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河道断面形态参数变化及其水沙过程响应
发布时间:2021-11-24 01:16
基于1965—2015年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泺口站的逐年水文和汛前河道断面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河道断面形态参数(河道断面面积,河道宽深比等)的变化,以及对河道断面形态与来水来沙间的关系做出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主槽断面形态参数与水沙搭配以及前期断面形态密切相关,沿程3个断面形态参数调整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河宽调整幅度沿程减小,辫状河段变幅最大,尤其在1986—1999年,辫状河段萎缩程度最为严重,其次为弯曲河段,顺直河段横向调整幅度最小。受到前期断面形态的影响,辫状河段河道断面调整方式既有横向展宽(萎缩)又有垂直加深(淤积);弯曲河段河道宽深比与流量呈较弱的正相关关系,具有横向和垂向的调整方式;而顺直河段的宽深比与流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来沙系数呈正相关关系,河道以垂直加深(淤积)为主。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 2020,40(09)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河道断面主槽宽深比实测值与计算值
辫状河段花园口断面主槽相对宽浅。主河槽多年平均宽度为2 078.06 m,平均深度仅为1.62 m,主槽面积为3 285.43 m2。该河段河道变化不定,主槽宽度的变幅在423~5 425 m之间,极值比高达11.82,年平均深度介于0.46~3.25 m之间。河道整体上呈现宽浅状态,河槽形态指标宽度与面积变化趋势相近,均呈现出先波动减小至小幅度增大进而维持稳定后小幅度减小的趋势(图2a)。1965—2000年,主槽深度与主槽面积变化趋势一致,而2000年之后,主槽深度波动性增大,且增幅明显。图2 黄河下游典型断面形态参数年际变化
图1 黄河流域概况以及下游不同河型段的位置弯曲河段高村断面的河道多年平均宽度为969.24 m,平均深度为2.43 m,平均面积为2 206.52 m2。该断面年均主河槽宽度极值比为3.21,年平均深度极值比为5.38。在1965—2000年断面形态指标主槽宽度与面积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图2b),呈现出先波动增大进而变化幅度趋于平缓之后小幅度波动性减小的趋势。在2000—2015年主槽深度与面积变化相似均呈波动增大趋势,而河道宽度维持低值且变化不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纪念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J]. 许炯心,蔡强国,李炳元,吴积善,金德生,尤联元,师长兴,张青松. 地理学报. 2016(11)
[2]黄河上游内蒙古河段平滩流量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J]. 许炯心. 地理科学. 2016(06)
[3]黄河上游内蒙古段河床演变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J]. 师长兴. 地理科学. 2016(06)
[4]黄河上游宁蒙河段河道横断面形态对水沙变化的响应[J]. 董占地,胡海华,吉祖稳,王党伟. 泥沙研究. 2015(04)
[5]黄河下游输沙平衡关系及应用[J]. 费祥俊,吴保生. 水力发电学报. 2015(07)
[6]基本河相关系指数的理论研究[J]. 黄才安,周济人,赵晓冬. 泥沙研究. 2011(06)
[7]黄河下游辫状、弯曲和顺直河段间沉积动力特征比较[J]. 王随继. 沉积学报. 2010(02)
[8]来沙系数物理意义的探讨[J]. 吴保生,申冠卿. 人民黄河. 2008(04)
[9]黄河下游高村站平滩面积变化分析[J]. 吴保生,张原锋,夏军强. 泥沙研究. 2008(02)
[10]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形态特征研究[J]. 胡春宏,陈建国,刘大滨,董占地. 水利学报. 2006(11)
本文编号:3515000
【文章来源】:地理科学. 2020,40(09)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河道断面主槽宽深比实测值与计算值
辫状河段花园口断面主槽相对宽浅。主河槽多年平均宽度为2 078.06 m,平均深度仅为1.62 m,主槽面积为3 285.43 m2。该河段河道变化不定,主槽宽度的变幅在423~5 425 m之间,极值比高达11.82,年平均深度介于0.46~3.25 m之间。河道整体上呈现宽浅状态,河槽形态指标宽度与面积变化趋势相近,均呈现出先波动减小至小幅度增大进而维持稳定后小幅度减小的趋势(图2a)。1965—2000年,主槽深度与主槽面积变化趋势一致,而2000年之后,主槽深度波动性增大,且增幅明显。图2 黄河下游典型断面形态参数年际变化
图1 黄河流域概况以及下游不同河型段的位置弯曲河段高村断面的河道多年平均宽度为969.24 m,平均深度为2.43 m,平均面积为2 206.52 m2。该断面年均主河槽宽度极值比为3.21,年平均深度极值比为5.38。在1965—2000年断面形态指标主槽宽度与面积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图2b),呈现出先波动增大进而变化幅度趋于平缓之后小幅度波动性减小的趋势。在2000—2015年主槽深度与面积变化相似均呈波动增大趋势,而河道宽度维持低值且变化不明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纪念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J]. 许炯心,蔡强国,李炳元,吴积善,金德生,尤联元,师长兴,张青松. 地理学报. 2016(11)
[2]黄河上游内蒙古河段平滩流量对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响应[J]. 许炯心. 地理科学. 2016(06)
[3]黄河上游内蒙古段河床演变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J]. 师长兴. 地理科学. 2016(06)
[4]黄河上游宁蒙河段河道横断面形态对水沙变化的响应[J]. 董占地,胡海华,吉祖稳,王党伟. 泥沙研究. 2015(04)
[5]黄河下游输沙平衡关系及应用[J]. 费祥俊,吴保生. 水力发电学报. 2015(07)
[6]基本河相关系指数的理论研究[J]. 黄才安,周济人,赵晓冬. 泥沙研究. 2011(06)
[7]黄河下游辫状、弯曲和顺直河段间沉积动力特征比较[J]. 王随继. 沉积学报. 2010(02)
[8]来沙系数物理意义的探讨[J]. 吴保生,申冠卿. 人民黄河. 2008(04)
[9]黄河下游高村站平滩面积变化分析[J]. 吴保生,张原锋,夏军强. 泥沙研究. 2008(02)
[10]水沙变异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横断面形态特征研究[J]. 胡春宏,陈建国,刘大滨,董占地. 水利学报. 2006(11)
本文编号:3515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515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