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河口坝田长宽比对泥沙淤积特征影响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30 22:57
在航道治理工程中,往往通过丁坝群来实现其稳定航槽等目的,而坝田作为缓流区,其与主槽的水沙交换主要取决于横向的紊动交换。基于长江口北槽丁坝群实测资料分析和物理模型水槽试验研究发现不同长宽比坝田内的流态、淤积形态、坝田与相邻河段水沙交换的机理均不同,在长江口北槽丁坝群坝田建成后的淤积初期阶段,长宽比为0.30~0.40的坝田内的平均淤积强度最大。水槽试验研究表明,长宽比为0.50的坝田内淤积的主要部位即为主环流所在位置(坝田外侧),而在副环流位置,则出现微淤或冲刷的趋势;而长宽比为0.33的坝田内的淤积分布相对比较均匀。长宽比为0.33的坝田内淤积速率明显大于长宽比为0.50的坝田,长宽比为0.33的坝田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较长。坝田淤积强度与随坝田回流强度、坝田与主槽水沙交换系数的增加而增加。
【文章来源】:海洋工程. 2020,38(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丁坝坝田流态示意[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分三期实施(图2),共建设丁坝19座,形成17座坝田,其中北侧坝田9座(TM1-TM9),南侧坝田8座(TS1-TS8)。随着一至三期工程的建设,南北侧各坝田形成时间有所不同。通过对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丁坝群建设以来历年实测水深数据的分析,以2002—2009二期工程建设以来北槽丁坝群坝田的冲淤分布为例,北槽坝田呈现迅速淤涨的特征,并随着丁坝的延长而持续调整淤积区域和淤积速度。以长江口北槽南侧坝田中TS1、TS4、TS5、TS8(长宽比分别为0.16、0.26、0.36和0.51)为例,分析在坝田形成初期(形成1年、2年、3年)的相对淤积厚度(如图3所示)。
通过对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丁坝群建设以来历年实测水深数据的分析,以2002—2009二期工程建设以来北槽丁坝群坝田的冲淤分布为例,北槽坝田呈现迅速淤涨的特征,并随着丁坝的延长而持续调整淤积区域和淤积速度。以长江口北槽南侧坝田中TS1、TS4、TS5、TS8(长宽比分别为0.16、0.26、0.36和0.51)为例,分析在坝田形成初期(形成1年、2年、3年)的相对淤积厚度(如图3所示)。对应不同长宽比W/L(W:丁坝长度;L:丁坝间距)的坝田,初期快速淤积过程中的淤积速率均不相同。如图3所示,在长江口北槽坝田淤积初期(前3年),长宽比为0.36的坝田累积相对淤积厚度最大,达到坝田容积的72%;长宽比为0.16的坝田累积相对淤积厚度最小,仅为坝田容积的50%。在坝田建成后的淤积初期阶段,表现为长宽比为0.36的坝田内的平均淤积强度最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整治工程影响下分汊河口水动力变化研究[J]. 缴健,高祥宇,丁磊,罗勇,张新周. 海洋工程. 2019(02)
[2]长江口北槽丁坝坝田区潮流及污染物迁移扩散特征[J]. 路川藤,黄华聪,钱明霞.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3]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南导堤越堤水沙运动观测研究[J]. 刘猛,吴华林,李为华,刘高峰,郭文华. 海洋工程. 2011(02)
[4]双丁坝合理间距的试验研究[J]. 高先刚,刘焕芳,华根福,王振.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5]丁坝回流长度[J]. 乐培九,李旺生,杨细根. 水道港口. 1999(02)
[6]水工建筑物下游回流及底沙淤积研究[J]. 吴小明,谢宇峰. 人民珠江. 1996(06)
[7]盲肠河段口门掺混区的泥沙扩散[J]. 刘青泉. 泥沙研究. 1995(02)
[8]丁坝挑角对坝田淤积的影响[J]. 许光祥,刘建新,程昌华.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4(02)
[9]港渠口门回流淤积概化模型试验和研究[J]. 岳建平. 泥沙研究. 1986(02)
[10]丁坝防护试验研究[J]. 蒋焕章,苏治平. 铁道工程学报. 1984(02)
博士论文
[1]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D]. 刘杰.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59124
【文章来源】:海洋工程. 2020,38(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丁坝坝田流态示意[1]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分三期实施(图2),共建设丁坝19座,形成17座坝田,其中北侧坝田9座(TM1-TM9),南侧坝田8座(TS1-TS8)。随着一至三期工程的建设,南北侧各坝田形成时间有所不同。通过对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丁坝群建设以来历年实测水深数据的分析,以2002—2009二期工程建设以来北槽丁坝群坝田的冲淤分布为例,北槽坝田呈现迅速淤涨的特征,并随着丁坝的延长而持续调整淤积区域和淤积速度。以长江口北槽南侧坝田中TS1、TS4、TS5、TS8(长宽比分别为0.16、0.26、0.36和0.51)为例,分析在坝田形成初期(形成1年、2年、3年)的相对淤积厚度(如图3所示)。
通过对1998年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丁坝群建设以来历年实测水深数据的分析,以2002—2009二期工程建设以来北槽丁坝群坝田的冲淤分布为例,北槽坝田呈现迅速淤涨的特征,并随着丁坝的延长而持续调整淤积区域和淤积速度。以长江口北槽南侧坝田中TS1、TS4、TS5、TS8(长宽比分别为0.16、0.26、0.36和0.51)为例,分析在坝田形成初期(形成1年、2年、3年)的相对淤积厚度(如图3所示)。对应不同长宽比W/L(W:丁坝长度;L:丁坝间距)的坝田,初期快速淤积过程中的淤积速率均不相同。如图3所示,在长江口北槽坝田淤积初期(前3年),长宽比为0.36的坝田累积相对淤积厚度最大,达到坝田容积的72%;长宽比为0.16的坝田累积相对淤积厚度最小,仅为坝田容积的50%。在坝田建成后的淤积初期阶段,表现为长宽比为0.36的坝田内的平均淤积强度最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整治工程影响下分汊河口水动力变化研究[J]. 缴健,高祥宇,丁磊,罗勇,张新周. 海洋工程. 2019(02)
[2]长江口北槽丁坝坝田区潮流及污染物迁移扩散特征[J]. 路川藤,黄华聪,钱明霞.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3]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南导堤越堤水沙运动观测研究[J]. 刘猛,吴华林,李为华,刘高峰,郭文华. 海洋工程. 2011(02)
[4]双丁坝合理间距的试验研究[J]. 高先刚,刘焕芳,华根福,王振.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5]丁坝回流长度[J]. 乐培九,李旺生,杨细根. 水道港口. 1999(02)
[6]水工建筑物下游回流及底沙淤积研究[J]. 吴小明,谢宇峰. 人民珠江. 1996(06)
[7]盲肠河段口门掺混区的泥沙扩散[J]. 刘青泉. 泥沙研究. 1995(02)
[8]丁坝挑角对坝田淤积的影响[J]. 许光祥,刘建新,程昌华.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1994(02)
[9]港渠口门回流淤积概化模型试验和研究[J]. 岳建平. 泥沙研究. 1986(02)
[10]丁坝防护试验研究[J]. 蒋焕章,苏治平. 铁道工程学报. 1984(02)
博士论文
[1]长江口深水航道河床演变与航道回淤研究[D]. 刘杰.华东师范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591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559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