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石油论文 >

四川盆地陆相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24 01:08

  本文关键词:四川盆地陆相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四川盆地 陆相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摘要】:伴随着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晚三叠世以来四川盆地以陆相沉积为特征,纵向上自下而上发育了上三叠统须一段、须二中亚段、须三段、须五段和下侏罗统自流群等五套陆相烃源岩,其中上三叠统陆相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川西坳陷,从须一段到须五段烃源岩分布范围逐渐向东扩大,其中须五段烃源岩在川西北部地区剥蚀。下侏罗统烃源岩在达州地区最厚,向盆地内逐渐减薄。本文以石油地质学和油气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采用室内与室外、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应用多种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盆地内陆相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与认识:1、上三叠统四套烃源岩有机碳含量较高,下侏罗统稍低,但也是较为优质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其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高过成熟阶段。其中须三段为较好的气源岩,下侏罗统为较好的油源岩;2、下侏罗统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总体呈现“四高一低+L型”的特征,而上三叠统须家河一、三、五段的烃源岩与之相反,呈现“四低一高+反L型”的特点。须二中亚段较为特殊,通常呈现“四低一高+L型”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3、结合天然气和原油分析化验资料,认为九龙山气田须二段天然气主要位须二中亚段和深部海相烃源岩的混源气;珍珠冲组天然气主要为须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公山庙油田侏罗系原油主要来自于下侏罗统烃源岩。
【关键词】:四川盆地 陆相烃源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1章 绪论7-11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7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7-8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8-10
  • 1.3.1 研究内容8-9
  • 1.3.2 技术思路9-10
  • 1.4 论文完成工作10-11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11-16
  • 2.1 构造地质背景11-12
  • 2.2 陆相地层发育特征12-16
  • 2.2.1 上三叠统12-14
  • 2.2.2 下侏罗统14-16
  • 第3章 烃源岩的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16-32
  • 3.1 烃源岩的分布特征16-22
  • 3.1.1 上三叠统18-20
  • 3.1.2 下侏罗统20-22
  • 3.2 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22-32
  • 3.2.1 有机质丰度22-25
  • 3.2.2 有机质类型25-28
  • 3.2.3 成熟度28-32
  • 第4章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32-70
  • 4.1 样品来源32
  • 4.2 实验方法32-35
  • 4.2.1 岩石中可溶有机质抽提33
  • 4.2.2 族组分分离33-34
  • 4.2.3 全油色谱分析34
  • 4.2.4 色谱—质谱联机分析34-35
  • 4.3 正构烷烃及类异戊二烯烃35-37
  • 4.4 甾萜类化合物37-60
  • 4.4.1 须一段烃源岩37-40
  • 4.4.2 须二段中亚段烃源岩40-45
  • 4.4.3 须三段烃源岩45
  • 4.4.4 须五段烃源岩45-51
  • 4.4.5 自流井群烃源岩51-60
  • 4.5 三芳甾分布特征60-64
  • 4.6 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的演化特征64-69
  • 4.6.1 C_(27)-C_(28)-C_(29)规则甾烷分布64-66
  • 4.6.2 Pr/Ph-Pr/nC_(17)-Ph/nC_(18)66-68
  • 4.6.3 γ蜡烷含量68-69
  • 4.7 小结69-70
  • 第5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的应用70-102
  • 5.1 九龙山气田气源对比70-89
  • 5.1.1 气田概况70-72
  • 5.1.2 储层特征72-76
  • 5.1.3 气源对比分析76-89
  • 5.2 公山庙油田油源对比89-102
  • 5.2.1 油田概况89-90
  • 5.2.2 储层特征90-94
  • 5.2.3 油源对比分析94-102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102-103
  • 致谢103-104
  • 参考文献104-108
  • 附录1108-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壬子,蒋基平;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动态浅析[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1983年01期

2 姜乃煌,王丽霞,李振青,郭雪;用计算机进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研究[J];地球化学;1986年02期

3 孔庆云,周辉,李铁,陈为芳;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的探讨[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1987年03期

4 许家友;生物标志化合物数据处理及其在重建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摘要)[J];地质地球化学;1990年04期

5 胡连奇,李裕林,李同双;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合成研究Ⅸ——(±)—1—溴—4—甲基—3—乙基戊烷的合成[J];兰州大学学报;1991年02期

6 李延钧,杨远聪,,王廷栋,文亨范,李永康;生物标志化合物在高熟─过熟气源研究中的应用[J];新疆石油地质;1994年04期

7 沈忠民,周光甲,洪志华;低成熟石油生成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瞿文川,王苏民,张平中,陈践发,何海军;生物标志化合物对东、西太湖不同湖泊类型的判识[J];海洋与湖沼;2000年05期

9 毛登,范德江,郭志刚,杨作升;长江、黄河河口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的初步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10 徐冠军,张大江,王培荣;用沥青质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判识生物降解油的油源[J];科学通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青;;分子有机地球化学[A];全国地球化学分析学术报告会与X射线光谱分析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贾琼;;松辽盆地茂206井青山口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海相油气生物标志化合物定量技术及应用研究[A];2009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9年

4 王桂良;孟仟祥;房[;张应年;;葡萄籽饱和烃馏分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于晓果;韩喜球;李宏亮;金肖兵;龚建明;;南海东沙海域甲烷缺氧氧化作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碳同位素组成[A];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胡瑛;张枝焕;;大港油田滩海三马地区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对该区沉积层序的指示意义[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党毅敏;曹维福;黄清华;孔惠;金学新;王立群;;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事件地层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江其勤 张美珍;生物标志化合物定量技术达国际领先水平[N];中国石化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袁方;键合态生物标志化合物受热成熟作用的影响及其在贵阳倪儿关地区与剑河地区烃源对比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2 白艳;我国温带现代土壤类脂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在红粘土—黄土中的变化[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珍;豫西渑池地区寒武纪馒头组微生物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意义[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2 黄思钦;四川盆地陆相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肖玉亮;四川盆地海相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4 龚莹杰;黔东北震旦纪陡山沱期宏体生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王新利;云南金顶铅锌矿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其成矿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6 蒲阳;湖北清江洞穴石笋与洞顶土壤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环境意义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7 许涛;不同环境样品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气候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08年

8 刘美羽;松辽盆地松科1井晚白垩世生物标志化合物与湖泊水体环境变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本文编号:908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908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0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