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北京西郊沙石坑蓄滞洪区综合利用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5 01:11

  本文关键词:北京西郊沙石坑蓄滞洪区综合利用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城市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产汇流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承受洪涝灾害的人口、设施等对象大幅增加,导致以城市为中心的防洪排涝问题日益突出。蓄滞洪区是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防洪安全,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措施。在城市地区,它不仅能够蓄滞雨洪,提高城市排洪河道的泄洪能力,还能够补充地下水,改善城市空间生态环境,是最为有效的雨洪控制与雨洪资源利用设施。本文以北京西郊砂石坑蓄滞洪区为例,对城市蓄滞洪区的综合利用模式开展研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示范性。北京西郊砂石坑蓄滞洪区的主体工程阜石路砂石坑蓄滞库容680万m3,负责蓄滞周边27km2流域产生的洪水。本文应用城市暴雨管理模型PCSWMM,建立了流域的水文模型,计算了2012-2014年汛期的径流过程,作为蓄滞洪区综合利用模式分析的水文基础。本文将蓄滞洪区的内部结构概化为景观区、回补区和退水区,设计了描述蓄滞洪区的参数方案,并应用PCSWMM模型建立了蓄滞洪区的水量平衡模型。基于不同重现期的单场设计洪水,分析了蓄滞洪区的水位变化过程,得出了雨洪蓄滞、回补地下和景观环境的水量及比例。基于模拟得到的2012-2014汛期的径流过程,分析了丰、平、枯三种来水条件下蓄滞洪区的综合利用效果。研究指出,蓄滞洪区维持最低景观用水将占用很少量的防洪库容,蓄滞洪区的运行调度规则影响蓄滞洪区发挥回补功能,通过雨洪利用蓄滞洪区可满足自身全年的景观用水量。本文对蓄滞洪区综合利用的重点管理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蓄滞洪区的运行调度管理中,需制定蓄滞洪区的启用规则、退水规则及与其他工程措施的联合调度规则。景观绿化和环境监测管理中,主要管理任务是沿线绿化和保护水质,需开展环境监测和应对突发环境问题。泥沙淤积管理中,需开展泥沙淤积的估算和监测,制定清淤方案。本文从水文角度定量评价了城市蓄滞洪区综合利用的效果,同时定性总结了城市蓄滞洪区综合利用的管理问题。今后可进一步开展水文模型验证与优化、蓄滞洪区优化调度、泥沙淤积模拟预测等工作。
【关键词】:城市蓄滞洪区 城市防洪 综合利用 砂石坑 PCSWMM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87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2
  • 1.1.1 研究背景9-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4
  • 1.2.1 国内研究进展12-13
  • 1.2.2 国外研究进展13-14
  • 1.2.3 研究展望14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5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研究方法15
  • 1.4 技术路线15-16
  • 1.5 论文结构16-18
  • 第2章 西郊砂石坑蓄滞洪区的工程概况18-24
  • 2.1 工程必要性与特殊性18-19
  • 2.2 工程现状19-20
  • 2.2.1 砂石坑19
  • 2.2.2 永定河引水渠杏石口节制闸19-20
  • 2.2.3 区域建设情况20
  • 2.3 工程任务与规模20-22
  • 2.3.1 工程任务20-21
  • 2.3.2 工程规模21-22
  • 2.4 工程布置22-23
  • 2.5 工程功能23-24
  • 第3章 西郊砂石坑蓄滞洪区的水文分析24-39
  • 3.1 流域概况24-25
  • 3.2 水文地质25-27
  • 3.2.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25-26
  • 3.2.2 水文地质勘察结果26-27
  • 3.3 设计洪水27-30
  • 3.3.1 设计洪量27-28
  • 3.3.2 设计洪水过程28-30
  • 3.4 水文模拟30-39
  • 3.4.1 模型选取及简介31
  • 3.4.2 产流计算原理31-32
  • 3.4.3 建立模型及参数选取32-33
  • 3.4.4 模拟结果33-38
  • 3.4.5 模型验证38-39
  • 第4章 西郊砂石坑蓄滞洪区的综合利用效果39-53
  • 4.1 蓄滞洪区的结构概化39-41
  • 4.1.1 结构概化39-40
  • 4.1.2 参数方案40
  • 4.1.3 阜石路砂石坑的描述40-41
  • 4.2 单场洪水情景下的综合利用效果41-46
  • 4.2.1 各区入流过程41-44
  • 4.2.2 水位变化过程44-45
  • 4.2.3 综合利用效果45-46
  • 4.3 连续洪水情景下的综合利用效果46-50
  • 4.3.1 水位变化过程47-49
  • 4.3.2 综合利用效果49-50
  • 4.4 综合利用效益50-53
  • 4.4.1 防洪效益51
  • 4.4.2 社会效益51-52
  • 4.4.3 经济效益52-53
  • 第5章 西郊砂石坑蓄滞洪区的综合利用管理53-62
  • 5.1 运行调度问题53-54
  • 5.1.1 启用规则53
  • 5.1.2 退水规则53-54
  • 5.1.3 与其他工程的联合调度规则54
  • 5.2 景观绿化问题54-59
  • 5.2.1 设计理念55
  • 5.2.2 设计原则55
  • 5.2.3 功能分区55-59
  • 5.2.4 交通分析59
  • 5.3 环境监测问题59-60
  • 5.4 泥沙淤积问题60-62
  • 5.4.1 淤积情况估计60-61
  • 5.4.2 清淤方案61-62
  • 第6章 结论62-64
  • 6.1 结论及建议62-63
  • 6.2 不足及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66
  • 致谢66-6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国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对策研究[J];水利经济;2000年06期

2 李寿龄;海河流域蓄滞洪区[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0年02期

3 刘玉忠,赵会强,张长青,郭书英;关于海河流域蓄滞洪区问题的思考[J];海河水利;2001年06期

4 叶明,杨志峰,刘昌明;蓄滞洪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2001年03期

5 阎淑春;严格政策界限 做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J];中国水利;2001年03期

6 向立云;;蓄滞洪区管理与发展模式探讨[J];防汛与抗旱;2002年02期

7 邓坚;王翔;刘玉忠;万群志;赵会强;姜斌;罗庆玲;苑希民;;关于蓄滞洪区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J];防汛与抗旱;2002年02期

8 武庆华,戴群英;河北省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效益及思路[J];河北水利;2002年06期

9 于清涛;河北省蓄滞洪区发展思路探讨[J];河北水利水电技术;2002年04期

10 赵敏涛;;白洋淀蓄滞洪区管理及发展探讨[J];防汛与抗旱;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传奇;;蓄滞洪区管理中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估[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2 何琦;;流域机构在蓄滞洪区补偿核查环节的工作重点和方法[A];青年治淮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朱金和;刘士和;梅军亚;;基于混合网格的蓄滞洪区水流运动数值模拟[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下册)[C];2012年

4 周念来;周玉琴;;蓄滞洪区洪灾损失分散模型研究[A];纪念’98抗洪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文集[C];2008年

5 周念来;周玉琴;;蓄滞洪区洪灾损失分散模型研究[A];纪念’98抗洪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优秀文集[C];2008年

6 高坤;杨震;刘志鉴;;黄河东平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移民规划浅析[A];2014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7 顾晓蓉;夏中华;;基于GIS的蓄滞洪区洪水风险管理系统设计[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8 高学平;李静怡;韩延成;;基于ArcGIS的蓄滞洪区蓄水模拟理论和方法[A];第二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黄朝忠;;防汛抗旱减灾新进展[A];中国水利学会专业学术综述(第五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徐根亮 周文卫;蓄滞洪区将分为三类建设[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2 ;蓄滞洪区灾民可依规定获补偿[N];人民日报;2003年

3 记者 李真;长江蓄滞洪区分三类建管[N];中国水利报;2006年

4 宗合;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N];中国水利报;2006年

5 李原园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蓄滞洪区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N];中国水利报;2006年

6 赵勇;安徽淮河蓄滞洪区将获最高限补偿[N];中国税务报;2007年

7 厉征;财政部要求及早发放蓄滞洪区补偿金[N];中国税务报;2007年

8 记者 陈锐;以编制规划为契机 推动蓄滞洪区建设管理[N];中国水利报;2007年

9 ;全国主要蓄滞洪区防汛责任人名单[N];中国水利报;2003年

10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刘树坤;有效开发蓄滞洪区的多种功能[N];中国水利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晓鹤;蓄滞洪区补偿政策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年

2 王晓宁;蓄滞洪区运用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3 徐超;洞庭湖蓄滞洪区人口安置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4 周勇;河南省蓄滞洪区和谐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5 王海菁;康山蓄滞洪区避洪转移安置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6 李玉臣;北京西郊沙石坑蓄滞洪区综合利用模式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7 顾晓蓉;大黄堡蓄滞洪区风险管理系统设计[D];天津大学;2010年

8 陈s,

本文编号:2862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2862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c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