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生产与治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治淮民工动员中的前后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26 18:39
1950年,受制于当时的资源条件,淮河治理初期仍然采取人力为主的施工方式。首年治淮实施的工赈政策,使淮委很少面对劳力不足之困,但"救灾"与"治淮"的矛盾却让精工成为难题。工赈政策退场后,"生产"与"治淮"的矛盾又以前后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淮委自1953年冬修时开始试行的基干民工制,虽然缩小了出工比例,但前后之争并未消除。"精工"与"剩余"的内在冲突使人员固定成为难题,并在合作社内部演变为"交资记分"争议。前后之争的持续存在,既有经济利益的因素,也与淮委和地方工作重心不同有关。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救灾”与“治淮”:工赈之下的精工难题
二、“生产”与“治淮”:灾情过后的前后之争
三、“剩余”与“精干”:基干队组建的人员之困
四、“工分”与“工资”:合作社里的出工纷争
五、结语
本文编号:3802005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一、“救灾”与“治淮”:工赈之下的精工难题
二、“生产”与“治淮”:灾情过后的前后之争
三、“剩余”与“精干”:基干队组建的人员之困
四、“工分”与“工资”:合作社里的出工纷争
五、结语
本文编号:380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80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