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黔东南地区志留系翁项群油砂储层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07 12:02

  本文关键词:黔东南地区志留系翁项群油砂储层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油砂 储层特征 成矿条件 翁项群


【摘要】:论文以贵州麻江-凯里地区中-下志留统翁项群油砂层为重点研究对象,以野外露头、浅井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荧光分析、物性分析、含油率测试等手段,对研究区油砂岩沉积相特征、储层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特征、含油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砂主要发育在翁项群二段和三段中,以中-细粒(含)钙质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胶结物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凯里地区含油砂岩钙质胶结物含量6-22%,以亮晶方解石为主,局部连晶,硅质胶结物含量在1-10%,以石英次生加大边产出,而麻江地区含油砂岩胶结物含量仅为1-7%,且以硅质胶结物为主。研究区砂岩发育有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及裂缝等孔隙类型,以原生粒间孔为主,孔隙度介于0.3%~7.0%,渗透率介于0.006~6.21×10-3μm2,为低孔低渗储层,恢复含油率平均值为3.73%,凯里地区油砂含油性稍好于麻江地区。研究区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溶蚀作用、胶结作用及破裂作用等,其中胶结作用是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通过油砂岩抽提物族组分分离及饱和烃色谱、色-质谱分析等地化测试数据,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研究区油砂提取物具有高饱和烃,高饱/芳比值等特点,原油处于成熟阶段。油砂抽提物中均检测出丰富的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正构烷烃呈典型的前峰型,碳数分布范围为C13-C36,主峰碳为nC17或nC18,CPI和OEP值均接近1,Pr/Ph比值为0.67-1.28,萜类化合物中C30藿烷为最高峰,Ts/Tm值介于0.65~1.53,规则甾烷呈反“L”型和“V”型,C2920S/(20S+20R)比值介于0.36%~0.50%,C29ββ/(αα+ββ)值为0.38~0.56。研究区油砂抽提物各组分碳同位素δ13C介于-32.5‰~-27.9‰,平均为-30.8‰,通过油源对比分析,油砂矿原油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牛蹄塘组。据油砂矿发育的不同大地构造位置、构造演化及生储盖组合特征,麻江-凯里地区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下生上储型、古油藏破坏型油砂矿。
【关键词】:油砂 储层特征 成矿条件 翁项群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前言9-16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1.2.1 油砂概况10
  • 1.2.2 油砂资源的分布10-11
  • 1.2.3 国内外油砂研究现状11-12
  • 1.2.4 研究区油砂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3-14
  • 1.4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14-16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16-26
  • 2.1 地理环境特点16
  • 2.2 区域构造背景16-20
  • 2.2.1 区域构造特征16-19
  • 2.2.2 区域构造演化19-20
  • 2.3 区域地层及沉积特征20-26
  • 2.3.1 区域地层特征20-23
  • 2.3.2 区域沉积特征23-26
  • 第3章 油砂地质特征26-42
  • 3.1 油砂基础地质特征27-32
  • 3.1.1 凯里地区油砂露头特征27-31
  • 3.1.2 麻江地区油砂露头特征31-32
  • 3.2 油砂沉积特征32-35
  • 3.2.1 野外剖面沉积相分析32-33
  • 3.2.2 单井沉积相分析33-35
  • 3.3 油砂抽提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35-39
  • 3.3.1 正构烷烃35-36
  • 3.3.2 无环异戊二烯类烷烃36
  • 3.3.3 萜类化合物36-38
  • 3.3.4 甾类化合物38-39
  • 3.4 油砂矿分布特征39-42
  • 第4章 油砂储层特征42-46
  •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42-43
  • 4.2 储集空间特征43
  • 4.3 储层物性特征43-45
  • 4.4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45-46
  • 第5章 储层含油性特征46-50
  • 5.1 油砂含油性特征46-47
  • 5.2 含油率测定方法47-48
  • 5.3 油砂的实测含油率及恢复含油率48-50
  • 5.3.1 实测含油率48-49
  • 5.3.2 恢复含油率49-50
  • 第6章 油砂成矿条件分析及成藏模式50-57
  • 6.1 油砂成矿条件分析50-54
  • 6.1.1 烃源岩分析50-53
  • 6.1.2 储盖层及圈闭53-54
  • 6.2 油砂成藏期分析及成藏模式54-57
  • 6.2.1 成藏期分析54-55
  • 6.2.2 油砂成藏模式55-57
  • 结论57-58
  • 致谢58-59
  • 参考文献59-6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3-64
  • 图版及说明64-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萌瑶;赵欣;周科;王有孝;;柴西地区古近系油砂有机地球化学特征[J];新疆石油地质;2014年02期

2 李萌瑶;;关于油砂地球化学研究方法[J];辽宁化工;2014年03期

3 童晓光;郭建宇;王兆明;;非常规油气地质理论与技术进展[J];地学前缘;2014年01期

4 宋岩;姜林;马行陟;;非常规油气藏的形成及其分布特征[J];古地理学报;2013年05期

5 邱振;邹才能;李建忠;郭秋麟;吴晓智;侯连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进展与未来展望[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年02期

6 Yin Pengfei;Liu Guangdi;Liu Yingqi;Liu Chenglin;Liu Wenping;;Evaluation of oil sands resources──A case study in the Athabasca Oil Sands,NE Alberta,Canada[J];Petroleum Science;2013年01期

7 曹鹏;邹伟宏;戴传瑞;常少英;胡方;莫健珍;;油砂研究概述[J];新疆石油地质;2012年06期

8 赵旭;;油砂未来能源地位凸显[J];中国石化;2012年09期

9 高波;沃玉进;周雁;彭勇民;刘全有;李双建;;贵州麻江古油藏成藏期次[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2年03期

10 马永生;冯建辉;牟泽辉;赵培荣;包书景;王烽;;中国石化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进展[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530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530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8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