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双层堤基管涌通道上溯发展的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02:03

  本文关键词:双层堤基管涌通道上溯发展的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管涌是一种主要的渗透破坏形式,对堤坝的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其发生发展的机理及因素复杂。目前的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多关注管涌的发生过程,对其发展过程的研究较少。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作出了如下工作:(1)在参与前人试验过程中汲取经验,自行制作宽型砂槽模型,探索玻璃盖板和水袋模拟覆盖层、管涌口模拟、预留通道设置、边壁效应规避等问题的解决方法及技术,保证试验效果;改进而成窄型砂槽模型,提高参数读取精度,得到更明确的试验规律。(2)宽型砂槽试验在玻璃盖板刚性覆盖层及水袋柔性覆盖层两种工况下,观察到了通道在自然状态下的上溯发展过程。试验发现,刚性覆盖层下接触面形成了集中通道,通道总体指向上游曲折发展,尖端分岔是其普遍的发展形式;柔性覆盖层下接触面形成宽阔通道,上溯均匀且缓慢;两种覆盖层下都存在通道阶段性上溯现象。针对过程中出现的中间岛现象、干支路现象、交替冲刷现象及均匀冲刷现象等进行了分类讨论。(3)窄型砂槽试验呈现与宽型砂槽试验相同的规律,并通过更精确的读数进行定量分析。试验发现,在通道上溯后,尖端坡降出现下降,并使通道稳定下来。存在一个临界尖端坡降,当尖端处水力坡降大于临界值时,通道发生上溯,当小于临界值时,通道逐渐稳定。临界尖端坡降与尖端坡角有关,坡角越小,临界坡降越大。尖端坡降比平均坡降更利于判断通道上溯状态。(4)利用窄型砂槽试验的定量数据,对宽型砂槽试验中出现的阶段性上溯、中间岛冲刷过程、通道扩展过程等予以解释。
【关键词】:管涌通道 上溯发展 砂槽试验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223.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0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管涌通道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11-18
  • 1.2.1 管涌通道发展问题的室内试验研究11-16
  • 1.2.2 管涌通道发展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16-18
  • 1.3 本文研究重点18-20
  • 第二章 管涌通道上溯研究的试验技术及改进20-50
  • 2.1 试验思路20-21
  • 2.2 试验用砂21-23
  • 2.3 试验模型23-37
  • 2.3.1 宽型砂槽试验模型23-30
  • 2.3.2 窄型砂槽试验模型30-35
  • 2.3.3 原有砂槽试验35-37
  • 2.4 试验方法37-40
  • 2.4.1 填砂方法37-38
  • 2.4.2 排除空气38
  • 2.4.3 试验常规过程38-39
  • 2.4.4 数据测量及取值39-40
  • 2.5 试验装置改进40-49
  • 2.5.1 模拟覆盖层改进40-43
  • 2.5.2 模拟管涌口改进43-44
  • 2.5.3 预留管道改进44-46
  • 2.5.4 边壁效应规避方法改进46-49
  • 2.6 本章小结49-50
  • 第三章 宽型砂槽试验研究50-79
  • 3.1 试验概述50
  • 3.2 原有砂槽试验简介50-52
  • 3.2.1 试验过程50-52
  • 3.2.2 试验比较52
  • 3.3 试验过程概述52-62
  • 3.3.1 各组试验参数53-61
  • 3.3.2 试验过程概述61-62
  • 3.4 玻璃盖板砂槽试验现象62-68
  • 3.4.1 试验过程62-65
  • 3.4.2 同类试验对比65-68
  • 3.5 水袋砂槽试验现象68-73
  • 3.5.1 试验过程68-70
  • 3.5.2 同类试验对比70-73
  • 3.6 机理分析73-78
  • 3.6.1 上溯距离与水力坡降关系73-75
  • 3.6.2 试验技术对临界坡降影响75-76
  • 3.6.3 通道上溯现象分类讨论76-78
  • 3.7 本章小结78-79
  • 第四章 窄型砂槽试验的过程及现象分析79-101
  • 4.1 试验过程概述79-84
  • 4.2 试验现象分析84-90
  • 4.3 上溯距离与水力坡降分析90-92
  • 4.3.1 上溯距离与平均坡降的关系90-91
  • 4.3.2 上溯距离与尖端坡降的关系91-92
  • 4.4 尖端坡降与尖端坡角分析92-96
  • 4.4.1 对各尖端坡降下尖端坡降的模拟过程92-95
  • 4.4.2 临界尖端坡降与坡角关系讨论95-96
  • 4.5 尖端坡降的理论值96-100
  • 4.6 本章小结100-101
  • 第五章 两个试验的内在联系101-104
  • 5.1 阶段性上溯101-102
  • 5.2 中间岛冲刷过程102-103
  • 5.3 通道扩展过程103-104
  • 结论与展望104-106
  • 1.结论104-105
  • 2.展望105-106
  • 参考文献106-10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09-110
  • 致谢110-111
  • 附件1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健,张刚;管涌现象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下空间;2004年04期

2 曹敦履 ,范中原;软弱层(带)的渗流稳定性[J];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1986年02期

3 王理芬 ,曹敦履;荆江大堤堤基管涌破坏[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1年02期

4 张家发,朱国胜,曹敦侣;堤基渗透变形扩展过程和悬挂式防渗墙控制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4年06期

5 周红星,曹洪,林洁梅;管涌破坏机理模型试验覆盖层模拟方法的影响研究[J];广东水利水电;2005年02期

6 罗玉龙;彭华;张晋;;一维三相渗流侵蚀耦合管涌程序的研制与验证[J];固体力学学报;2008年S1期

7 唐益群,施伟华,张先林;关于流土和管涌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J];上海地质;2003年01期

8 丁留谦;张启义;姚秋玲;;1998年长江流域管涌险情特点分析[J];水利水电技术;2007年02期

9 李广信;周晓杰;;堤基管涌发生发展过程的试验模拟[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5年06期

10 张家发,吴昌瑜,朱国胜;堤基渗透变形扩展过程及悬挂式防渗墙控制作用的试验模拟[J];水利学报;2002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刚;管涌现象细观机理的模型试验与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周晓杰;堤防的渗透变形及其发展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兴华;堤基渗透破坏过程及管涌通道冲刷扩展的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倪小东;运用离散单元法研究土体管涌机理[D];河海大学;2006年

3 姚秋玲;堤基管涌机理及悬挂式防渗墙渗控效果试验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赵辉;堤基管涌通道冲刷扩展的试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双层堤基管涌通道上溯发展的试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12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e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