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地域传统雨水利用智慧及其现代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陕北地域传统雨水利用智慧及其现代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的陕北地域是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的典型区域,生态环境恶化是半干湿地区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的首要矛盾。同时,本区水资源匮乏,加之人类与自然的双重作用,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干旱与内涝时常发生。然而,陕北地域在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对于合理利用雨水资源,解决地域缺水问题,治理地域水土流失方面,积累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智慧与经验。数千年来,世代劳动生息在我国陕北地域合理利用地域资源,建造出各种类型的雨水利用措施,其中许多技术成功地延续到今天,形成了低成本、低能耗、低技术,与环境融合的治理水土、利用雨水的模式。然而,近年来,由于现代城市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人们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以及对于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想的盲目趋从,景观设计学在学习国外关于雨水利用的“低影响开发”、“雨水花园”等现代雨水景观方式及手法的同时,却忽略了我们自身发展起来、来自于我们自己土地上、最适用于我们这片土地的雨水利用方式。本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西北半干湿地区雨水利用场地适宜性设计方法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3-K1-4),提出“陕北地域传统雨水利用智慧及其现代应用研究”这一课题,以陕北地域传统的雨水利用措施作为研究基础,结合景观设计学、景观生态学等学科综合理论,尝试将该措施应用于现代建设当中。首先,以陕北地域为背景,采用文献搜集、整理、分析等方法,以陕北地域的县志等为基础资料,搜集并整理出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当地人民总结出来的富有地方特性的雨水利用技术。主要整理出其发展背景及其历史依据、设计方法、工程建造技术及其实际应用效益等方面内容。同时根据搜集整理的条件,对其进行分析、分析传统的雨水利用技术的优缺点。其次,在上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对已经总结整理出的传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雨水利用技术进行科学化分析,以期形成具有现代化语言的能够为现代建设中提供可利用的基于地方特色的雨水利用技术。通过景观的图式表达以及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等途径将传统的雨水利用智慧转化为景观的语言在现代场地中表达。最后,对陕北地域场地建设空间类型进行分类研究,结合适用于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的传统的雨水利用智慧,总结出基于传统雨水利用技术的现代场地开发雨洪管理模式及应用程序。根据以上三个体系的研究,论文得出了几种场地特征下的雨水利用模式,可作为实践运用的参考。同时,论文在最后还进行了实证案例的研究,分析了洛川县政府前广场景观设计中对于传统雨水利用智慧的再运用,以及西安汉城湖遗址公园中对于鱼鳞坑、水平阶等传统措施的运用。对前文所研究的理论及方法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关键词】:景观设计 陕北地域 雨水利用 场地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U992;TV213.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1 绪论13-27
- 1.1 研究背景13-16
- 1.1.1 我国陕北地域水资源危机及降雨特点14
- 1.1.2 陕北地域传统雨水利用智慧的应用价值14-15
- 1.1.3 对传统智慧经验的继承与发展的呼吁15-16
- 1.1.4 探寻地域条件下适用于现代场地建设的雨洪管理模式迫切性16
- 1.2 目的与意义16-17
- 1.2.1 研究目的16-17
- 1.2.2 研究意义17
- 1.3 研究思路17-20
- 1.3.1 研究方法17-18
- 1.3.2 研究框架18-19
- 1.3.3 研究内容19-20
-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20-27
- 1.4.1 相关概念界定20-22
- 1.4.2 研究现状22-24
- 1.4.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24-25
- 1.4.4 对策与展望25-27
- 2 陕北地域传统雨水利用智慧的形成基础27-35
- 2.1 陕北地域的自然要素及特征27-28
- 2.1.1 陕北地域的界定27
- 2.1.2 地貌特征27-28
- 2.1.3 气候特征28
- 2.1.4 土壤特征28
- 2.1.5 植被特征28
- 2.2 陕北地域的人文要素及特征28-31
- 2.2.1 土地利用28-29
- 2.2.2 构筑物和设施29-30
- 2.2.3 地域材料30
- 2.2.4 乡土植物及其生境30-31
- 2.3 陕北地域的农业经济特征31-32
- 2.3.1 集雨补灌经济31
- 2.3.2 集雨温室经济31
- 2.3.3 集雨特色经济31-32
- 2.4.陕北地域的生态特征32
- 2.5 水资源要素对陕北传统雨水利用措施形成的影响32-34
- 2.5.1 水资源要素在陕北地域景观中的作用32-33
- 2.5.2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33-34
- 2.6 小结34-35
- 3 陕北地域传统雨水利用智慧研究35-53
- 3.1 传统雨水利用智慧概述35-49
- 3.1.1 造田集雨工程技术35-43
- 3.1.2 径流集雨工程技术43-49
- 3.2 传统雨水利用智慧评述49-51
- 3.2.1 传统雨水利用技术措施评述49-50
- 3.2.2 传统雨水利用功能效益评价50
- 3.2.3 传统雨水利用景观视效评价50-51
- 3.2.4 传统雨水利用文化价值评价51
- 3.3 小结51-53
- 4 陕北地域场地建设与雨水利用的联系53-71
- 4.1 影响雨水利用的场地因素53-57
- 4.1.0 植物53
- 4.1.1 水及水质控制53-54
- 4.1.2 雨量控制54
- 4.1.3 场地地形54-55
- 4.1.4 下垫面材料55
- 4.1.5 场地气候条件55-56
- 4.1.6 场地安全56
- 4.1.7 城市生态环境56-57
- 4.2 陕北地域场地空间特征与雨水利用之间的关系57-60
- 4.2.1 场地的自然空间要素及特征57-59
- 4.2.2 水资源要素与陕北地域场地空间特征的联系59
- 4.2.3 基于地域性场地空间特征的场地水文循环过程59-60
- 4.3 陕北地域典型场地建设模式与雨水利用之间的联系60-69
- 4.3.1 淤地坝60-63
- 4.3.2 谷坊63-64
- 4.3.3 塬边埂(沟边埂、封沟埂)64-66
- 4.3.4 涝池66-67
- 4.3.5 坡式梯田67-68
- 4.3.6 鱼鳞坑68-69
- 4.4 小结69-71
- 5 陕北地域传统雨水利用智慧在现代场地建设中应用的景观化途径71-87
- 5.1 景观美学途径71-80
- 5.1.1 形式美71-76
- 5.1.2 色彩美76-78
- 5.1.3 意境美78-79
- 5.1.4 动态美79-80
- 5.2 景观生态设计途径80-83
- 5.2.1 因地制宜80-81
- 5.2.2 基于水资源的乡土景观营造途径81-83
- 5.3 融合功能的传统雨水利用景观化途径83-85
- 5.3.1 景观使用功能83
- 5.3.2 农业生产功能83-84
- 5.3.3 科普教育功能84
- 5.3.4 游憩路径功能84-85
- 5.3.5 娱乐活动85
- 5.4 小结85-87
- 6 基于地域特征的现代场地雨水利用设计研究87-97
- 6.1 基于地域特征的雨水利用设计要点87-89
- 6.1.1 影响景观雨水利用方案选择的因素87-88
- 6.1.2 不同场地条件雨水利用的要点88-89
- 6.2 基于场地特征的雨水利用设置方式89-95
- 6.2.1 结合道路的设置方式89-90
- 6.2.2 结合地形的设置方式90-93
- 6.2.3 结合建筑的设置方式93-94
- 6.2.4 结合活动场地的设置方式94-95
- 6.3 小结95-97
- 7 陕北地域传统雨水利用智慧在现代场地建设中的应用程序97-105
- 7.1 目标97-98
- 7.1.1 雨洪管理97
- 7.1.2 雨水资源化利用97
- 7.1.3 对传统农业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97-98
- 7.1.4 形成具有地域性的场地适应性景观98
- 7.2 原则98-99
- 7.2.1 尊重自然生态过程,因地制宜98
- 7.2.2 充分利用现状自然雨水利用条件98-99
- 7.2.3 工程措施与景观设计相结合99
- 7.2.4 注重与其他设计要素的整合99
- 7.3 设计程序99-104
- 7.3.1 明确目标与原则101
- 7.3.2 现状分析101-102
- 7.3.3 根据现状资料分析场地的雨水径流过程102
- 7.3.4 方案草图——雨水利用措施的选择与设计102-103
- 7.3.5 方案深化——雨水利用措施的规模确定及与其他要素的整合103
- 7.3.6 完成方案103-104
- 7.4 小结104-105
- 8 案例研究105-115
- 8.1 洛川县政府前广场景观设计105-109
- 8.1.1 洛川背景概况105-106
- 8.1.2 洛川县政府前广场景观方案设计106-108
- 8.1.3 洛川县政府前广场景观设计中的雨水利用设计108-109
- 8.2 基于水资源利用的西安汉城湖遗址公园109-112
- 8.2.1 汉城湖遗址公园简介109-110
- 8.2.2 传统雨水利用措施在汉城湖遗址公园中的应用110-112
- 8.3 小结112-115
- 9 结论与展望115-117
- 9.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115-116
- 9.1.1 研究结论115
- 9.1.2 创新点115-116
- 9.2 研究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116-117
- 9.2.1 研究不足116
- 9.2.2 后续研究展望116-117
- 致谢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7
- 图表目录127-131
- 图录127-129
- 表录129-13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131
- 发表论文131
- 项目实践1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奇,车武;德国城市雨水利用技术考察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1期
2 萧劲东,安黛宗,刘珩,蓝剑强;发泡陶土——城市雨水资源化材料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3 张志民;张岩俊;高力强;邓辉;;储渗层对降雨补给地下水影响的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年03期
4 钟萍;;浅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古今农业;2007年02期
5 王宝山;黄廷林;聂小保;柴蓓蓓;;生态绿地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03期
6 车伍;张伟;李俊奇;李海燕;王建龙;刘红;何建平;孟光辉;;中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模式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10年16期
7 聂发辉;李田;姚海峰;;上海市城市绿地土壤特性及对雨洪削减效应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02期
8 赵颖颖;;解析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形式表达[J];现代园艺;2012年22期
9 郭琪;陈柳;冯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机制研究综述[J];吉林农业;2014年08期
10 李梅;李佩成;于晓晶;;城市雨水收集模式和处理技术[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锐;西北生态民居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家琳;基于雨洪管理的节约型园林绿地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泉;基于水土保持的干旱区沟壑地景观生态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陕北地域传统雨水利用智慧及其现代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1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7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