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形成控制因素与发育模式
本文关键词: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形成控制因素与发育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和地震资料,重点对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碳酸盐岩层序、沉积相、储层类型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生物礁储层结构和发育控制因素,总结了储层发育模式。研究结果显示,长兴组生物礁主要发育在SQ2中的台地边缘相带,纵向上由两个明显的成礁旋回构成,横向上呈"东早西晚"不对称分布,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生物礁(滩)型优质储层以低孔、中低渗溶孔云岩为主,主要发育于四级层序上部生物礁礁盖部位,具典型"双层储层结构"。成岩早期大气水溶蚀和白云岩化是储层发育最重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综合分析认为,受高频层序控制生物礁沉积相是储层发育的基础,也是控制长兴组生物礁准同生期的大气水溶蚀和白云岩化作用的关键因素。埋藏溶蚀、埋藏白云岩化以及破裂作用进一步改善储集岩物性。元坝气藏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具有"岩相控储、早期形成、后期改造"的发育模式。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海相油气藏开发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储层结构 生物礁 层序 长兴组 元坝地区 四川盆地
【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05-002) 中国石化科技部项目(P15050)
【分类号】:P618.13
【正文快照】: 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长兴组气藏是中石化近年来发现的大型气田之一,提交探明储量上千亿立方米,显示了良好的开发潜力[1-2]。关于该气藏的储层特征及形成机制,众多学者也做了一些非常具体和深入的工作[3-11]。郭彤楼(2011)提出了储层分布明显受三级层序体系域及沉积相控制[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宏涛;龙胜祥;游瑜春;刘国萍;李秀鹏;;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层序沉积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J];天然气工业;2015年10期
2 田永净;马永生;刘波;张学丰;刘建强;石开波;吴双林;;川东北元坝气田长兴组白云岩成因研究[J];岩石学报;2014年09期
3 孟万斌;武恒志;李国蓉;张小青;吕正祥;;川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白云石化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J];岩石学报;2014年03期
4 李国蓉;武恒志;叶斌;刘正中;彭博;吴亚军;彭光明;朱永源;;元坝地区长兴组储层溶蚀作用期次与机制研究[J];岩石学报;2014年03期
5 李宏涛;吴文波;游瑜春;龙胜祥;;四川盆地河坝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气藏储集层沉积特征与成岩作用[J];古地理学报;2014年01期
6 李宏涛;;河坝气藏飞仙关组三段储集岩特征及成岩作用[J];石油学报;2013年02期
7 冯明刚;严丽;王雪玲;田雨;王昆;程斯洁;;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有效储层物性下限标准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12年05期
8 朱扬明;李颖;郝芳;邹华耀;郭彤楼;;四川盆地东北部海、陆相储层沥青组成特征及来源[J];岩石学报;2012年03期
9 李宏涛;龙胜祥;吴世祥;柳智利;张军涛;王春连;;川西坳陷中段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与机理[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4期
10 郭彤楼;;元坝气田长兴组储层特征与形成主控因素研究[J];岩石学报;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宏涛;肖开华;龙胜祥;游瑜春;刘国萍;李秀鹏;;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形成控制因素与发育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年05期
2 章宇路;文华国;郑荣才;周刚;张兵;曹脊翔;;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长兴组白云岩成因[J];岩性油气藏;2016年05期
3 武恒志;李忠平;柯光明;;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气藏特征及开发对策[J];天然气工业;2016年09期
4 李宏涛;史云清;肖开华;胡向阳;贾爽;郑文波;魏修平;;元坝气田须三段气藏层序沉积与储层特征[J];天然气工业;2016年09期
5 徐进;;元坝气田超深酸性气藏石油工程技术实践与展望[J];天然气工业;2016年09期
6 雷和金;李国蓉;高鱼伟;周吉羚;冯莹莹;符浩;李辉;;四川盆地南部寒武系白云石地球化学特征与形成机制[J];海相油气地质;2016年03期
7 朱扬明;孙林婷;郝芳;邹华耀;郭彤楼;;川东北飞仙关组-长兴组天然气几个地球化学问题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6年03期
8 李宏涛;;台内鲕粒滩气藏成藏过程与模式——以川东北河坝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三段为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6年05期
9 郝彬;胡素云;黄士鹏;胡健;石书缘;王坤;梁东星;;四川盆地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储层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J];现代地质;2016年03期
10 左m:滔;胡忠贵;腾飞;;城口—鄂西海槽周缘长兴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年14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冲;邹华耀;郭彤楼;;四川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演化及其对天然气富集的意义[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5年04期
2 彭光明;刘言;李国蓉;何祖荣;;元坝气田长兴组气藏生物礁相储集层发育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14年05期
3 田永净;马永生;刘波;张学丰;刘建强;石开波;吴双林;;川东北元坝气田长兴组白云岩成因研究[J];岩石学报;2014年09期
4 孟万斌;武恒志;李国蓉;张小青;吕正祥;;川北元坝地区长兴组白云石化作用机制及其对储层形成的影响[J];岩石学报;2014年03期
5 李国蓉;武恒志;叶斌;刘正中;彭博;吴亚军;彭光明;朱永源;;元坝地区长兴组储层溶蚀作用期次与机制研究[J];岩石学报;2014年03期
6 黎静容;李毓;程洪亮;颜晓;毕有益;;元坝地区须三段沉积特征[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7 唐洪;吴斌;张婷;曹刚;罗韧;;川东北铁山-龙会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现代地质;2013年03期
8 祝海华;钟大康;;四川盆地龙岗气田三叠系飞仙关组储集层特征及成因机理[J];古地理学报;2013年02期
9 Hu Zuowei;Huang Sijing;Li Zhiming;Zhang Yingying;Xu Ershe;Qi Shicha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mian Changxing Formation reef dolomites,northeastern Sichuan Basin,China[J];Petroleum Science;2013年01期
10 李中超;孙利;王峻;魏立新;刘伟伟;王文之;;普光地区飞仙关组储层主控因素分析[J];中国矿业;201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福;陕西南郑梁山的二迭系长兴组[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4期
2 刘洪福;陕南西乡上二迭统长兴组和有关问题的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3 吴顺宝;魏敏;张克信;;晚二叠世长兴组灰岩在长兴地区的变化及其控制因素[J];地质论评;1986年05期
4 姚伦淇;;苏、浙、皖边界地区长兴组底部砾岩的时代问题及其意义[J];上海地质;1989年04期
5 李文恒,邓光先;江西的长兴组[J];中国煤田地质;1990年02期
6 姚伦淇;;江苏太湖东山半岛长兴组的古生物及其古生态初探[J];同济大学学报;1990年01期
7 包德宪,曹海虹;江苏省沙洲地区长兴组之管见[J];石油实验地质;1991年04期
8 朱梅丽,张世家;重庆中梁山长兴组的腕足动物群[J];四川地质学报;1992年02期
9 王志浩,朱相水;江西长兴组顶部与大冶组底部牙形刺的再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0年01期
10 汪晴川;李瑞;蒲平文;王身健;;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光宇;陈明剑;;建南构造南高点建平7井长兴组储层评价[A];湖北省石油学会测井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南方;勘探南方泰来2井顺利开钻[N];中国石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孝祥 通讯员 杨云龙;挺进川东南 快速找接替[N];中国石化报;2010年
3 记者 张学斌 通讯员 夏宁 尹德灿;普光外围分2井喜获高产工业气流[N];中国石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兵;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综合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巍;建南及周缘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地震沉积学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3 周刚;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沉积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徐维胜;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特征及生物礁储层非均质性综合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林;川东北开江—梁平海槽两侧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差异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2 韦贤;四川东北部板东地区长兴组储层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7年
3 王伟;建南地区长兴组储层特征及储层预测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4 胡修权;涪陵地区长兴组地震相分析及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5 彭志;开江—梁平海槽东南缘长兴组沉积相及储层分布规律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6 王丹;建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及精细沉积相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4年
7 董文玉;川东北宣汉地区二叠系长兴组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田蒙;川东涪陵地区长兴组地震储层预测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姜忠正;川东北地区长兴组层序地层与储层精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汪晴川;川东长兴组生物礁分布地震识别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四川盆地元坝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形成控制因素与发育模式,,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19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31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