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高含硫有水气藏水侵动态分析

发布时间:2025-01-08 23:35
  我国川东北高含硫气藏储层底部普遍含水,气水关系复杂,容易形成水窜,造成对地层和井筒的伤害,严重时可导致气井停产,因此,水侵动态分析等问题亟需解决,建立水侵动态分析数值模型,对高含硫有水气藏有效控水、堵水、排水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认识高含硫有水气藏水侵动态规律,本文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含水对高含硫气藏流体物性参数的影响;其次,研究了高含硫气藏出水机理、识别方式,及建立了考虑硫沉积伤害的水侵量模型和边水、底水水侵高含硫气藏见水时间模型。最终,通过气水固三相数值模型,分析了气藏气体含水、气藏气体组分、气藏初始含硫量、配产大小等对高含硫有水气藏生产动态的影响,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室内试验研究含水对高含硫气藏流体物性的影响,分析得出:含水对高含硫气体偏差因子、相图基本无影响。而在低压下,含水对高含硫气体黏度影响较大。(2)针对酸性气体含水,通过引入酸性气体含水量计算和组分校正的模型来修正含水对酸性气体组分的影响,进而建立含水酸性气体黏度模型。酸性气体中含H2S、C02气体量越高,该模型预测含水酸性气体黏度更为准确。(3)基于高含硫气藏水侵机理,结合高含硫气藏现场数据分析得出高含硫气...

【文章页数】:10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含水流体物性研究
        1.2.2 水侵特征研究
        1.2.3 水侵渗流模型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高含硫有水气藏流体物性特征研究
    2.1 实验方法
    2.2 实验装置
    2.3 实验步骤
    2.4 实验样品
    2.5 实验结果分析
        2.5.1 含水量分析
        2.5.2 P-T相图分析
        2.5.3 黏度分析
        2.5.4 偏差因子分析
    2.6 含水酸性气体黏度预测模型
        2.6.1 非酸性气体含水量计算
        2.6.2 含水酸性气体含水量计算
        2.6.3 含水酸性气体组分计算与修正
        2.6.4 酸性气体黏度计算方法
        2.6.5 模型验证及分析
    2.7 小结
第3章 高含硫有水气藏水侵特征研究
    3.1 水侵模式
        3.1.1 微观水侵
        3.1.2 宏观水侵
    3.2 水侵方向
    3.3 出水特征及识别方式
        3.3.1 出水来源及特征
        3.3.2 出水识别方式
    3.4 识别方法
        3.4.1 井口压力的变化
        3.4.2 出水井H2S含量变化
        3.4.3 水气比异常变化
    3.5 水侵量与水体大小计算
        3.5.1 模型介绍与参数求取
        3.5.2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3.6 高含硫底水气藏气井见水时间预测模型
        3.6.1 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3.6.2 模型参数的求取
        3.6.3 实例计算与分析
    3.7 高含硫边水气藏气井见水时间预测模型
        3.7.1 模型建立与求解
        3.7.2 实例计算与分析
    3.8 小结
第4章 高含硫底水气藏渗流数学模型
    4.1 高含硫气藏双重介质几何模型
    4.2 模型假设条件
    4.3 模型的建立
        4.3.1 气与水相连续性方程
        4.3.2 硫颗粒的连续性方程
        4.3.3 模型辅助方程
        4.3.4 模型的边界条件
        4.3.5 初始条件
    4.4 模型的数值求解
        4.4.1 流动方程的离散化
        4.4.2 井模型的处理
    4.5 小结
第5章 高含硫有水气藏水侵动态影响因素分析
    5.1 数值机理模型及参数
        5.1.1 程序设计流程
        5.1.2 机理模型
        5.1.3 模型基本数据
        5.1.4 模型可靠性检验
    5.2 高含硫底水气藏水侵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5.2.1 气藏气体含水对水侵动态的影响
        5.2.2 气藏气体组分对水侵动态的影响
        5.2.3 初始含硫量对水侵动态的影响
        5.2.4 配产对水侵动态的影响
        5.2.5 水体大小对水侵动态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本文编号:40247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0247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4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