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基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变迁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6-12-02 16:05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前30年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基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变迁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新中国前30年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基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变迁的分析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6期(总第206期)

新中国前30年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

——基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变迁的分析

李文柯阳鹏

[摘要]新中国前30年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方式生成于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特别是集体化以后

逐步定型.总的方针是。大型水利工程,由国家负责兴修#一切小型水利工程,均由合作社其后是人民

公社依靠自身的资金和劳动积累解决.总的原则是:谁受益,谁建设.具体操作上是将任务分解给生

产小队,参加建设的劳动者按工分参与年终分配.这种民办公助的建设和供给方式在合作化和集体

化时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农田水利灌溉事业的稳定发展,但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则难以

为继.导致改革初期出现农田水利事业投入显著下降现象.

[关键词]农田水利l供给方式,集体化;民办公助

[中图分类号]K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003—708(2008)06—0028一06

目前在农村公共品问题的讨论中,很少见到具体的对农田水利设施①供给问题的分析。虽

然很多学者也认识到现在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严重不足,,但大都只是概括地作为结论提出。我们认为,对农田水利设施供给问题,不仅需要提高认识,也需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本文拟对新中国前30年农田水利设施供给的体制变迁作一简要的回顾,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建国初期水利事业的恢复与政府组织型农田水利设施供给方式的形成(1949~1952年)

我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

共2155年间,全国性的水旱灾害共2085次,平均每年1次②。特别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战乱频仍,造成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破坏和荒废。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灌溉总面积才2.4亿亩,约占当时耕地面积的16.3%,人均占有灌溉面积0.44亩.从各地的情况来看,有效灌溉面积基本都只占到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下,农业大省河南仅占到5.87%;浙江稍好,也只占到耕地面积的49.95%。另外,吉林占1.94%,北京占2.63%,山东占2.83%③。薄弱的农田水利设施、低下的防洪能力在自然灾害面前不堪一击,1949年成灾面积就达14001万亩,其中水灾13923万亩,旱灾78万亩④。那时的农业还处于自然农业阶段,自然情况的好坏对农业的生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严峻的形势客观上迫使新政府把水利建设提高到一个重要位置,建国伊始便强调“恢复工作中有两个重点f一个是交通,另一个重点在水利和农业”⑤,农业方面要水利与农业生产并重,水利要配合农业。尽管当时百废待举、国家财政困难,但仍然保持着对水利较高比例的投入。建国头三年共投入农林水利建设资金10.3亿元,占三年整个基本建设投资78.4亿元的13.14%,其中1950年为1.3亿元,1951年为2.6亿元,1952年为6.4亿元⑥,保持着10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与历史上比较,1950年相当于国民政府时期年水利经费最高者的18倍,1951年相当于42倍,1952年相当于52倍。分地区看,华东区的投资占全国投资总额的14.2%,在各大28


  本文关键词:新中国前30年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基于农村公共品供给体制变迁的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2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02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3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