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YSL油田二氧化碳驱地面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6 02:22

  本文关键词:YSL油田二氧化碳驱地面工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二氧化碳驱油 地面工艺 优化简化 冻堵 腐蚀


【摘要】:近几年来,CO_2-EOR技术发展迅速。研究表明,将CO_2注入油层,不仅能大幅提高采收率,而且可达到CO_2减排的目的,满足环保和油藏高效开发的双重要求。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温室效应的存在,CO_2-EOR越来越受到重视,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开展了现场实验。目前,CO_2-EOR已成为美国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主导技术,2004年美国CO_2-EOR增加的原油产量占全国提高采收率项目总产量的31%。YSL油田地处我国东北高寒地区,年最低温度-39.2℃,环状掺水集油工艺是最经济有效的集油方式。但针对CO_2驱来说,“水”将带来以冻堵、腐蚀等问题,导致集输系统无法正常生产。为确保安全平稳生产并降低地面投资,最大限度保证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探索适应高寒地区、全密闭、掺水集油工艺CO_2驱地面配套技术成为地面系统重要课题。YSL油田2007年开始开展树1区块CO_2驱油先导性试验,2011年开展东2区块与东3区块CO_2驱油试验,2014年开展了YSL油田难采储量二氧化碳非混相驱工业化试验。截止目前,CO_2驱井区共布井201口(采出井133口,注入井68口),共建成二氧化碳驱油地面系统独立转油站1座、集中液相注入站1座、CO_2液化站1座、配气间6座、计量间3座、注水间6座、井场高架拉油罐39座。工业化试验二期工程将建设CO_2回收循环利用系统及树1密闭集输系统,届时YSL油田二氧化碳驱油试验区将实现全密闭集输,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达到二氧化碳埋存与驱油效果。YSL油田CO_2驱油在三个区块均不同程度见到效果,但由于试验区规模小,产出气没有达到提纯液化规模,采出气集输及回注工艺等相关配套技术有待探索。需要通过开展工业性扩大试验,进一步评价CO_2驱油效果,完善CO_2驱油配套技术,使其尽快在特低渗透扶杨油藏中规模化应用。工业化试验成功后,对大庆外围油田渗透率小于2mD储层5.65亿吨地质储量(海拉尔油田1.68亿吨),可实现有效动用、提高采收率。另外,外围2-10mD地质储量3.09亿吨,水驱开发效果不理想,可通过CO_2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增加CO_2驱潜力。
【关键词】:二氧化碳驱油 地面工艺 优化简化 冻堵 腐蚀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E357.4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前言9-10
  • 第一章 工程简介及国内外现状10-17
  • 1.1 地理位置10
  • 1.2 自然条件10
  • 1.3 研究背景及目的10-13
  • 1.4 国内外注CO_2驱油技术调研13-17
  • 1.4.1 国外注CO_2驱油技术13
  • 1.4.2 国内注CO_2驱油技术13-17
  • 第二章 二氧化碳驱油整体布局17-22
  • 2.1 地面建设概况17
  • 2.2 开发方案摘要17-18
  • 2.3 建设规模与总体布局18-22
  • 2.3.1 建设规模18-19
  • 2.3.2 总体布局19
  • 2.3.3 技术方案19-22
  • 第三章 CO_2驱地面工艺面对的问题22-27
  • 3.1 管道冻堵的必然性22-23
  • 3.1.1 冻堵的生成条件22
  • 3.1.2 CO_2驱油井集油管线冻堵因素分析及相关机理研究22-23
  • 3.2 含CO_2采出液对管道及设备的腐蚀性23-26
  • 3.2.1 二氧化碳腐蚀影响因素23-26
  • 3.3 油田开发的经济性26-27
  • 第四章 目前YSL油田在用地面工艺27-29
  • 4.1 采出液集输处理系统工艺汇总27-28
  • 4.2 注入系统目前应用工艺汇总28-29
  • 第五章 YJ环状掺水集油新工艺研究29-34
  • 5.1 前期调研情况29-30
  • 5.2 YJ环状掺水集油工艺原理30-31
  • 5.3 YJ环状掺水集油工艺的优势31-34
  • 第六章 腐蚀优化研究,减少CO_2对管道及容器腐蚀34-46
  • 6.1 CO_2驱采出液对地面加热设备腐蚀规律研究试验34-40
  • 6.1.1 试验内容34
  • 6.1.2 挂片准备34-35
  • 6.1.3 试验位置35
  • 6.1.4 腐蚀程度分析35-38
  • 6.1.5 挂片进一步酸洗与形貌分析38-40
  • 6.2 CO_2驱“四合一”腐蚀规律40-41
  • 6.3 CO_2驱腐蚀程度评价41
  • 6.4 结论及原因分析41-43
  • 6.4.1 检测化验结论41-42
  • 6.4.2 原因分析42-43
  • 6.5 根据实验结果采取对应的防腐工艺建设模式43-46
  • 6.5.1 建设方案43
  • 6.5.2 缓蚀剂43-44
  • 6.5.3 防腐材质44-46
  • 第七章 在用地面工艺应用效果46-51
  • 7.1 液相集中注气工艺成熟可靠46-47
  • 7.2 水气交替系统基本满足地面工艺要求,需进一步适应现场47-48
  • 7.3 站外“YJ环”集油工艺初期运行平稳48-50
  • 7.4 转油站内“高效分离+多功能组合装置”工艺,满足目前生产需要50-51
  • 第八章 运行中出现的情况51-55
  • 8.1 突发气窜情况对集输系统的影响51-52
  • 8.2 伴生气回收处理循环利用系统52-54
  • 8.3 适应高油气比的高架拉油罐改造54-55
  • 第九章 结论55-56
  • 参考文献56-58
  • 作者简介58-59
  • 致谢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二氧化碳驱油产业化应用前景广阔[J];石油化工应用;2010年10期

2 ;使用时移地震来监测二氧化碳驱的进展[J];海洋石油;2012年02期

3 舟丹;;二氧化碳驱油技术[J];中外能源;2012年12期

4 舟丹;;二氧化碳驱油产业化应用前景[J];中外能源;2012年12期

5 张俊;;二氧化碳驱油封存项目的风险分析[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4年03期

6 谷丽冰;李治平;侯秀林;;二氧化碳驱引起储层物性改变的实验室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年03期

7 王玉晶;林海波;陈海岩;孙梅;;二氧化碳驱油地面工程技术研究[J];石油规划设计;2008年02期

8 王志田;陈庆;;大庆油田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取得进展[J];国外测井技术;2009年02期

9 胡杰;何岩峰;李栋;郭立春;崔恒;;二氧化碳驱过程中沥青质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1年05期

10 姜守华;;二氧化碳驱配套技术[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清;曲作明;王刚;;二氧化碳驱油风险评价技术的筛选与应用[A];安全责任 重在落实——第四届吉林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峰;杨洪潮;;二氧化碳驱参数计算及测试评价[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清春;专家建议加大对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投入[N];科技日报;2006年

2 记者 王巧然 通讯员 闫建文;国家863二氧化碳驱油项目通过验收[N];中国石油报;2013年

3 记者 刘波 通讯员 闵锐;大庆加快二氧化碳驱油规模化攻关试验[N];中国石油报;2013年

4 记者 张云普;大庆油田二氧化碳驱油快速推进[N];中国石油报;2014年

5 钱伯章;二氧化碳驱油一举多得[N];中国石化报;2007年

6 记者 王志田;为衰竭的油层“打气”[N];中国石油报;2009年

7 王锐 尚绪兰;低透油藏二氧化碳驱多相渗流研究开题[N];中国石化报;2009年

8 于银花;二氧化碳驱油试验取得重要进展[N];中国石化报;2010年

9 记者王巧然;中加中心开展北美二氧化碳驱动技术研讨[N];中国石油报;2010年

10 孙清华;二氧化碳驱动低渗油气藏[N];中国石化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平华;衰竭油藏二氧化碳驱油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明;二氧化碳驱油气田集输及站内工艺管道施工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2 曹志江;YSL油田二氧化碳驱地面工艺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3 杨梓;海拉尔油田CO_2驱油藏工程设计[D];东北石油大学;2016年

4 徐宁;基于光纤传感的二氧化碳驱井下相态分布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王俊晔;裂缝对二氧化碳驱注气影响规律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6 狄向东;大情字井CO_2输送及注入工艺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7 刘向斌;大庆榆树林油田树101区块二氧化碳驱封窜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01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801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1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