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班达水电站上坝址右坝肩边坡岩体卸荷机理及稳定性评价
发布时间:2021-10-29 11:57
拟建班达水电站位于澜沧江上游西藏境内河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由于强烈的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高山峡谷地貌。在河谷谷坡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间歇性强烈抬升和河流侵蚀、侧蚀下切作用,储存在高强度坚硬的英安岩应变能释放,致使谷坡岩体产生卸荷回弹作用,而卸荷作用产生的卸荷型裂隙可能成为岸坡岩体内的控制性结构面,造成边坡岩体的工程性质复杂多变。通过现场野外地质调查和平硐内裂隙记录分析发现,斜坡浅表层普遍发育卸荷过程中形成的碎裂松动岩体,岩体卸荷强烈,以倾倒变形破坏为主,坡内卸荷裂隙发育,斜坡卸荷深度呈现出随高程的增加而增大,山梁部位的卸荷深度大于山沟等特征。本文以西藏澜沧江班达水电站上坝址右岸坝肩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边坡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结构特征、风化卸荷特征等分析,采用物理模拟试验和离散元(UDEC)对河谷下切进行模拟,最后,探讨了影响岩体卸荷发育的因素,进而分析了上坝址右岸边坡岩体卸荷形成机理,对右岸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具体如下:(1)通过对现场平硐裂隙记录统计分析,将右岸坝肩边坡发育的结构面进行分级,主要分为Ⅲ级、Ⅳ级和Ⅴ级结构面;基于对平硐裂隙大量的调查资料,总结了右岸坝...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班达水电站坝址区地理位置图(据googleearth)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2.2.1 地形地貌上坝址位于色汝小河上游约 1.9km 处。河流从上游以 N80°E 方向流入,以S40°E 方向流经坝址河段,至中坝址上游一带后转为 S60°E 方向流出坝址区。坝址河段河道在达冲纳山脊处发生折曲,水流湍急。坝址河段枯期河水位 2895m,水深一般为 5m~12m,河水面宽 40m~60m,当水库正常蓄水位为 3054m 时,河谷宽 310m~400m。坝址区地形陡峻,自然坡度约为 35°~45°,3000m 高程以上分布零散分布大小不一、规模不等的碎裂松动岩体,两岸近河床部位多形成陡壁或陡坎,河谷基本对称的“V”形谷(见图 2-3)。两岸地形陡峭,临江坡高达 2000m 以上,左岸临江最高山峰乃波,峰顶高程 4403m,右岸临江最高山峰达冲纳,峰顶高程 4906m。
2坝线上游右岸523 15-80 10-35 83发育方向 N30°E,基本与河流垂直,沟内四季无水,高程 3060m 以上冲沟两侧碎裂岩体分布,雨易产生崩塌,于冲沟底形成一定碎屑流。4坝线上游右岸600 15-200 10~20 75位于坝线上游约 510m 左岸,源头高程 3330m,发育方向 S15°W,基本与河流垂直,沟内四季无水,沟底有松散堆积物分布。6坝线下游右岸510 15-60 15-40 81位于坝线下游约 50m,发育高程 2970-3380m,发育方向 N60°E。沟内四季无水,高程 3120m 以上沟底有松散堆积物分布。8坝线下游右岸730 20-200 10-30 76位于坝线下游 540m 右岸,源头高程约 3400m,发育方向 N60°E,沟内四季基本无水,高程 3060以上沟内有松散堆积物分布。2.2.2 地层岩性根据前期勘探资料编辑报告中显示,坝址区岩性、岩相均较复杂,经系统的野外地质学和岩相学调研、填图、镜下观察等综合研究,得出坝址区岩浆岩类型及分布,见图 2-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岩石卸荷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 李建贺,盛谦,朱泽奇,牛利敏,阮航.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07)
[2]不同卸荷速率下北山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 胡帅,马洪素,任奋华,刘建锋. 金属矿山. 2017(02)
[3]薄互层储层水平井压裂裂缝延伸规律模拟分析[J]. 李连崇,张潦源,黄波,马收,夏英杰.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6(06)
[4]脆性岩石宏细观破坏机制的卸荷速率影响效应研究[J]. 丛宇,冯夏庭,郑颖人,王在泉,邱士利.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S2)
[5]柱状节理玄武岩卸荷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J]. 金长宇,侯晓乐,刘冬,崔瑞瑞.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6]论青藏运动主幕[J]. 李吉均,周尚哲,赵志军,张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10)
[7]不同应力路径下岩石卸荷破坏过程的变形特性与能量耗散分析[J]. 张楚旋,戴兵,吴秋红.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10)
[8]顺层岩质高边坡的静力稳定性安全评价[J]. 阎石,杜海涛,于琦乐,阎寒.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4(04)
[9]爆破荷载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J]. 许军. 工程勘察. 2014(07)
[10]锦屏一级水电站高边坡开挖三维仿真分析[J]. 向建,赵海洋,吴旭,李杨鹏,薛新华. 人民长江. 2014(S1)
硕士论文
[1]甘肃省黑方台黄土斜坡变形特征与滑坡机理研究[D]. 周飞.成都理工大学 2015
[2]中缓倾内上硬下软型边坡失稳机理物理模拟研究[D]. 毕芬芬.成都理工大学 2013
[3]新型岩土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在分岔隧道模型试验中的应用[D]. 李勇.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64609
【文章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11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班达水电站坝址区地理位置图(据googleearth)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2.2.1 地形地貌上坝址位于色汝小河上游约 1.9km 处。河流从上游以 N80°E 方向流入,以S40°E 方向流经坝址河段,至中坝址上游一带后转为 S60°E 方向流出坝址区。坝址河段河道在达冲纳山脊处发生折曲,水流湍急。坝址河段枯期河水位 2895m,水深一般为 5m~12m,河水面宽 40m~60m,当水库正常蓄水位为 3054m 时,河谷宽 310m~400m。坝址区地形陡峻,自然坡度约为 35°~45°,3000m 高程以上分布零散分布大小不一、规模不等的碎裂松动岩体,两岸近河床部位多形成陡壁或陡坎,河谷基本对称的“V”形谷(见图 2-3)。两岸地形陡峭,临江坡高达 2000m 以上,左岸临江最高山峰乃波,峰顶高程 4403m,右岸临江最高山峰达冲纳,峰顶高程 4906m。
2坝线上游右岸523 15-80 10-35 83发育方向 N30°E,基本与河流垂直,沟内四季无水,高程 3060m 以上冲沟两侧碎裂岩体分布,雨易产生崩塌,于冲沟底形成一定碎屑流。4坝线上游右岸600 15-200 10~20 75位于坝线上游约 510m 左岸,源头高程 3330m,发育方向 S15°W,基本与河流垂直,沟内四季无水,沟底有松散堆积物分布。6坝线下游右岸510 15-60 15-40 81位于坝线下游约 50m,发育高程 2970-3380m,发育方向 N60°E。沟内四季无水,高程 3120m 以上沟底有松散堆积物分布。8坝线下游右岸730 20-200 10-30 76位于坝线下游 540m 右岸,源头高程约 3400m,发育方向 N60°E,沟内四季基本无水,高程 3060以上沟内有松散堆积物分布。2.2.2 地层岩性根据前期勘探资料编辑报告中显示,坝址区岩性、岩相均较复杂,经系统的野外地质学和岩相学调研、填图、镜下观察等综合研究,得出坝址区岩浆岩类型及分布,见图 2-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岩石卸荷力学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进展[J]. 李建贺,盛谦,朱泽奇,牛利敏,阮航.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7(07)
[2]不同卸荷速率下北山花岗岩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 胡帅,马洪素,任奋华,刘建锋. 金属矿山. 2017(02)
[3]薄互层储层水平井压裂裂缝延伸规律模拟分析[J]. 李连崇,张潦源,黄波,马收,夏英杰.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6(06)
[4]脆性岩石宏细观破坏机制的卸荷速率影响效应研究[J]. 丛宇,冯夏庭,郑颖人,王在泉,邱士利.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6(S2)
[5]柱状节理玄武岩卸荷力学特性的数值模拟[J]. 金长宇,侯晓乐,刘冬,崔瑞瑞.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6]论青藏运动主幕[J]. 李吉均,周尚哲,赵志军,张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5(10)
[7]不同应力路径下岩石卸荷破坏过程的变形特性与能量耗散分析[J]. 张楚旋,戴兵,吴秋红.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10)
[8]顺层岩质高边坡的静力稳定性安全评价[J]. 阎石,杜海涛,于琦乐,阎寒.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4(04)
[9]爆破荷载作用下岩质边坡动力稳定性分析[J]. 许军. 工程勘察. 2014(07)
[10]锦屏一级水电站高边坡开挖三维仿真分析[J]. 向建,赵海洋,吴旭,李杨鹏,薛新华. 人民长江. 2014(S1)
硕士论文
[1]甘肃省黑方台黄土斜坡变形特征与滑坡机理研究[D]. 周飞.成都理工大学 2015
[2]中缓倾内上硬下软型边坡失稳机理物理模拟研究[D]. 毕芬芬.成都理工大学 2013
[3]新型岩土相似材料的研制及在分岔隧道模型试验中的应用[D]. 李勇.山东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464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464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