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足迹研究演变与中外研究对比——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29 04:14
在中国后工业化时期,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规范水资源的供给与使用形势日趋紧迫。水足迹的研究对于规范化、标准化水资源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选取Web of Science收录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检索出1992—2018年有关水足迹的相关文献4 977篇,同时期CNKI收录的核心期刊文献740篇,从水足迹发文量、研究方法、作者、关键词词频等方面,综合运用文献计量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Bicomb、Pajek等软件对水足迹领域期刊文献进行定量研究,旨在反映水足迹的研究现状与演化趋势,探讨水足迹研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文章来源】:生态经济. 2020,36(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水足迹中文论文发文量统计
水足迹是标示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水资源利用的工具,其概念最早源于1992年Rees[4]所提出的生态足迹,水足迹是在虚拟水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对于虚拟水的概念(virtual water)则追溯到1993年,英国学者Allan[5]在SOAS(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的一次讨论会上首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生产农产品所需水资源量的水足迹研究。但虚拟水的概念并不仅仅适用于农产品,2002年Hoekstra[6]对虚拟水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提出水足迹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量。2003年程国栋[7]在《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一文中首次将虚拟水的概念引入我国,将水资源管理分为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内部结构性管理和社会化管理4个层次,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水资源社会化管理与水资源恢复重建的关系,并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为例,初步计算了2000年西北各省(区)虚拟水消费量。2014年,国际标准组织发布了ISO-14046:2014标准[8],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思想,水足迹被定义为量化与水相关潜在环境影响的指标。水足迹概念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2018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1]称,未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将远大于农业需水量。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正在加速全球水循环,造成湿润地区更加多雨,干旱地区则更加干旱。未来数十年,水质还将进一步恶化,对人类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将只增不减。总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日趋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和重要水资源核算问题,水足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核算与评价工具,在未来的研究中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已发表文献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水足迹研究发展情况做出系统性归纳整理,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三个阶段研究重点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可能的三大研究方向。
国际上通用的是两种水足迹模型:Hoekstra-WFN模型和国际标准组织ISO-LCA模型(图2)。Hoekstra & Chapagain[13]及其领导的水足迹网络(water footprint network,WFN)在《水足迹工作手册》一书中将水资源的使用与消耗归纳为蓝水、绿水、灰水3类,其中蓝水指的是地表水与地下水(被产品生产过程使用的),绿水指蕴含在植物中或植物蒸腾作用消耗的水资源,灰水指的是将废水中污染物含量稀释到自然本体浓度时消耗的水资源。Mekonnen & Hoekstra[14]以月度为间隔对全球蓝水资源短缺情况进行评估,发现全球每年有近40亿人至少有一个月处于严重缺水状态中。国际标准组织2014年8月发布了ISO-14046:2014(Environmental management—Water footprint—Principles,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对水的类型和分类进行了区分,规定了以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为基础对水足迹的评价进行界定的原则与要求,侧重于水足迹的影响评价,将水足迹的评价分为四个步骤:设定目标和范围、核算水足迹、评价水资源可持续性、制定水足迹相应方案。Hoekstra-WFN模型和ISO-LCA模型对水足迹定义为:水足迹=实体水+虚拟水=直接水足迹+间接水足迹=水消耗足迹+水污染足迹。1.3 水足迹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治理的空间联动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孙浩,杨治辉. 统计与决策. 2019(18)
[2]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省(市)区水足迹测度及空间转移格局[J]. 孙才志,刘淑彬.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5)
[3]应对水资源危机的中国水足迹研究综述[J]. 钱逸颖,董会娟,田旭,余艳红,陈异晖,耿涌,钟绍卓. 生态经济. 2018(07)
[4]联合国公布《2018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J]. 徐靖. 水处理技术. 2018(04)
[5]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产品水足迹计算方法及案例分析[J]. 徐长春,黄晶,B.G.Ridoutt,刘继军,陈阜. 自然资源学报. 2013(05)
[6]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崔薇,曾润喜,王国华. 情报科学. 2011(01)
[7]虚拟水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王红瑞,韩兆兴,韩鲁杰,何丽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01)
[8]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 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3(04)
本文编号:3525822
【文章来源】:生态经济. 2020,36(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水足迹中文论文发文量统计
水足迹是标示产品和服务生命周期水资源利用的工具,其概念最早源于1992年Rees[4]所提出的生态足迹,水足迹是在虚拟水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对于虚拟水的概念(virtual water)则追溯到1993年,英国学者Allan[5]在SOAS(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的一次讨论会上首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生产农产品所需水资源量的水足迹研究。但虚拟水的概念并不仅仅适用于农产品,2002年Hoekstra[6]对虚拟水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提出水足迹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量。2003年程国栋[7]在《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一文中首次将虚拟水的概念引入我国,将水资源管理分为供给管理、需求管理、内部结构性管理和社会化管理4个层次,从理论角度分析了水资源社会化管理与水资源恢复重建的关系,并以我国西北干旱地区为例,初步计算了2000年西北各省(区)虚拟水消费量。2014年,国际标准组织发布了ISO-14046:2014标准[8],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的思想,水足迹被定义为量化与水相关潜在环境影响的指标。水足迹概念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2018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1]称,未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将远大于农业需水量。与此同时,气候变化正在加速全球水循环,造成湿润地区更加多雨,干旱地区则更加干旱。未来数十年,水质还将进一步恶化,对人类健康、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将只增不减。总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日趋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形势和重要水资源核算问题,水足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核算与评价工具,在未来的研究中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已发表文献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水足迹研究发展情况做出系统性归纳整理,并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三个阶段研究重点进行分析,预测未来可能的三大研究方向。
国际上通用的是两种水足迹模型:Hoekstra-WFN模型和国际标准组织ISO-LCA模型(图2)。Hoekstra & Chapagain[13]及其领导的水足迹网络(water footprint network,WFN)在《水足迹工作手册》一书中将水资源的使用与消耗归纳为蓝水、绿水、灰水3类,其中蓝水指的是地表水与地下水(被产品生产过程使用的),绿水指蕴含在植物中或植物蒸腾作用消耗的水资源,灰水指的是将废水中污染物含量稀释到自然本体浓度时消耗的水资源。Mekonnen & Hoekstra[14]以月度为间隔对全球蓝水资源短缺情况进行评估,发现全球每年有近40亿人至少有一个月处于严重缺水状态中。国际标准组织2014年8月发布了ISO-14046:2014(Environmental management—Water footprint—Principles,requirements and guidelines),对水的类型和分类进行了区分,规定了以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为基础对水足迹的评价进行界定的原则与要求,侧重于水足迹的影响评价,将水足迹的评价分为四个步骤:设定目标和范围、核算水足迹、评价水资源可持续性、制定水足迹相应方案。Hoekstra-WFN模型和ISO-LCA模型对水足迹定义为:水足迹=实体水+虚拟水=直接水足迹+间接水足迹=水消耗足迹+水污染足迹。1.3 水足迹核算方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态治理的空间联动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孙浩,杨治辉. 统计与决策. 2019(18)
[2]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省(市)区水足迹测度及空间转移格局[J]. 孙才志,刘淑彬.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5)
[3]应对水资源危机的中国水足迹研究综述[J]. 钱逸颖,董会娟,田旭,余艳红,陈异晖,耿涌,钟绍卓. 生态经济. 2018(07)
[4]联合国公布《2018年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J]. 徐靖. 水处理技术. 2018(04)
[5]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产品水足迹计算方法及案例分析[J]. 徐长春,黄晶,B.G.Ridoutt,刘继军,陈阜. 自然资源学报. 2013(05)
[6]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 崔薇,曾润喜,王国华. 情报科学. 2011(01)
[7]虚拟水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王红瑞,韩兆兴,韩鲁杰,何丽娟.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8(01)
[8]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 程国栋.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3(04)
本文编号:3525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525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