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预测
本文关键词: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8,24(4):23-26,36 JournalofEcologyandRuralEnvironment
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预测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2)秦卫华,刘鲁君,徐网谷,王 智,蒋明康 (
摘要:对拟建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影响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72.5km江段的水文情势发生改变,部分江段的结构和功能将遭受严重破坏,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圆口铜鱼(Coreiusguichenoti)、长薄鳅(Leptobotiaelongata)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和主要栖息地将直接减少。为最大限度减缓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小南海水利工程;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就地保护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831(2008)04-0023-04
PredictionofEcologicalImpactsofthePlannedXiaonanhaiPowerDamontheRareandEndemicFishesNatureReserveintheUpp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QINWei-hua,LIULu-jun,XUWang-gu,WANGZhi,JIANGMing-kang(NanjingInstituteofEnvironmentalSciences,Ministr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Nanjing210042,China)Abstract:TheplannedXiaonanhaipowerdamwhichislocatedintherareandendemicfishesnaturereserveintheupper
h
reachesoftheYangtzeRiveristhelargestprojectofChongqingCityduringthe11t5-year-plan.Ecologicalimpactsofthe
Xiaonanhaipowerdamontherareandendemicfishesnaturereserveintheupp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werepre-dictedandanalyzed.Resultsshowthatoncethedamisbuiltup,itwillseriouslyalterthehydrologicalcharacteristicssuchascurrentspeed,watertemperature,waterquality,etc.aswellas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the72.5kmriversectioninthenaturereserve,eliminatingspawninggroundsandhabitatsofsomerareandendemicfishesincludingMyxocyprinusasiaticus,Coreiusguichenoti,Leptobotiaelongata,ProcyprisrabaudiandRhinogobioventralis.Inordertomitigatetheeco-logicalimpactsofthedamonthenaturereserve,someapplicablecountermeasureswereputforward.
Keywords:Xiaonanhaipowerdam;rareandendemicfishes;naturereserve;ecologicalimpact;insituprotection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水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
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开发的范围和强度越来越大。长江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水能基地,资源量巨大,是我国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同时,长江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库,是很多珍稀、特有鱼类的天然栖息与繁衍场所。目前长江上游流域相继开发建设了葛洲坝、三峡、溪洛渡等一系列大型水电项目,这些水利工程直接改变了所在区域河流的生境特点,对水域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巨大危害和影响,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是重庆市“十一五”期间最大的单体投资项目,主要开发目的是航运结合发电。2007年4月,笔者参加了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项目对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影响的专题研究,重点开展了小南海工程对保护区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评价工作。本文通
[6-11]
[1-5]
过对拟建小南海水利工程的分析,预测该项目建成将对保护区产生的主要影响和威胁,并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为有效地就地保护国家珍稀濒危水生动物提供参考。
1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基本现状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始建于1994年,最早为宜宾市珍稀鱼类保护区,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2005年,由于金沙江一期工程范围涉及保护区核心区,故对保护区进行了范围和功能区调整,并更名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3174.2hm。保护
基金项目: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200709051)收稿日期:2008-04-25
2
区发展道路曲折,先后经历了整合、晋升、调整和更名。目前保护区地跨四川、重庆、贵州和云南4个省、市域的宜宾县、重庆市巴南区、习水县等25个县市区,是我国唯一一个跨越多个省级行政区并专门以珍稀特有鱼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保护区,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范围包括长江上游部分干流以及赤水河、岷江等一些长江支流江段,河流总长度为1162.7km,其中长江干流江段长355.0km。1.2 自然生境及主要保护对象
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缘和云贵高原边沿山区,海拔在200~750m之间,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包括长江干流以及赤水河、岷江、长宁河、沱江等江段,两岸坡陡,河床切割深,比降大,滩潭交替,底质多为岩石和沙砾,水流湍急,流态复杂多样,水质优良。独特的河流地质、地貌和水文动力学环境非常适合珍稀特有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孕育了丰富的鱼类资源,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具有长江上游河流典型特征的小流域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研价值。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白鲟(Psephurusgladius)、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岩原鲤(Procyprisrabaudi)等70多种珍稀特有鱼类及其栖息生境,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鲟和达氏鲟2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有胭脂鱼、大鲵(Andriasdavid-ianus)和水獭(Lutraspp.)3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名录的有3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的有2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1998)的有9种,列入相关省市保护鱼类名录的有15种。1.3 珍稀特有鱼类现状
根据初步调查统计,保护区水域内共栖息有鱼类18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鱼类为白鲟、达氏鲟和胭脂鱼3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名录的鱼类有云南鲴(Xenocyprisyunnanensis)、金氏
鱼央
2 拟建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概况
小南海水利枢纽工程已经列入《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是重庆电网的骨干电源和改善川江航道条件的重要工程,开发任务为航运结合
发电,是三峡枢纽上游的衔接梯级水电站。工程计划动态总投资370亿元,年发电量约相当于葛洲坝水利枢纽装机容量的2/3。小南海坝址拟位于江津市珞璜镇,距江津城区27.6km,距朝天门48.0km。该工程属于一等大型工程,由混凝土重力闸坝、河床式厂房电站、船闸、溢流坝、挡水建筑物及过鱼设施等组成,其中坝顶高程206.5m,最大坝长2124.7m,低水头河床径流式电站装机容量1600~2000MW。水库正常蓄水位195m,死水位192m,回水长度约54.5km。工程建成后,电站保证出力达569MW,多年平均发电量达81.5亿kW·h,并可渠化上游长约90.0km的川江航道,淹没苦竹碛、浅碛子、鲤鱼碛等碍航险滩。
①
3 小南海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的生态影响
3.1 阻断了江段的连续性,改变了部分江段的河流动力学特征
拟建小南海大坝将成为一道巨大的物理屏障,直接截断大坝上下游江段的连续性,阻碍了洄游性鱼类向上游或下游迁移的通道。小南海工程建成后,坝址以上约54.5km江段将被淹没变成一个狭长的河道型水库,淹没区涉及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的缓冲区和实验区,淹没区内的流水生境将变成水库静水环境,水流速度大大降低。坝址下游江段的水情水势也会发生巨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流量从随降水的季节性变化变为由人工调节的无规律性变化,洪峰流量削减,枯水期水量稳定,大坝泄洪也将直接改变下游部分江段水流的流速、流量、水温、水质等一系列指标,对该区域的生境造成显著影响。3.2 多种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和栖息地大量丧失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约有72.5km江段将直接受到小南海工程的影响。该江段是保护区下游江段特有鱼类最重要的产卵场及集中分布点,也是保护区距离三峡库区最近的特有鱼类产卵场。其中52.0km缓冲区和2.5km实验区江段将淹没
①国务院.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国[1990]56号,1990.
(Li-
obagruskingi)、中臀拟鲿(Pseudobagrusmedianalis)、
长薄鳅(Leptobotiaelongata)、鱼宗(Luciobramamacro-cephalus)、岩原鲤等9种。保护区内珍稀特有鱼类在20世纪70年代数量还很多,是四川江河的主要经济鱼类,在渔获物中占有较大比例。自从20世纪80年代葛洲坝修建以后,很多种类种群数量明显减少,逐渐失去渔业价值,急需加强保护,维持种质资源。
成为水库静水生境,坝址下游18.0km实验区江段水文情势发生巨大变化。根据调查统计,小南海工程建成后,水库将淹没7处原有的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其中綦江和长江干流交汇处是保护区下游胭脂鱼的重要产卵场之一。小南海水库淹没区将导致这7处产卵场彻底丧失功能,使保护区内珍稀特有鱼类集中产卵场由73处减少为66处。拟建小南海工程将导致的特有鱼类产卵场变化见表1。
表1 小南海工程建成前后保护区内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数变化
Table1 ChangeinnumberofspawninggroundsoftherareandendemicfishesbeforeandaftertheXiaonanhaidamiscompleted
产卵场数
鱼类名称
建成前
珍稀鱼类
白鲟(Psephurusgladius) 达氏鲟(Acipenserdabryanus) 胭脂鱼(Myxocyprinusasiaticus)特有鱼类
圆口铜鱼(Coreiusguichenoti) 长薄鳅(Leptobotiaelongata) 岩原鲤(Procyprisrabaudi) 长鳍吻鱼句(Rhinogobioventralis) 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prenanti) 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chongi) 短须裂腹鱼(Schizothoraxwangchiachii) 异鳔鳅鱼它(Gobiobotiaboulengeri)总计
581461074752573
58135963642566建成后
积、区域小气候改变、下泄低温水和气体过饱和对水
生生物的影响等。小南海水库形成后,库区江水无法流动,水体纳污和自净能力下降。随着淹没区域污染物的汇集,污染物很难扩散,导致水质恶化。大坝的建成将拦截上游泥沙的迁徙,导致大量泥沙在坝前淤积,破坏正常河流平衡输沙的生态过程。这不仅影响水库使用寿命,对水体净化、营养物输送等也具有明显影响。水库还将导致水温出现分层,下泄的低温水对下游水生生物和农田灌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大坝下溢流造成的水体气体过饱和对于幼鱼和鱼卵孵化具有显著影响。大坝还将导致江段自然洪枯过程消失,下游河道出现萎缩,生态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小南海工程将引起局部小气候改变,进而对区域生态平衡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水库还可能诱发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3.4 周边梯级电站开发对保护区生态影响的叠加效应
根据国务院1990年批准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长江干流宜宾至重庆江段水能资源相对富集,开发任务为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该规划将按照石硼(蓄水位265m)、朱杨溪(蓄水位230m)和小南海(蓄水位195m)3级方案进行梯级水电站开发。在小南海工程基础上,在上游保护区范围内依次新建朱杨溪和石硼2个水利枢纽工程,进行梯级开发。这2个工程同时建成后,新增2个库区回水总长可达266.1km,将淹没保护区核心区142.2km、缓冲区84.8km和实验区39.1km江段。小南海、朱杨溪、石硼3个梯级电站同时建成后,保护区江段有效总长度将变成约824.1km,长江干流中的核心区和实验区将不复存在,仅剩41.9km缓冲区。库区将合计淹没30处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及集中分布点,保护区的结构和功能将几乎丧失和破坏。单一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相对有限,而梯级电站开发的累积效应将会严重改变河流生态系统的水域环境,对栖息的珍稀特有鱼类造成毁灭性影响。
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于2004年发布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
保护区内分布的珍稀特有鱼类,绝大多数需要在流水生境中栖息,如岩原鲤、圆口铜鱼(Coreiusguichenoti)等喜栖息于快速流淌、含氧量较高的水体,形成水库后,在静水中则会因溶解氧不足而死亡。小南海工程的回水区域和坝址区域不仅影响了一些珍稀特有鱼类的产卵场,还阻隔了鱼类在大坝上下游江段间的洄游和交流。淹没区的静水环境也导致喜欢流水鱼类的生境范围缩小,栖息地进一步破碎化。洄游鱼类是水生态系统中关键生物指示物种之一,将因此而受到巨大影响,甚至灭绝。3.3 水质恶化、小气候变化等生态影响不容忽视
小南海工程的建设,除了对河段造成阻断,淹没部分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之外,还会带来一系列的潜在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河段水质恶化、泥沙淤
4 建议与对策
针对小南海工程将可能对珍稀特有鱼类产生的巨大影响和威胁,笔者通过对拟建小南海坝址的实地考察,结合文献调研,以及与保护区和地方渔政部门的座谈,提出如下建议对策,以期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开发对珍稀特有鱼类资源造成的破坏,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4.1 加强对珍稀特有鱼类过鱼设施的研究和开发
修建过鱼设施,包括鱼道、鱼梯、集鱼平台、升鱼机(船)等是当前国内外减轻大坝对鱼类阻隔效应而普遍采用的方法。该方法通过主体工程附建过鱼设施,引导洄游性鱼类在大坝上下游间迁徙和交流,但过鱼效果存在争议。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开展了大量研究,国外过鱼设施主要针对鲑鱼等洄游性鱼类,技术比较成熟,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小南海大坝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内,主要阻隔了一些长江上游地区珍稀特有鱼类的迁徙。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受影响珍稀特有鱼类的生活习性,开发出符合保护区实际情况的过鱼设施和技术,提高珍稀特有鱼类坝间迁徙的效率,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珍稀特有鱼类的资源量、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等进行监测,分析种群动态趋势,评价过鱼效果,建立信息系统,为工程完工后进行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奠定基础。
4.2 建立珍稀特有鱼类增殖繁育基地
目前,建立增殖放流站和繁育基地是鱼类资源恢复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小南海工程导致保护区内部分珍稀特有鱼类产卵场功能丧失,大坝也阻碍了上下游幼鱼从产卵场到索饵场、越冬场的迁徙。因此,通过建立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定期对培育的鱼苗进行增殖放流,可直接增加珍稀特有鱼类的野生种群数量。实地调研发现,拟建小南海坝址中坝岛的下游区域自然条件十分优越,非常适宜建立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设计放流范围为坝址上游100km、下游200km江段,主要增殖鱼种为岩原鲤、中华倒刺鲃(Barbodessinensis)、长吻鱼危(Leio-cassislongirostris)、长薄鳅等。我国鱼类增殖放流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关键在于成功的人工繁育和保持相对稳定的自然生境。小南海工程建成后,保护区核心区和大部分缓冲区受其影响较小,采取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手段无疑是较好的补救措施之一。4.3 适度调整功能区划,增加珍稀特有鱼类栖息地和产卵场
小南海工程建成后,对于完全失去功能的保护区江段,可以考虑调整保护区范围。根据野生动物对于自然生境的适应特点,部分珍稀特有鱼类栖息地和产卵场可能会向上游或下游环境较好的支流退缩,经过适应后,在支流河段形成新的产卵场。因此,工程建成后,应加强对珍稀特有鱼类迁徙动态和活动规律的监测,将周边自然环境优越的笋溪河、桃
[12-14]
花溪、临江河等长江一级小型支流划入保护区范围,
进行严格保护,为珍稀特有鱼类增加新的栖息地和产卵场。
4.4 加强保护区管理,制定河流型自然保护区管理规章
目前,保护区存在区内江段长度大、跨越行政区多、涉及部门复杂、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构不健全等问题,管理基础十分薄弱,管理水平较低。此外,作为河流型保护区,其在保护资源的同时,还担负着诸如航运、排污等其他功能,这些与《自然保护区条例》相关规定严重矛盾,影响保护成效。因此,急需尽快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河流型自然保护区管理规章以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管理办法,严格限制区内鱼类资源的过度捕捞,在重要江段实行全年禁捕,加强渔政管理和执法力度,提高保护区的综合管理水平。
4.5 积极开展珍稀特有鱼类保护措施的科研与攻关工作
准确掌握区内珍稀特有鱼类的种群变化动态是制定保护措施的重要科学依据,因此,有必要在工程建设前后分别对保护区内水生生物资源进行详细调查,获得第一手的种群动态资料,为实施保护措施奠定基础。同时加强珍稀特有鱼类生态学与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包括珍稀鱼类救护技术,特有鱼类人工增殖、保育、放流技术等,为补偿措施的调整和完善、珍稀特有鱼类有效救护、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等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生态信息管理与数据分析系统,以及标准的数据记录体系,安全高效地管理有关数据。对珍稀特有鱼类的过鱼设施进行科技攻关,开发出最有效的过鱼设施。从全局探讨水利工程建设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关系,提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总体规划,针对具体工程的保护措施与实施次序建立科学决策系统。
5 结论
通过对拟建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的预测分析,结果发现,作为三峡上游重要的梯级电站之一,小南海工程建成后将对珍稀特有鱼类保护区产生较大影响,胭脂鱼、圆口铜鱼、长薄鳅、岩原鲤、长鳍吻鱼句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产卵场和主要栖息地将受到直接影响并减
(下转第36页)
[14]DHILLIONSS,ROYJ,ABRAMSM.AssessingtheImpactof
ElevatedCOnSoilMicrobialActivityinaMediterraneanModel2oEcosystem[J].PlantandSoil,1996,187(2):333-342.[15]李阜棣,喻子牛,何绍江.农业微生物实验技术[M].北京:中
国农业出版社,1996.
[16]EBERSBERGERD,NIKLARSPA,KANDELERE.LongTerm
COnrichmentStimulatesN-MineralizationandEnzymeActivi-2EtiesinCalcareousGrassland[J].SoilBiology&Biochemistry,2003,35(7):965-972.
[17]于群英.土壤磷酸酶活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技术师范
学院学报,2001,15(4):5-8.
[18]MOORHEADDL,LINKINSAE.ElevatedCOltersBelow-2A
GroundExoenzymeActivitiesinTussokTundra[J].PlantandSoil,1997,189(2):321-329.
[19]苑学霞,褚海燕,林先贵,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强度对
大气CO浓度升高的响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2(4):564-567.
[20]李春越,白红英,党廷辉,等.农田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N2O
排放通量的相关性[J].中国环境科学,2007,27(2):231-234.
[21]COTRUFOMF,INESONP.EffectsofEnhancedAtmospheric
COndNutrientSupplyontheQualityandSubsequentDecompo-2a
sitionofFineRootsofBetulapendulaRoth.andPiceasitchensis(Bong.)Carr.[J].PlantandSoil,1995,170(2):267-277.[22]CARNOLM,HOGENBOOML,EWAJACHM,etal.Elevated
AtmosphericCOnOpenTopChambersIncreasesNetNitrifica-2itionandPotentialDenitrification[J].GlobalChangeBiology,2002,8(6):590-598.
[23]SINSABAUGHRL,SAIYA-CORKK,LONGT.SoilMicrobial
ActivityinaLiquidambarPlantationUnresponsivetoCODriven2-IncreasesinPrimaryProduction[J].AppliedSoilEcology,2003,24(3):263-271.
[24]苑学霞,林先贵,褚海燕,等.大气CO浓度升高对不同施氮土2
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6,26(1):48-53.[25]DEIGLMAYRK,PHILIPPOTL,HARTWIGUA,etal.Struc-tureandActivityoftheNitrate-ReducingCommunityintheRhizo-sphereofLoliumperenneandTrifoliumrepensUnderLong-TermElevatedAtmosphericpCO[J].FEMSMicrobiologyEcology,22004,49(3):445-454.
[26]苑学霞,林先贵,褚海燕,等.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几种土壤微
生物学特征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06,26(1):25-29.
作者简介:武术(1985—),男,江苏盱眙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学研究。
(上接第26页)少,区内72.5km江段的水文情势将发生改变,导致保护区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必须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减缓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才能为我国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留最后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参考文献:
[1] 刘建康,曹文宣.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对策[J].长江
流域资源与环境,1992,1(1):17-23.
[2] 刘军.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受威胁及优先保护顺序的定量分析
[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4):395-399.
[3] 梁银铨,胡小建,黄道明,等.长薄鳅生物学的某些资料[J].水
利渔业,1999,19(1):6.
[4] 张春霖,刘成汉.岷江鱼类调查及其分布的研究[J].四川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2):221-241.
[5] 周启贵,何学福.长鳍吻鱼句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
1992,22(5):11-l4.
[6] 陈进,黄薇,张卉.长江上游水电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影响初
探[J].水利发展研究,2006(8):10-13.
[7] 曹文宣.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及相关问题的
思考[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131-132.[8] 范继辉,程根伟,张艳,等.岷江上游水电梯级开发存在的问题
及建议[J].中国水利,2005(10):47-49.
[9] 刘乐和,吴国犀.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后长江干流铜鱼和圆口
铜鱼的繁殖生态[J].水生生物学报,1990,14(3):205-215.[10]冷永智,何立太,魏清和.葛洲坝水利枢纽截流后长江上游铜
鱼的种群生物学及资源量估算[J].淡水渔业,1984(5):21-25.
[11]张志英,袁野.溪洛渡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及珍稀特
有鱼类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水产,2001(4):20-21.[12]王兴勇,郭军.国内外鱼道研究与建设[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
研究院学报,2005,3(3):222-228.
[13]中村俊六.日本现有鱼道设计参考资料的概况[J].水利渔业,
1990(4):49-51.
[14]严莉,陈大庆,张信,等.西藏狮泉河鱼道设计初探[J].淡水渔
业,2005,35(4):31-33.
作者简介:秦卫华(1979—),男,安徽郎溪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性研究。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教学研究、农林牧渔、求职职场、经管营销、高中教育、工程科技、高等教育以及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预测_秦卫华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小南海水利工程对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影响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9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109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