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蠕变试验的时滞型岩爆孕育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8 19:54
岩爆按发生时间可以分为时滞型岩爆和即时型岩爆。其中,时滞型岩爆由于发生在围岩开挖完成后的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严重威胁到施工人员和施工设备的安全。本文通过单轴加载和三轴卸围压蠕变试验,结合声发射监测技术,研究了花岗岩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蠕变特性,以及花岗岩在蠕变过程中的能量耗散规律和微裂隙扩散规律,并以此对时滞型岩爆的孕育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时滞型岩爆的孕育可以分为前期积累、开挖后应力调整、稳定发展和岩爆发生四个阶段。在围岩开挖过程中,由于施工扰动,围岩内部微裂隙扩展,有剥离现象产生。在开挖完成后,围压在短时间内产生应力重分布,变形和能量耗散有所激增,原始微裂隙扩展,并伴随少量新微裂隙的产生。之后,围岩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变形和能量耗散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微裂隙扩展缓慢,该阶段围岩在进行破坏前的能量积累,是进行岩爆预警的标志。在进入破坏阶段后,围岩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能量耗散,微裂隙迅速扩展并最终贯通,围岩发生破坏,即产生时滞型岩爆。
【文章来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0,16(S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试验岩样
单轴加载蠕变试验时间应变曲线如图2所示。最后一级加载下岩样的变形量如表1所示,试验全过程岩样的变形量如表2所示。试验结果表明,岩样在最后一级加载完成后,经过初始蠕变、等速蠕变和加速蠕变,最终发生破坏。其中,初始蠕变阶段与加速蠕变阶段耗时较少,但变形量较大,且以加速蠕变阶段为主。
从整个蠕变过程来看,岩样的变形主要集中在第一级加载和最后一级加载时,其余各级加载条件下岩样的变形不明显。分析认为,岩样在第一级加载之后产生较大变形的原因是发生了压密现象。在此后的加载过程中,岩样仅在加载时产生明显变形,而在持荷阶段变形不明显,岩样处于能量积累阶段。同时,当加载至100 MPa后,岩样产生剥离现象,如图3所示,此时岩样的变形略有增长,但岩样仍能继续承受荷载。当加载至临界荷载后,岩样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变形,最终发生破坏。2.1.2 声发射活动规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应力路径下岩石卸荷破坏过程的变形特性与能量耗散分析[J]. 张楚旋,戴兵,吴秋红.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10)
[2]不同卸载速率下岩爆破坏特征试验分析[J]. 何满潮,赵菲,杜帅,郑茂炯. 岩土力学. 2014(10)
[3]基于微震监测的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岩爆孕育过程分析[J]. 于群,唐春安,李连崇,李鸿,程关文. 岩土工程学报. 2014(12)
[4]花岗岩破裂过程中声波与声发射变化特征试验研究[J]. 李浩然,杨春和,刘玉刚,陈锋,马洪岭,王兵武. 岩土工程学报. 2014(10)
[5]基于三轴压缩声发射试验的岩石损伤特征研究[J]. 杨永杰,王德超,郭明福,李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01)
[6]高地应力隧道岩爆实验及模拟预测[J]. 高永涛,丁录董,吴顺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7]基于高应力下花岗岩卸荷试验的力学变形特性研究[J]. 吕颖慧,刘泉声,江浩. 岩土力学. 2010(02)
[8]岩石破坏声发射平静期及其分形特征研究[J]. 尹贤刚,李庶林,唐海燕,裴建良.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S2)
[9]深部花岗岩试样岩爆过程实验研究[J]. 何满潮,苗金丽,李德建,王春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05)
[10]高地应力下岩石的真三轴试验研究[J]. 陈景涛,冯夏庭.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08)
博士论文
[1]深埋隧洞岩爆孕育过程及预警方法研究[D]. 于群.大连理工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引汉济渭工程秦岭引水隧洞岩爆发生机理研究[D]. 张鹏.西南交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543079
【文章来源】: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20,16(S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试验岩样
单轴加载蠕变试验时间应变曲线如图2所示。最后一级加载下岩样的变形量如表1所示,试验全过程岩样的变形量如表2所示。试验结果表明,岩样在最后一级加载完成后,经过初始蠕变、等速蠕变和加速蠕变,最终发生破坏。其中,初始蠕变阶段与加速蠕变阶段耗时较少,但变形量较大,且以加速蠕变阶段为主。
从整个蠕变过程来看,岩样的变形主要集中在第一级加载和最后一级加载时,其余各级加载条件下岩样的变形不明显。分析认为,岩样在第一级加载之后产生较大变形的原因是发生了压密现象。在此后的加载过程中,岩样仅在加载时产生明显变形,而在持荷阶段变形不明显,岩样处于能量积累阶段。同时,当加载至100 MPa后,岩样产生剥离现象,如图3所示,此时岩样的变形略有增长,但岩样仍能继续承受荷载。当加载至临界荷载后,岩样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变形,最终发生破坏。2.1.2 声发射活动规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不同应力路径下岩石卸荷破坏过程的变形特性与能量耗散分析[J]. 张楚旋,戴兵,吴秋红.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10)
[2]不同卸载速率下岩爆破坏特征试验分析[J]. 何满潮,赵菲,杜帅,郑茂炯. 岩土力学. 2014(10)
[3]基于微震监测的锦屏二级水电站深埋隧洞岩爆孕育过程分析[J]. 于群,唐春安,李连崇,李鸿,程关文. 岩土工程学报. 2014(12)
[4]花岗岩破裂过程中声波与声发射变化特征试验研究[J]. 李浩然,杨春和,刘玉刚,陈锋,马洪岭,王兵武. 岩土工程学报. 2014(10)
[5]基于三轴压缩声发射试验的岩石损伤特征研究[J]. 杨永杰,王德超,郭明福,李博.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01)
[6]高地应力隧道岩爆实验及模拟预测[J]. 高永涛,丁录董,吴顺川.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7]基于高应力下花岗岩卸荷试验的力学变形特性研究[J]. 吕颖慧,刘泉声,江浩. 岩土力学. 2010(02)
[8]岩石破坏声发射平静期及其分形特征研究[J]. 尹贤刚,李庶林,唐海燕,裴建良.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S2)
[9]深部花岗岩试样岩爆过程实验研究[J]. 何满潮,苗金丽,李德建,王春光.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05)
[10]高地应力下岩石的真三轴试验研究[J]. 陈景涛,冯夏庭.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6(08)
博士论文
[1]深埋隧洞岩爆孕育过程及预警方法研究[D]. 于群.大连理工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引汉济渭工程秦岭引水隧洞岩爆发生机理研究[D]. 张鹏.西南交通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543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543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