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井底高压射流钻井技术在海拉尔盆地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5 02:05

  本文关键词:井底高压射流钻井技术在海拉尔盆地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井底 高压射流 海拉尔盆地 应用研究


【摘要】:海拉尔盆地地质沉积环境复杂,部分地层呈不等厚互层,且呈不整合接触。尤其,南屯组以下地层以粉砂岩和砂砾岩为主,地层岩性坚硬、研磨性强,深部井段钻井速度较低。超高压射流钻井技术适用于深部地层、坚硬地层及井眼轨迹难控制等地层,在提高机械钻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可根据对海拉尔钻井技术难点和井底增压技术的适应性,开展海拉尔盆地钻井提速技术方面的研究。本文首先对高压射流破岩机理进行了研究。剪切破岩机理忽略岩石流体的耦合作用,根据Mohr-Coulomb准则建立了岩石损伤变量演化方程和本构关系模型。水楔膨胀破岩机理认为射流破岩机理与液压压裂过程类似。水力切割破岩理论主要包括Crow切割理论模型和Rehbinde切割理论模型,两个理论模型虽然假设条件不同,但都认为高压射流使岩石晶粒发生脱落,从而使岩石发生破碎。应力波作用-射流准静态压力理论认为射流破岩是射流和岩石界面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果。其次,对海拉尔盆地的地质特征开展研究。对南屯组二段以下地层的岩性特征分析,地层硬度大,含有砂砾岩夹薄层,研磨性强,制约了钻井速度;对南屯组二段以下地层岩石的力学特性开展研究,该地区岩石抗压强度较大,而内聚力和抗拉伸强度较小;对南屯组二段以下地层岩石粒度特征开展研究,该层段存在粒径较大的砂砾岩,研磨性强,且以泥质胶结和灰质胶结为主,地层硬度较大。根据高压射流破岩机理,海拉尔盆地深部井段适合采用井下高压射流钻井。然后,开展不同条件下高压射流破岩实验优选出破岩效果最佳的水力参数。由不同喷距条件下实验结果知,随着喷距的增加,射流冲蚀岩石的体积先增加后减小,喷距最优值约为6.0mm。由不同喷射角度条件下实验结果知,随着喷射角度的增加,岩石冲蚀体积先增大后减小,喷射角度的最优值约为13.5°。由不同喷嘴移动速度条件下实验结果知,随着喷嘴移动速度的增加,岩石的冲蚀体积呈减小的趋势。由不同射流压力条件下实验结果知,射流压力的最优值为150MPa。最后,开展了井底增压技术在海拉尔盆地的应用研究。优选出适合海拉尔盆地的井底增压器类型为螺杆式和钻头类型为超高压双流道PDC钻头。根据高压射流实验,得到钻头的超高压钻井液流道的角度以流道尾端的延伸方向与岩石表面的垂线的夹角为13.5°最佳;当高压喷嘴个数为2个时喷嘴直径为1.35mm,当高压喷嘴个数为4个时喷嘴直径为0.96mm。开展了井底增压技术在海拉尔盆地现场实验,结果表明井底增压技术可使钻井速度大幅度提高,并且钻头磨损程度较小。
【关键词】:井底 高压射流 海拉尔盆地 应用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2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ARCT6-10
  • 第1章 引言10-17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5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5-17
  • 第2章 井下高压射流破岩机理17-26
  • 2.1 剪切破岩机理17-19
  • 2.2 水楔膨胀破岩机理19-21
  • 2.3 切割理论模型21-22
  • 2.4 应力波作用-射流准静态压力理论22-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3章 海拉尔盆地地质特征研究26-33
  • 3.1 区块层位特征26-28
  • 3.2 地区岩石力学特性分析28-31
  • 3.2.1 岩石抗压强度28-30
  • 3.2.2 岩石抗拉强度30-31
  • 3.3 岩石的粒度特征31-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第4章 高压淹没射流破岩实验研究33-49
  • 4.1 实验方案33
  • 4.2 不同喷距对射流冲蚀效果的影响33-39
  • 4.3 喷射角度对射流冲蚀效果的影响39-41
  • 4.4 喷嘴移动速度对射流冲蚀效果的影响41-44
  • 4.5 不同射流压力对射流冲蚀效果的影响44-48
  • 4.6 本章小结48-49
  • 第5章 井底增压技术在海拉尔盆地的适应性研究49-63
  • 5.1 海拉尔盆地井底增压器的优选49-53
  • 5.1.1 基于井底增压器的适用条件优选井底增压器49-50
  • 5.1.2 基于岩石力学特性优选井下增压器50-51
  • 5.1.3 超高压双流道PDC钻头的设计51-53
  • 5.2 井底增压技术在海拉尔盆地的应用效果分析53-62
  • 5.2.1 根据高压射流实验确定钻井参数53-55
  • 5.2.2 井底增压技术在H-1 井的应用效果55-56
  • 5.2.3 井底增压技术在H-2 井的应用效果56-57
  • 5.2.4 井底增压技术在H-3 井的应用效果57-59
  • 5.2.5 井底增压技术在H-4 井的应用效果59-60
  • 5.2.6 井底增压技术在H-5 井的应用效果60-62
  • 5.3 本章小结62-63
  • 结论63-65
  • 致谢65-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6-67
  • 参考文献67-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开程;“海拉尔盆地扎赉诺尔群天然气形成研究”对盆地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2 康贵安;海拉尔盆地寻找烟煤方向[J];中国煤田地质;1993年03期

3 徐衍彬,陈平,徐永成;海拉尔盆地碳钠铝石分布与油气的关系[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年04期

4 徐衍彬,冯子辉,,要丹;海拉尔盆地二氧化碳气藏成因[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5年01期

5 康保东,段宏伟;海拉尔盆地铜钵庙组及其以下地层特征探讨[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年S1期

6 孙彦达;张民志;;海拉尔盆地碳钠铝石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2006年05期

7 王培俊;钟建华;牛永斌;;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构造特征与演化[J];特种油气藏;2009年05期

8 郑晓庆;;基于综合录井技术的海拉尔盆地轻质油层识别[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年10期

9 子仁;《海拉尔盆地地层讨论会》在大庆召开[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0年02期

10 郎东升,姜道华,陈玉斌;海拉尔盆地轻质油层的热解识别及定量评价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旭;陈祖伊;郭华;王润红;;海拉尔盆地东缘早华力西期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沈光政;王殿斌;张民志;于笠;张淑华;;海拉尔盆地柯绿泥石和钠板石的组合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彭威;;海拉尔盆地油气储层特征与成藏方式[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刘志宏;任延广;李春柏;柳行军;黄超义;;海拉尔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与演化[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金旭;管彦武;;吉黑—兴蒙地区岩石圈热结构[A];中国地球物理.2003——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敏;王雪;周玉凯;迟焕远;;海拉尔盆地海参5井单井地球化学综合评价[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何建国;毛玉仙;李建中;姜山;马福森;;海拉尔盆地铀成矿环境分析[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陈守田;于洪金;;海拉尔盆地坡折带勘探前景[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张敏;刘利;黄勇军;;数理统计方法在海拉尔地区油水层识别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孙永红;宋桂侠;;海拉尔盆地苏8井与霍3井原油成因特征[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普 通讯员 全攀峰;海拉尔—塔木察格打响石油会战[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通讯员 杨丽华 记者 韩杰;海拉尔别有洞天[N];中国石油报;2003年

3 特约记者 刘君启 通讯员 冯士平;海拉尔盆地首口水平井持续稳产[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陈金国 陈玉强 刘翔飞;海拉尔勘探突破说明了什么[N];中国石油报;2001年

5 通讯员 杨丽华 记者 韩杰;海拉尔盆地勘探开发取得新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2年

6 姜斯雄 通讯员 高文波 迟续;海拉尔成为大庆又一勘探主战场[N];中国石油报;2004年

7 记者 张郁民;海拉尔探区成为大庆油田新亮点[N];中国化工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刘翔飞 本报通讯员 黄学;挑战传统实现跨越式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1年

9 王铁山;海拉尔第一口煤层气井压裂告捷[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王利;“雪豹突击队”会战海塔[N];中国石油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万百;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储层特征及成藏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彦兴;海拉尔盆地储层特征及开发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0年

3 张绍臣;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王国民;海拉尔盆地复杂油水层地化录井综合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5 张帆;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D];吉林大学;2007年

6 陈均亮;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许岩;海拉尔盆地火山碎屑岩、含片钠铝石砂岩与普通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其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刘俊峰;海拉尔盆地复杂储层地震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吴海波;海拉尔盆地贝西北地区下白垩统储层预测与成藏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10 刘振宽;松辽盆地和海拉尔盆地裂缝储层地震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慧敏;海拉尔油田复合热载体吞吐效果评价及注入能力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2 孙雷;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侏罗系烃源岩评价[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李硕;井底高压射流钻井技术在海拉尔盆地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4 董晶;海拉尔盆地及外围侏罗纪地层序列与盆地演化[D];吉林大学;2009年

5 陈雯雯;海拉尔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6 赵斌;海拉尔盆地形成机制与演化特征探讨[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7 崔军平;海拉尔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成藏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秦秋寒;大庆探区海拉尔盆地轻质油储层综合判识评价方法[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9 汪洪涛;海拉尔盆地复杂岩性测井识别方法研究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10 郝慧;海拉尔盆地红旗凹陷构造样式与演化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5201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5201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b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