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中国水利史研究的近况及新动向_森田明

发布时间:2016-12-20 15:44

  本文关键词:中国水利史研究的近况及新动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1年5月第34卷第3期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hanxi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May,2011Vol.34No.3

·历史学研究·水利社会史研究·

中国水利史研究的近况及新动向

[日]森田明

(大阪市立大学,,日本大阪テ619-0231)

12

孙登洲,张俊峰

译校

(1.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2.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摘

要:以往中国水利史研究多侧重于国家治水、水利工程技术领域,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出现了

从治水社会向水利社会转换的新动向,水利社会史研究成为当前中国水利史研究的热点。中国学者在开展水利社会史研究的过程中,注意以水利为纽带开展综合性整体性的研究,区分不同类型水利社会的特征,讨论水利共同体论等理论焦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水利史的研究,有益于中日学者间问题意识之明确、更多的合作、交流与对话。

关键词:中国;水利史;水利社会;类型;共同体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35(2011)03-0087-05

成果。

1970年代末以降,中国实施积极的经济发展政策,基于水利史研究作为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现实课题的该政策,

一环,是以技术史为中心展开的。另一方面,历史地理学领域的农业水利、古运河、城市等传统水利史研究也在开展。

[2]

一以往的水利史研究

提及中国的水利史研究,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兴起于海外的魏特夫(KarlAugustWittfogel)的治水理论。他认为,东方社会的形成、发展与治水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大规模地修建水利工程和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专制权力的存在不可中国属于治水核心区域,并将中国视为治水社会。该或缺,

学说曾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而后受到集中批判,其影响力正在消亡。就现在来自海外的影响力而言,日本的中国水利史研究正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具体情况在后文论述中,将进一步加以阐述。

《中国水在中国内地研究方面,有堪称经典的郑肇经的(1939年)与冀朝鼎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史》

(1935年)。尤其是后者,利事业的发展》从广阔的视野就中主张重视水利和政治的关系,提供国史的内部进行了考察,

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JosephTerenceMontgomeryNeedham)在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指出,如果没有以上二人的水利史成果,他本人的著作是不可能完成的。

[1]95

而在日本的水利史研究方面,围绕“东洋专制国家”论的争———“治水灌溉就是中国古代国家论以及木村正雄的学说

的基础”引起了反响。关于明清时代,自1950年代起,围绕“水利共同体”所谓的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在当时的日本,从总体上而言社会经济史仍占据主流,水利史研究也与研究传统的治水、河工、漕运等历史地理的研究一起,开始更多地关注其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两者虽在若干问题意识上存在分歧,但在彼此交流过程当中取得了相互补充的效果,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身为当时中国水利史研究第一代领军人物,姚汉源的《中国水利史纲要》(1987年)就出现在这一时期。在姚氏的,“本书比较注意工程之兴废,稍及政治经自序中这样写道

济与水利之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但远远不够,不能成为从经济发展看的水利史,仅能为关心这一。从姚氏的言辞中可窥见其对问题的专家提供资料而已”

当时水利史研究的弱点和偏重的些许自省。

随后,周魁一继承了姚氏的理论,以周氏为中心,水利史研究得以积极向前推进,但研究的内容基本上是将治水、水利工程中的技术性研究作为重点课题,姚氏的期望仅止步于萌芽,其期望的明确仍需等待若干时日。水利史研究还承担

[3]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史研究,在经历短暂的停滞后,战前设立于南京的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于19781982年在北京得以恢复,推进了新的水利史研究。紧接着,年成立了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全国范围的研究活动得以展开。日本的中国水利史研究会已于1965年成立,与上述这些公立的研究组织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取得了一定的收稿日期:2010-12-20

[1]

作者简介:森田明(1929-),男,日本奈良人,文学博士,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明清社会经济史、水利社会史

研究。

87


  本文关键词:中国水利史研究的近况及新动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21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b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