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DQ高含水油田P12油层辫状河储层夹层定量研究

发布时间:2025-04-01 01:15
  高含水油田目前正处于注水开采产量减少阶段,而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探讨大都集中在组合砂体层面,缺乏对单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目前对辫状河单砂体内部的研究多为增生体与夹层的定性-半定量描述,将夹层的研究推进到定量表征,是细化剩余油研究的重要基础。DQ油田PI2油层辫状河砂体细分为PI21、PI22和PI23三期辫状河道带,河道内叠置多期心滩坝,通过岩心与测井资料定性识别出心滩内部发育泥质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夹层,本文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将夹层的表征推进到利用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微电极等评价参数定量识别夹层类型,提高夹层类型识别的精确度。在4级构型界面的基础上,本文深入到3级构型,开展了心滩内部夹层的精确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夹层形成机理、生长形态、长度、宽度、厚度、发育位置以及分布频率。夹层形成于洪泛事件后短暂的能量减弱时期,细粒悬浮物在心滩坝上的垂向加积。夹层整体表现为中心部位高且平缓,向四周倾斜延伸,倾角一般小于3°。夹层的平均长度为385m,平均宽度为188m,厚度一般在0.1~0.4m之间,且长度和宽度显示良好的线性关系。夹层在A/S比值大的部位发育规模更大,随着A/S比值降低...

【文章页数】:6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辫状河储层构型概述
        1.2.2. 辫状河储层3级储层构型单元
        1.2.3. 支持向量机
        1.2.4. 夹层识别与表征
        1.2.5.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区域概况
3. 辫状河储层构型研究
    3.1. 辫状河4级构型识别
        3.1.1. 辫状河单砂体类型
        3.1.2. 辫状河单砂体垂向单井识别
        3.1.3. 辫状河单砂体垂向连井识别
        3.1.4. 辫状河单砂体平面组合
        3.1.5. 辫状河单砂体规模
    3.2. 辫状河3级构型界面
        3.2.1. 辫状河3级构型界面单井识别
        3.2.2. 夹层倾角
        3.2.3. 夹层分布
        3.2.4. 夹层规模
4. 辫状河夹层识别与表征
    4.1. 夹层定性识别
        4.1.1. 泥质夹层
        4.1.2. 物性夹层
        4.1.3. 钙质夹层
    4.2. 夹层定量识别
        4.2.1. 测井回返交会图法
        4.2.2. 支持向量机法
        4.2.3. 基于SVM的夹层“二步法”识别
    4.3. 夹层定量表征
        4.3.1.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单井夹层识别
        4.3.2. 层内夹层发育
    4.4. 基于构型的夹层模型
    4.5. A/S比值夹层成因分析
5. 辫状河储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5.1. 层内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
        5.1.1. 夹层位置
        5.1.2. 夹层厚度与上下部差异
        5.1.3. 夹层类型
        5.1.4. 夹层频率
    5.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层内剩余油富集程度预测
        5.2.1. 样本集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5.2.2. 结果与分析
    5.3. 井点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定量评价
        5.3.1. F-score与特征权重
        5.3.2. SVM与特征权重
        5.3.3. 井点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6. 基于油藏数值模拟的辫状河储层层内剩余油定量表征研究
    6.1. 辫状河储层层内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
        6.1.1. 夹层频率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6.1.2. 夹层形态及展布对剩余油影响
    6.2. 辫状河储层层内剩余油定量表征
    6.3. 辫状河储层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
7. 结论
    7.1. 辫状河河道构型砂体与夹层的共生组合
    7.2. 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夹层定量识别模型,应用效果良好
    7.3. 3级构型界面夹层的发育特征
    7.4. 明确了辫状河砂体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
8.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论文发表



本文编号:4038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038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4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