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三类油层聚表二元驱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庆三类油层聚表二元驱实验研究
【摘要】:本文为了探索甜菜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体系对大庆三类油层的适应性,在贝雷岩心及大庆三类储层天然油砂填砂管模型中,进行了京2号甜菜碱体系评价研究、不同配方的甜菜碱聚表体系优选研究以及大庆三类油层甜菜碱聚表二元体系实验研究。京2号甜菜碱体系小幅度的提高甜菜碱含量界面张力降低不明显,加入助聚物后界面张力和粘度显著提高,加入碱后界面张力和粘度显著降低。京2号甜菜碱表面活性剂有一定的增粘效果,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界面张力增加。在等粘度条件下单纯的加入碱,界面张力降低效果一般。综合提高采收率效果与经济效益,注入0.3PV的甜菜碱二元体系(0.3%)+0.2PV的保护段塞为最佳方案。在贝雷岩心中粘度相差不大情况下,单纯的追求超低界面张力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同时考虑降低界面张力和乳化作用时,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更低的界面张力和更强的乳化作用可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在贝雷岩心中刘复配3号甜菜碱二元体系的提高采收率效果和注入性最佳。在20cm填砂管中,溶液粘度相差不大的条件下,在三类油层天然油砂填砂管中超低界面张力对提高采收率没有明显效果,由于三元体系中的碱和油砂中的矿物之间相互作用消耗大量的碱,甜菜碱二元体系与弱碱磺酸盐三元体系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几乎一致。刘复配1号、2号甜菜碱体系有较好的注入性,弱碱磺酸盐三元体系注入性较差,这是由于碱和油砂中的矿物作用产生沉淀,损害地层,导致注入性较差。在50cm填砂管中,由于在填砂管中的吸附作用,驱油效率与其在20cm填砂管相比有所降低。甜菜碱二元体系对大庆三类油层适应性较好,为大庆三类油层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选择。
【关键词】:三类油层 甜菜碱 界面张力 采收率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创新点摘要6-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0
- 1.2 大庆三类油层概述10-12
- 1.2.1 大庆油田油层分类10-11
- 1.2.2 大庆油田三类油层地质特征11-12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12-18
- 1.3.1 表面活性剂发展概况12-15
- 1.3.2 聚表二元驱发展概况15-18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18-19
- 第二章 聚表二元驱原理19-26
- 2.1 聚合物驱油机理19-22
- 2.1.1 流度控制机理19-21
- 2.1.2 聚合物调剖机理21-22
- 2.2 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22-26
- 2.2.1 降低油水界面张力22-23
- 2.2.2 乳化与增溶机理23-24
- 2.2.3 改变岩石表面的润湿性24-25
- 2.2.4 改变流变性及聚并机理25
- 2.2.5 提高表面电荷密度机理25-26
- 第三章 京2号甜菜碱体系评价研究26-44
- 3.1 实验准备及方案26-31
- 3.1.1 实验材料26-28
- 3.1.2 实验方案28
- 3.1.3 实验步骤28
- 3.1.4 实验准备28-31
- 3.2 京2号甜菜碱界面张力分析31-34
- 3.2.1 京2号甜菜碱体系的影响因素31-32
- 3.2.2 京2号甜菜碱体系界面张力评价32-34
- 3.3 京2号甜菜碱体系驱油效果评价34-42
- 3.3.1 京2号甜菜碱二元驱油评价35-37
- 3.3.2 京2号甜菜碱三元驱油评价37-39
- 3.3.3 京2号甜菜碱高浓大段塞驱油评价39-40
- 3.3.4 京2号甜菜碱助聚大段塞驱油评价40-42
- 3.4 小结42-44
- 第四章 甜菜碱体系评价优选研究44-64
- 4.1 实验准备及方案44-48
- 4.1.1 实验材料44-45
- 4.1.2 实验方案45
- 4.1.3 实验步骤45-46
- 4.1.4 实验准备46-48
- 4.2 甜菜碱体系优选评价48-62
- 4.2.1 聚合物驱油实验48-50
- 4.2.2 京2号甜菜碱二元体系驱油实验50-52
- 4.2.3 京1号甜菜碱二元体系驱油实验52-54
- 4.2.4 东油1号甜菜碱二元体系驱油实验54-56
- 4.2.5 刘复配3甜菜碱二元体系驱油实验56-58
- 4.2.6 弱碱磺酸盐三元体系驱油实验58-62
- 4.3 小结62-64
- 第五章 三类油层甜菜碱体系实验研究64-80
- 5.1 实验准备及方案64-66
- 5.1.1 实验材料64-65
- 5.1.2 实验方案65-66
- 5.1.3 实验步骤66
- 5.2 20CM填砂管驱油实验研究66-74
- 5.2.1 刘复配1号甜菜碱二元体系驱油实验66-68
- 5.2.2 刘复配2号甜菜碱二元体系驱油实验68-70
- 5.2.3 京3号甜菜碱二元体系驱油实验70-72
- 5.2.4 石油磺酸盐三元体系驱油实验72-74
- 5.3 50CM填砂管驱油实验研究74-78
- 5.3.1 京3号甜菜碱二元体系驱油实验74-76
- 5.3.2 石油磺酸盐三元体系驱油实验76-78
- 5.4 小结78-80
- 结论80-81
- 参考文献81-85
- 发表文章目录85-87
- 致谢8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禹负,朱郹瑶,赵国玺;小角躺滴法测定低界面张力[J];物理化学学报;1992年03期
2 杨会丽;王业飞;任熵;赵福麟;;原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张洁;杨长春;汤颖;赵景瑞;;影响旋转滴界面张力测定因素的研究[J];石油化工应用;2012年05期
4 唐鹰,陶著;悬滴法测定沥青与某些溶剂间的界面张力[J];碳素;1986年01期
5 黄亚铎;杨普华;秦同洛;;酸性油/碱体系的动态界面张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1987年05期
6 陈佑华,赵国权,朱元凯;座滴法测定渣与金属界面张力[J];有色金属(冶炼部分);1988年03期
7 罗敏,司徒振明;液体界面张力的测定方法——悬滴法[J];材料工程;1989年02期
8 唐善_g;杨承志;马英华;;影响旋滴技术测量油/水界面张力的因素[J];油田化学;1989年01期
9 马英华,唐善_g;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与油之间的动态界面张力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1年02期
10 吴有庭;梅乐和;朱自强;;液液界面张力的测定[J];浙江化工;199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荣华;王红艳;张路;罗澜;李宗琦;赵濉;俞稼镛;;二元复合驱体系动态界面张力研究(Ⅰ)驱油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油水动态界面张力行为[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裴海华;张贵才;葛际江;丁磊;;稠油/碱相互作用对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赵荣华;王红艳;罗澜;张路;赵濉;俞稼镛;;二元复合驱体系动态界面张力研究(Ⅱ)不同类型驱油表面活性剂溶液的动态界面张力[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赵荣华;王红艳;罗澜;张路;赵濉;俞稼镛;;二元复合驱体系动态界面张力研究(Ⅲ)不同原油的动态界面张力[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赵荣华;张磊;张路;司友华;黄海耀;董林芳;赵濉;;胜利原油活性组分对烷基苯磺酸盐溶液界面张力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陈挺;张贵才;葛际江;李娜;杨洪;;羟基磺基甜菜碱/水解聚丙烯酰胺复合体系与孤岛普通稠油界面张力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楚艳苹;杨靖;张路;赵濉;俞稼镛;;不同结构烷基苯磺酸盐降低界面张力协同效应机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赵荣华;王红艳;张磊;张路;赵濉;俞稼镛;;二元复合驱体系动态界面张力研究(Ⅴ)物化条件对驱油表面活性剂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赵荣华;王红艳;张磊;张路;赵濉;俞稼镛;;二元复合驱体系动态界面张力研究(Ⅳ)聚合物对驱油表面活性剂动态界面张力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韩向艳;李海东;姜伟;张秀芹;王笃金;;分子量对PP/PA6体系界面张力的影响[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时昌新;聚表二元驱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3年
2 李伟;三采用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动态界面张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洪;油气开采用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合日阿依·穆太力普;气—水、油—水界面张力及砂岩润湿特性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s,
本文编号:800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800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