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干流中下游河道特性及冲刷深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3-09-14 03:22
长距离的管线敷设必然会出现与河流产生交叉的情况,通常采用典型穿越的形式来处理交叉。管线穿越河流,与穿越处的河床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河床冲刷变化幅度直接影响到穿越管线的敷设和安全,分析穿越河段河床冲刷规律,判断自然冲刷深度,是合理确定管线交叉埋深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穿越勘察工作中的重点。由于穿河管线埋设在我国属于一个新兴行业,目前关于穿河管道埋深预估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成熟,为避免穿河管道遭到洪水的破坏,故需要对冲刷深度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索。本文以辽河流域为例,选择辽河干流中下游段福德店、通江口、铁岭、马虎山、平安堡、辽中、六间房7个水文站19852013年间河床断面资料、水文资料及泥沙资料为依据,以统计分析为主要手段,分析了辽河干流段水沙特性;以对比分析为主要手段,比较分析了辽河干流段造床流量、平滩流量和有效流量的大小;以逐步回归分析为主要手段,利用DPS数据处理软件筛选出对自然冲刷深度影响显著的水流形态指标,最终建立自然冲刷深度最优回归方程,可为辽河流域管线穿越工程埋深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辽河中下游输沙年内分配比径流更集中,水沙年内分配...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征流量分析
1.2.2 冲刷深度分析
1.2.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辽河干流中下游河道概况
2.1 辽河流域概况
2.1.1 地形地质
2.1.2 气象
2.1.3 水文
2.1.4 泥沙
2.2 水沙特征
2.2.1 水沙来源
2.2.2 水沙年内分配
2.2.3 水沙年际变化
2.2.4 水沙阶段性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河干流中下游特征流量
3.1 基本特征
3.2 改进马卡维也夫法
3.3 特征流量分析
3.3.1 造床流量的确定
3.3.2 平滩流量的确定
3.3.3 有效流量的确定
3.3.4 特征流量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河干流中下游冲刷深度分析
4.1 自然冲刷深度的确定
4.2 福德店站冲刷深度计算公式的建立
4.2.1 水流形态特征
4.2.2 相关分析
4.2.3 逐步回归分析
4.2.4 通径分析
4.2.5 主成分分析
4.3 其它水文站冲刷深度计算公式
4.3.1 通江口水文站
4.3.2 铁岭水文站
4.3.3 马虎山水文站
4.3.4 平安堡水文站
4.3.5 辽中水文站
4.3.6 六间房水文站
4.4 自然冲刷公式验证
4.4.1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冲刷计算
4.4.2 河道整治规范冲刷计算
4.4.3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冲刷计算
4.4.4 自然冲刷公式冲刷计算
4.4.5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46457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特征流量分析
1.2.2 冲刷深度分析
1.2.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辽河干流中下游河道概况
2.1 辽河流域概况
2.1.1 地形地质
2.1.2 气象
2.1.3 水文
2.1.4 泥沙
2.2 水沙特征
2.2.1 水沙来源
2.2.2 水沙年内分配
2.2.3 水沙年际变化
2.2.4 水沙阶段性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辽河干流中下游特征流量
3.1 基本特征
3.2 改进马卡维也夫法
3.3 特征流量分析
3.3.1 造床流量的确定
3.3.2 平滩流量的确定
3.3.3 有效流量的确定
3.3.4 特征流量的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辽河干流中下游冲刷深度分析
4.1 自然冲刷深度的确定
4.2 福德店站冲刷深度计算公式的建立
4.2.1 水流形态特征
4.2.2 相关分析
4.2.3 逐步回归分析
4.2.4 通径分析
4.2.5 主成分分析
4.3 其它水文站冲刷深度计算公式
4.3.1 通江口水文站
4.3.2 铁岭水文站
4.3.3 马虎山水文站
4.3.4 平安堡水文站
4.3.5 辽中水文站
4.3.6 六间房水文站
4.4 自然冲刷公式验证
4.4.1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冲刷计算
4.4.2 河道整治规范冲刷计算
4.4.3 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冲刷计算
4.4.4 自然冲刷公式冲刷计算
4.4.5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464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846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