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震监测一维速度模型反演及微震偏移定位和成像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地震监测一维速度模型反演及微震偏移定位和成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微地震监测中,一个介于微地震事件和台站之间的准确的地下速度模型的建立对于微地震事件的监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来说,射孔事件(Perforation Shot)被用于勘探区域地下速度模型的计算。然而,这些射孔事件的发震时刻往往是未知或者不准确的。为了减少不准确的到时信息带来的速度模型估计的潜在误差,我们发展了一个基于台站对走时残差来搜索最佳地下层状速度模型的方法,而避免使用不准确的走时信息。台站对走时残差方法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射孔事件波形的互相关(Waveform Cross-correlation)信息可以用于计算更加精确的台站对走时残差,因为这些射孔事件在不同井中台站上得到的波形记录相似度很高。由于在反演一维速度模型时目标函数的非线性较强,我们引入了差分进化算法(Differential Evolution Algorithm, DE算法)来对最优速度模型进行全局搜索。相比于网格搜索(Grid-search Method)算法,差分进化算法的计算效率更高。为了检验该方法,我们建立了一个以井下微地震监测系统为背景的合成数据测试,并且该方法较好地还原了真实速度模型。同时,我们也将该算法应用于一个实际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项目中。相比于从声波测井(Sonic Well Log)中得到的速度模型,利用该方法搜索到的速度模型对走时残差的拟合更好,并且可以较好地对射孔事件进行重定位。获得准确的速度模型的目的在于对水力压裂(Hydraulic Fracturing)过程中的微地震事件进行定位。由于传统的基于到时拾取的地震定位方法对拾取精度的要求较高,而对于微地震信号来说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通常较低,准确的震相到时拾取往往比较困难:并且,该方法由于需要对到时进行拾取,精确的人工拾取往往会比较缓慢,而自动拾取方法准确度又较低,因此利用该方法对微地震事件进行定位较为滞后,无法满足实际生产中的实时要求。因此,我们引入了基于偏移的连续波形微地震实时定位,用以解决上述问题。同基于人工拾取的微地震定位结果相比,基于偏移的连续波形微地震定位结果有一定的符合性,可以用于微地震事件对于水力压裂产生的裂缝的分布及发育进行刻画从而指导生产。同时,该方法保证了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微地震事件进行实时监测的可能性,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对生产进行相应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人员安全。
【关键词】:微地震监测 水力压裂 水平层状一维速度模型 台站对走时残差 差分进化算法 偏移地震定位 TFI(Tomographic Fracture Imaging) 裂缝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P315.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1.2 一维速度模型反演12-13
- 1.3 基于偏移的地震定位方法13-15
- 第2章 水平层状一维速度模型反演15-34
- 2.1 射孔事件走时信息的建立15-17
- 2.2 用于反演速度模型的全局优化算法17-19
- 2.3 合成数据测试19-29
- 2.4 实际数据应用29-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基于偏移的微地震定位和连续波形叠加裂缝成像34-70
- 3.1 波形相似度34-35
- 3.2 TOMOGRAPHIC FRACTURE IMAGING(TFI)35-37
- 3.3 合成数据测试37-52
- 3.4 实际数据应用52-68
- 3.5 本章小结68-70
- 第4章 结论和展望70-73
- 4.1 结论70-71
- 4.2 研究展望71-73
- 参考文献73-77
- 致谢77-7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春华;顾广庆;;微地震监测技术探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04期
2 张山,刘清林,赵群,姜宇东;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物探;2002年02期
3 姜福兴,杨淑华;微地震监测揭示的采场围岩空间破裂形态[J];煤炭学报;2003年04期
4 董世泰,高红霞;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J];石油仪器;2004年05期
5 刘百红,秦绪英,郑四连,杨强;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现状[J];勘探地球物理进展;2005年05期
6 杜娟;杨树敏;;井间微地震监测技术现场应用效果分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年04期
7 裴琳;;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地下工程中应用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8 孔令海;姜福兴;刘杰;叶根喜;王存文;宋广东;;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的微地震监测[J];煤炭学报;2009年07期
9 王牧男;李安帮;;微地震监测技术在秦家屯油田的应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12期
10 李澈;;井下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13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山;;井中微地震监测实时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裴琳;;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地下工程中应用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金维浚;张衡;张文辉;段心标;刘伟;;微地震监测技术及应用[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C];2014年
4 段建华;程建远;任亚平;;微地震监测数据无损压缩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四专题论文集[C];2013年
5 徐刚;程轲;刘腾蛟;;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在裂缝型储层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二专题论文集[C];2013年
6 张欣;张海江;郭彬;张银生;;页岩气开发地面微地震监测及速度成像[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九专题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杰;微地震监测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3年
2 王武科;华北物探瞄准微地震监测技术[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高长安 黄普根;为低渗透油储层压裂配上“透视镜”[N];中国矿业报;2012年
4 须振华 俞建宝;国内煤层气微地震监测技术首试成功[N];中国能源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黄普根 通讯员 王浩 李金生;压裂作业有了“透视镜”[N];中国石油报;2011年
6 通讯员 张惠丽 芦柏丽;井间微地震监测技术应用于大庆油田[N];中国石油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爱国;微地震监测与模拟技术在裂缝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2 吕昊;基于油田压裂微地震监测的震相识别与震源定位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谦;微地震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D];华北科技学院;2015年
2 朱峰;低信噪比微地震监测方法与技术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钟尉;微地震监测技术在川南页岩气井水力压裂中的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4 余洋洋;页岩气开发中地面微地震监测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介文;微地震监测一维速度模型反演及微震偏移定位和成像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张娜玲;基于微地震监测的油井压裂裂缝成像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徐刚;井中压裂微地震监测技术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8 韩国栋;煤矿采场覆岩运动规律的微地震监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微地震监测一维速度模型反演及微震偏移定位和成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0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500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