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八道湾煤与重油加氢反应匹配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11:32

  本文关键词:八道湾煤与重油加氢反应匹配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八道湾煤 重油 匹配性 影响指标 改善措施


【摘要】:煤油共炼是煤与重质油共同加氢制取清洁燃料油的工艺技术,其中,重质油包括石油行业中的蒸馏得到的常压渣油、减压渣油、催化裂化油浆、油砂沥青、煤焦油等。煤油共炼可以将重质油与煤混合共同加氢转化,提高反应装置的利用率。加氢处理效果与煤和重质油性质关系密切,并不是所有重质油均适合与煤共同加氢处理。本文研究了长焰煤与重油加氢的匹配性,筛选出适宜的重质油,探究了影响匹配性的因素及指标,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本文以八道湾煤和高温煤焦油、中低温煤焦油325℃馏分、催化裂化油浆、常压渣油、减压渣油为研究对象,以高压釜、常温低压黏度仪、高温高压黏度仪为主要研究手段,从原料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工艺过程对八道湾煤和5种重油匹配性进行了研究:对1种煤和5种重油进行一系列的常规分析、1H-NMR、热重分析等,得到了原料的基本组成、结构和性质特点;利用常压常温黏度仪、高压高温黏度仪和密度仪,探究了不同配比的油煤浆的流变性和稳定性特点;对煤和5种重油分别进行煤液化实验,研究不同重油和八道湾煤反应性能;对产物性质进行研究,切割不同馏分段,分析各馏分段性质变化,通过核磁、液相色谱和GC-MS等手段探讨八道湾与重油加氢反应的协同效应;最后探究了预加氢、添加供氢溶剂、煤预溶胀对加氢反应效果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减压渣油自身黏度较大,与煤在常压常温下难以制浆;而常压渣油、高温煤焦油和催化裂化油浆与煤在常压常温下容易制浆,煤浆浓度为30%~40%。加压升温过程中,高温煤焦油为溶剂的油煤浆会有黏度峰出现,这是由煤的热溶产物及煤溶胀共同作用的结果。(2)与最优供氢溶剂四氢萘为溶剂的煤液化相比,煤油共炼具有以下的优势:提高煤的反应性能、降低氢耗、降低气产率、提高了6~10%油产率。(3)分析匹配性各种影响因素,得到匹配性影响指标:油煤浆的黏度、反应温区、不稳定性参数、溶胀时间以及重质油的芳碳率、密度、水分、灰分、H/C,其中,黏度和芳碳率是两个最重要的匹配性指标。(4)综合各项匹配结果,得到与八道湾煤匹配性排序为:高温煤焦油催化裂化油浆中低温煤焦油大于325℃馏分常压渣油减压渣油。(5)添加供氢溶剂(四氢萘或VGO)可以改善其供氢性能,降低产物中沥青质产率,并可以使协同作用较差的减压渣油和煤的共处理效果变好,扩大了对重质油的适用范围。
【关键词】:八道湾煤 重油 匹配性 影响指标 改善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536;TE6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引言11-13
  • 第一章 绪论13-25
  • 1.1 煤加氢液化研究13-15
  • 1.2 煤与重油加氢反应匹配性研究15-20
  • 1.2.1 原料的匹配性15-17
  • 1.2.2 煤油交互影响17-20
  •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20-21
  • 1.3.1 论文研究的目标20
  • 1.3.2 论文研究的内容20-21
  • 1.4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21-25
  • 1.4.1 论文研究的方案21-24
  • 1.4.2 采用的技术路线24-25
  • 第二章 实验及分析方法25-39
  • 2.1 实验原料及试剂25-30
  • 2.1.1 煤样25
  • 2.1.2 油样25-30
  • 2.1.3 溶剂30
  • 2.1.4 催化剂30
  • 2.1.5 氢气30
  • 2.2 实验装置30-34
  • 2.3 实验方法34-35
  • 2.4 萃取分析方法35-36
  • 2.5 馏程分析方法36-37
  • 2.6 产物计算方法37-39
  • 第三章 八道湾煤与重油成浆性研究39-57
  • 3.1 常压下油煤浆流变性研究39-50
  • 3.1.1 重质油性质对油煤浆黏度的影响39-41
  • 3.1.2 温度对油煤浆黏度的影响41-43
  • 3.1.3 煤粉粒度对油煤浆黏度的影响43-44
  • 3.1.4 煤浆浓度对油煤浆黏度的影响44-45
  • 3.1.5 制浆时间对油煤浆黏度的影响45-46
  • 3.1.6 剪切速率对油煤浆黏度的影响46-48
  • 3.1.7 溶胀对油煤浆黏度的影响48-49
  • 3.1.8 小结49-50
  • 3.2 常压下油煤浆稳定性研究50-51
  • 3.3 高温高压下油煤浆流变性研究51-56
  • 3.3.1 煤直接液化条件下油煤浆黏度的测定52-53
  • 3.3.2 煤直接液化条件下油煤浆流变特性的分析53-55
  • 3.3.3 最大沉降速度55
  • 3.3.4 小结55-56
  • 3.4 本章小结56-57
  • 第四章 八道湾煤与重油加氢反应匹配性研究57-83
  • 4.1 原料热转化特性57-59
  • 4.2 原料单独加氢反应性能59-61
  • 4.2.1 煤单独加氢液化性能60-61
  • 4.2.2 重质油单独加氢反应性能61
  • 4.3 煤油共炼反应性能61-64
  • 4.4 煤油共炼协同性研究64-66
  • 4.5 共炼产物的性质特征66-82
  • 4.5.1 萃取残渣形貌特征66-68
  • 4.5.2 产物蒸馏各馏分分布及比例68-69
  • 4.5.3 产物元素组成特点69-71
  • 4.5.4 产物族组成特点71-74
  • 4.5.5 产物分子种类表征74-80
  • 4.5.6 油品稳定性鉴别80-82
  • 4.6 本章小结82-83
  • 第五章 煤与重油匹配性指标及改善匹配性措施83-92
  • 5.1 匹配性指标83-88
  • 5.2 改善匹配性措施88-91
  • 5.2.1 重油预加氢88-89
  • 5.2.2 添加其他溶剂89-90
  • 5.2.3 煤预溶胀90-91
  • 5.3 本章小结91-9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92-94
  • 6.1 主要结论92-93
  • 6.2 论文创新点93
  • 6.3 论文不足与展望93-94
  • 参考文献94-98
  • 致谢98-99
  • 在读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文章99
  • 作者简介99
  • 在读期间参与的学术项目9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重油加工专业组预备会[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3年05期

2 本刊编辑部;重油加工技术专业组会议[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1986年01期

3 李雅琴;;重油性质与重油加工[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8年06期

4 田原宇,贾生盛;新配方汽油对重油加工的影响[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1年06期

5 田原宇,贾生盛;新配方汽油对重油加工的影响——碳氢氧三元素物料平衡[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04期

6 张刘军,高金森,徐春明;我国重油转化工艺技术[J];河南石油;2004年05期

7 谷振生;王晓明;;国内外重油加工技术新进展[J];炼油与化工;2010年01期

8 许海滨;秦晓玲;李大林;宁晓威;;浅谈渣油加氢裂化在我厂重油加工中的应用前景[J];石油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9 刘波;孙昱东;韩忠祥;;超/近临界水在重油加工中的应用综述[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2年05期

10 王健;;千万吨级炼油厂重油加工方案的优化措施[J];石化技术;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姚德宏;薛光亭;陈鹤玲;;重油有望成为我国重要战略接替能源[A];山东石油学会炼制委员会2009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罗勇;;荆门炼厂重油二次加工过程技术特点和进展[A];湖北省石油学会第十一次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会论文集[C];2004年

3 许友好;;重油高效催化转化技术探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2分会:催化化学[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影;中国重油开发战提速[N];市场报;2009年

2 刘洁;中国石油推进劣质重油开发战略[N];证券日报;2009年

3 记者 任继凯;劣质重油轻质化关键技术研究启动[N];中国石油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陈其珏;中石油启动“劣质重油轻质化关键技术研究”[N];上海证券报;2009年

5 孙艳莉;重油开发的战略之重[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6 李丽平;重油高效转化:拓石油短缺瓶颈[N];中国石化报;2005年

7 记者 王巧然;启动重大专项攻关“劣质重油加工”[N];中国石油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巧然;炼化产业竞争加剧 重油加工亟待升级[N];中国石油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王巧然;重油精炼 “粗粮”细做[N];中国石油报;2013年

10 记者董克伟;重油将成为我国重要战略接替资源[N];中国改革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丽;重油的组成结构和高效转化的基础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学云;八道湾煤与重油加氢反应匹配性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16年

2 许艳艳;重油中氧含量分析方法及类型氧分布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孙锦;基于高速剪切原理的重油乳化技术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4 李慎伟;醇溶性分散型催化剂用于重油—煤加氢共炼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5 孙鑫;重油混合相容性及结垢行为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6 吴剑骅;旋转弧氢等离子体裂解重油模型化合物制乙炔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冯永;不同产地重油热裂解性能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刘芳;重油热解制球形焦工艺的冷模实验研究与开发[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9 商丛丛;影响重油热反应产品分布因素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4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604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f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