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伊通盆地梁家构造带永二段储层流体识别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5 08:02

  本文关键词:伊通盆地梁家构造带永二段储层流体识别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重力流成因的湖泊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环境下,伊通盆地梁家构造带永二段储层呈现砂岩相变快、物性变化大、地层水矿化度高、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低阻油气层、高阻水层普遍存在,导致研究区流体性质的识别难度加大,易造成油气水层在测井解释上的误判。为了能够提高测井解释符合率,采用交会图法和BP神经网络法对研究区岩性进行精细识别,符合率均达到了90%以上。通过分析本区储层四性关系,结合相渗资料,建立了泥质含量、物性、束缚水饱和度解释模型。在分析地层水性质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常规测井结合阵列感应测井、饱和度图版法识别流体的方法,较为准确的识别研究区油气水层,综合显示:油气层含油饱和度下限为30%,电阻率综合识别参数下限为8Ω·m,声波时差大于235μs/m;油气水层含油饱和度下限为40%,电阻率综合识别参数下限为23Ω·m,声波时差大于229μs/m;油水层含油饱和度下限为50%,电阻率综合识别参数下限为40Ω·m,声波时差大于240μs/m。解释结果与试油结论高度一致,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岩性识别 BP神经网络 流体识别 测井解释 阵列感应测井 伊通盆地
【基金】: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JS14-W-13-JZ-37-72”)专项资助
【分类号】:P618.13;P631.81
【正文快照】: (“JS14-W-13-JZ-37-72”)专项资助研究能够有效剔除影响储层特性的因素,并找到适合该储层流体识别的方法,是储层流体性质识别的关键。我国东部地区大型地堑式断陷带中的许多新生代断陷盆地,普遍发育重力流性质的湖泊水下扇[1]。该沉积体系一般沿控盆断裂分布于深湖相泥岩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新民;;吉林省伊通地区白土山组地层的重新厘定[J];吉林地质;1990年01期

2 解习农,,刘耀宗,张惠;伊通地堑层序构成及层序地层格架样式[J];现代地质;1994年03期

3 陈秉麟;依兰—伊通地区第三纪孢粉组合的地层学意义[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4 孙晓猛;龙胜祥;张梅生;刘晓燕;郝福江;;佳木斯-伊通断裂带大型逆冲构造带的发现及形成时代[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年05期

5 侯治华;任俊杰;舒赛兵;;吉林省舒兰—伊通断裂的分段及其地震活动性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4期

6 疏鹏;闵伟;刘玉刚;余中元;;依兰-伊通断裂方正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构造活动及其地貌表现[J];震灾防御技术;2014年02期

7 黄光明;;伊通盆地白垩纪泉头期构造格架探讨[J];地质与资源;2009年01期

8 江涛;邱玉超;宋立斌;苗洪波;杨善民;张鲲鹏;;伊通盆地西北缘断裂带的性质[J];现代地质;2009年05期

9 刘殿军;魏得恩;王元生;王韧兰;安思谨;;依兰-伊通地堑南部岔路河组的建立[J];石油学报;1992年02期

10 童亨茂;伊通地堑边界断裂的性质与演化[J];地质力学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魏兆言;刘光玉;李振连;刘佳;李东明;刘大玉;;伊通地堑下第三系敏感性油气藏压裂技术研究[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贵东;“南斗七星”落伊通[N];四平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李洪革;打破伊通盆地勘探沉寂[N];中国石油报;2005年

3 记者 曹轩;伊通与公主岭交界处发生4.3级地震[N];吉林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周锡明;伊通盆地深部结构地球物理特征提取与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唐大卿;伊通盆地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3 李恩泽;伊通—舒兰断裂带(长春段)地震活动性及对长春城市发展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4 曹强;伊通盆地成藏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雷;伊通盆地梁家构造带构造解释与储层预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2 张元场;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构造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于光源;依兰—伊通断裂(吉林省段)活动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邱玉超;伊通盆地基岩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5 郭婧;伊通盆地烃源岩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李默然;伊通盆地西北缘鹿乡—岔路河断陷成藏条件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7 刘和芝;伊通断陷盆地重点目标刻画与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8 疏鹏;依兰—伊通断裂方正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

9 马琳;伊通盆地鹿乡断陷双阳组油气成藏机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孙凯;伊通盆地地层划分及对比[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伊通盆地梁家构造带永二段储层流体识别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3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23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d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