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洪季最大浑浊带的大小潮变化与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03 23:37
基于ROMS三维模型,模拟了珠江口洪季最大浑浊带的轴、侧向分布和大、小潮变化。模拟结果表明,珠江口伶仃洋最大浑浊带的轴向位置在22.3°—22.45°N之间,并随着潮流变化而周期性上下游迁移。控制最大浑浊带形成的主要因素是余流作用下的底层泥沙辐聚,决定最大浑浊带位置的主要因素是水平对流输沙,泥沙来源主要是上游浅滩沉积物的再悬浮。小潮期间堆积在浅滩的细颗粒沉积物在大潮期间被悬浮,搬运到下游的滞流点位置,在中滩南部和西滩外缘落淤。"潮泵"作用在大潮期间将泥沙向下游输运,在小潮期间向上游输运;垂向剪切作用则有利于悬浮泥沙的陆向输运;二者共同作用产生泥沙辐聚,形成最大浑浊带。大、小潮期间余流结构差异不大,主要由密度差和潮汐混合不对称共同导致,其中前者贡献更大。
【文章页数】:16 页
【文章目录】:
1 前言
2 数值模拟
2.1 研究区域
2.2 模型设置
3 模型验证
3.1 水位验证
3.2 流速验证
3.4 悬沙浓度验证
4 实验结果
4.1 轴向分布
4.2 侧向分布
4.3 最大浑浊带大小潮演化规律
5 机制探讨
5.1 输运机制分析
5.2 余流分解
6 总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Turbidity maximum formation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Zhujiang(Pearl River) Estuary,southern China[J]. LIU Runqi,WANG Yaping,GAO Jianhua,WU Ziyin,GUAN Weib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6(08)
[2]近30年珠江口内伶仃洋洪季最大浑浊带的变化特征[J]. 杨江平,刘文涛. 珠江水运. 2015(16)
[3]伶仃洋河口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 王彪.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4(05)
[4]丰水期珠江口黏性泥沙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J]. 朱泽南,王惠群,管卫兵,曹振轶. 海洋学研究. 2013(03)
[5]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J]. 肖志建. 海洋通报. 2012(05)
[6]从珠江口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分析泥沙来源及其运移趋势[J]. 江四义,郑兆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S1)
[7]三维水动力泥沙输移模型及其在珠江口的应用[J]. 王崇浩,韦永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04)
[8]珠江黄茅海河口湾悬沙纵向输运机制分析[J]. 陈卓英,倪培桐. 人民珠江. 2003(06)
[9]中国河口最大浑浊带刍议[J]. 沈焕庭,贺松林,茅志昌,李九发. 泥沙研究. 2001(01)
[10]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J]. 时钟. 泥沙研究. 2000(06)
本文编号:3707198
【文章页数】:16 页
【文章目录】:
1 前言
2 数值模拟
2.1 研究区域
2.2 模型设置
3 模型验证
3.1 水位验证
3.2 流速验证
3.4 悬沙浓度验证
4 实验结果
4.1 轴向分布
4.2 侧向分布
4.3 最大浑浊带大小潮演化规律
5 机制探讨
5.1 输运机制分析
5.2 余流分解
6 总结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Turbidity maximum formation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s in the Zhujiang(Pearl River) Estuary,southern China[J]. LIU Runqi,WANG Yaping,GAO Jianhua,WU Ziyin,GUAN Weibi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016(08)
[2]近30年珠江口内伶仃洋洪季最大浑浊带的变化特征[J]. 杨江平,刘文涛. 珠江水运. 2015(16)
[3]伶仃洋河口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分析[J]. 王彪.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 2014(05)
[4]丰水期珠江口黏性泥沙输运的三维数值模拟[J]. 朱泽南,王惠群,管卫兵,曹振轶. 海洋学研究. 2013(03)
[5]珠江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泥沙运移趋势[J]. 肖志建. 海洋通报. 2012(05)
[6]从珠江口沉积物粒度参数特征分析泥沙来源及其运移趋势[J]. 江四义,郑兆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S1)
[7]三维水动力泥沙输移模型及其在珠江口的应用[J]. 王崇浩,韦永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06(04)
[8]珠江黄茅海河口湾悬沙纵向输运机制分析[J]. 陈卓英,倪培桐. 人民珠江. 2003(06)
[9]中国河口最大浑浊带刍议[J]. 沈焕庭,贺松林,茅志昌,李九发. 泥沙研究. 2001(01)
[10]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J]. 时钟. 泥沙研究. 2000(06)
本文编号:3707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707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