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性分析——基于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
发布时间:2022-07-07 15:00
为了测度中国不同规模、不同级别及不同区域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收集了2000~2015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了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利用面板模型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研究期间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中上升趋势;特大城市、东部城市和高行政级别城市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率高于其他分组。②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强于技术效率;技术效率较低是限制中国城市水资源提高的主要原因。③经济发展水平及科技教育进步对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具有正相关关系,其他因子均在不同程度上与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负相关关系;不同规模、不同行政级别及不同区域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区别。基于研究结果,从生产技术、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市场机制、政策制度和人口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包络分析法
1.2 面板模型
2 变量设置与数据来源
3 城市分组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特征
4.2 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性
4.3 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分析[J]. 韩文艳,陈兴鹏,张子龙,王宁飞,于原浩.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2)
[2]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J]. 孙才志,姜坤,赵良仕. 自然资源学报. 2017(12)
[3]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水资源两阶段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 赵良仕,孙才志,刘凤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05)
[4]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测度和收敛性分析[J]. 马海良,丁元卿,王蕾.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3)
[5]1993-2013年吉林省主粮作物种植布局及其水热资源利用效率评估[J]. 宋梦美,安萍莉,江丽,蔡璐佳,张哲,黄灿. 资源科学. 2017(03)
[6]基于三阶段DEA与Malmquist指数分解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 卢曦,许长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01)
[7]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时空特征与政策启示[J]. 鲍超,贺东梅.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1)
[8]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河南省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 鲍超,陈小杰,梁广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16(07)
[9]新一轮东北振兴背景下的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空间关联格局研究[J]. 盖美,吴慧歌,曲本亮. 资源科学. 2016(07)
[10]长江经济带省会城市用水效率分析[J]. 任俊霖,李浩,伍新木,李雪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05)
本文编号:3656639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包络分析法
1.2 面板模型
2 变量设置与数据来源
3 城市分组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特征
4.2 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性
4.3 中国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格局分析[J]. 韩文艳,陈兴鹏,张子龙,王宁飞,于原浩.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2)
[2]中国水资源绿色效率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J]. 孙才志,姜坤,赵良仕. 自然资源学报. 2017(12)
[3]环境约束下中国省际水资源两阶段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 赵良仕,孙才志,刘凤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05)
[4]绿色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测度和收敛性分析[J]. 马海良,丁元卿,王蕾. 自然资源学报. 2017(03)
[5]1993-2013年吉林省主粮作物种植布局及其水热资源利用效率评估[J]. 宋梦美,安萍莉,江丽,蔡璐佳,张哲,黄灿. 资源科学. 2017(03)
[6]基于三阶段DEA与Malmquist指数分解的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J]. 卢曦,许长新.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01)
[7]京津冀城市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时空特征与政策启示[J]. 鲍超,贺东梅.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1)
[8]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河南省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J]. 鲍超,陈小杰,梁广林. 自然资源学报. 2016(07)
[9]新一轮东北振兴背景下的辽宁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其空间关联格局研究[J]. 盖美,吴慧歌,曲本亮. 资源科学. 2016(07)
[10]长江经济带省会城市用水效率分析[J]. 任俊霖,李浩,伍新木,李雪松.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05)
本文编号:3656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656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