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晋城市坤达矿区煤地水利用协调性及优化配置研究

发布时间:2023-05-31 22:06
  煤地水耦合性分析对于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在煤炭开采区域,开采活动对于区域水土资源本身带来一定的影响,干扰区域水土资源协调程度,从而威胁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以山西省晋城市坤达矿区为研究对象展开实证研究,分析复合系统的耦合机理,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计算耦合度,对区域煤地水复合系统进行协调性分析,包括效应分析、对比分析以及扰动分析,从而得出导致复合系统的耦合度较低的子系统,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寻找主要扰动因子,将该主要扰动因子设置成约束条件,利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得出坤达矿区土地利用的优化方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1)对国内外有关煤地水协调以及采煤对区域水土资源影响的研究进行综述性介绍和回顾,确定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2)分析复合系统的耦合机理,以及煤炭资源、水资源及土地资源在合理开采和不合理开采的情况下的耦合机理;(3)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并求各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和复合系统的耦合度;(4)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该区域复合系统不协调的原因,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得导致复合系统耦合度较低的子系...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检索法
            1.4.2.2 调研访谈法
        1.4.3 数据来源
        1.4.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方法及机理
    2.1 基本概念
        2.1.1 耦合
        2.1.2 耦合度
    2.2 基础理论
    2.3 运用方法
        2.3.1 熵值法
        2.3.2 象限识别法
        2.3.3 主成分分析法
        2.3.4 多目标规划法
    2.4 耦合机理
        2.4.1 复合系统的耦合机理
        2.4.2 煤炭资源子系统和水资源子系统的耦合机理
        2.4.3 煤炭资源子系统和土地资源子系统的耦合机理
        2.4.4 水资源子系统和土地资源子系统的耦合机理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条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特征
        3.1.4 地质构造
    3.2 社会经济概况
        3.2.1 社会发展状况
        3.2.2 企业发展状况
        3.2.3 煤矿开采状况
第4章 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
    4.1 选取指标
        4.1.1 指标选取原则
        4.1.2 选取指标
    4.2 建立功效函数
        4.2.1 功效函数步骤
        4.2.2 计算结果
    4.3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4.3.1 熵权法步骤
        4.3.2 计算结果
    4.4 耦合度的计算
        4.4.1 综合评价指数和耦合度的计算步骤
        4.4.2 计算结果
    4.5 确定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
        4.5.1 耦合协调程度分类表
        4.5.2 复合系统的耦合程度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区域煤地水协调性分析
    5.1 系统耦合效应分析
    5.2 系统耦合协调对比关系
        5.2.1 水资源子系统和煤炭资源子系统
        5.2.2 土地资源子系统和煤炭资源子系统
        5.2.3 水资源子系统和土地资源子系统
    5.3 扰动分析
        5.3.1 影响复合系统的子系统
        5.3.2 主要扰动因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6.1 指导原则
    6.2 优化配置模型
        6.2.1 设置决策变量
        6.2.2 建立目标函数
        6.2.3 设定约束条件
    6.3 优化方案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8260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8260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6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