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成因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
本文关键词: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成因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危岩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普遍性的地质灾害经常发生,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这些地区常住人口较少但是重大工程建设较为集中,这一点在我国西部地区体现十分明显。频频发生的地质灾害阻碍了重大建设工程进度,往往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以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为例,在现有资料基础上,以现场调查为参考,深入研究了危岩形成机制。另外基于危岩控制性结构面宏观断裂力学原理,利用不同破坏机理危岩稳定性计算理论进行危岩稳定性定量计算,同时结合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对研究区危岩稳定性进行综合分析,以此为危岩的有效防治提供深入的理论支撑,最后提出水电高边坡危岩防治原则并将其应用于杨房沟水电站危岩治理。本文完成具体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本文首先通过详实的野外资料查明了研究区危岩发育整体特征,弄清了各规模类型危岩分布规律,探明了地形地貌、岩体结构与危岩分布关系。另外,依据危岩发育特特将其划为三类:滑塌式、倾倒式、坠落式,并且单体危岩发育特征也得到了相应的阐述。(2)危岩形成主要影响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类,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结构、风化及降雨作用、人类工程活动、地震及其它等。分析得知,不同单个影响因素或则组合对危岩的形成、发展、破坏的相关作用程度有所不同。新构造运动时期研究区内地壳抬升的同时河谷深切,两岸高陡边坡形成引起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效应,导致斜坡临空面形成应力集中带,具体表现为产生和坡表近平行的拉裂面和一些新的表生结构面,这些都是危岩形成的控制性因素。拉裂面和浅表生结构面的存在导致岩体结构变得松弛,在重力、地震、风化、降雨或则人工活动等外界作用下岩体结构进一步发生破坏,结构面渐进贯通坡体上将产生逐渐脱离于母岩的块体,便导致了危岩的形成。不同类别结构面组合,形成不同破坏机理的危岩体。为了更加直观、全面地了解危岩破坏机理,本文还借助了离散元软件(UDEC)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危岩,采用Mohr-Coulomb本构模型建立各类别危岩体离散元概化模拟模型,依据危岩的真实边界条件,控制性结构面参数,最终分析得出了三种危岩分别呈现拉剪倾倒、压剪滑动及拉裂坠落的变形破坏机理。(3)断裂力学危岩稳定性计算基本理论,主要依据是将危岩控制性结构面类比为宏观裂纹,重点考虑断裂韧度对失稳阀值作用。通过分析岩石断裂韧度值及相应工况控制性结构面断裂联合强度因子,以达到准确分析危岩稳定性的目的,并且将断裂韧度同断裂联合强度因子的比值定义为危岩稳定性系数。本文基于断裂力学基本理论,对不同破坏机理的典型危岩进行危岩稳定性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三类型危岩在天然状态下均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外力扰动下危岩稳定性系数均出现不同程度折减,计算结果较为客观、敏感、便于工程判别。结合岩体的控制性结构面切割程度、变形程度为依据建立的不同类型稳定性定性评价标准(该标准分别以地形坡度、主控结构面组合倾角、主控结构面完备程度、控制性结构面张开程度为判据,并且不同类型危岩稳定性判据有所差异)对研究区危岩稳定性进行定性分析。为了全面掌握研究区危岩稳定性真实情况,最后综合考虑危岩稳定性定量计算结果和定性分析结果,稳定性较差的危岩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稳定性差和极差的危岩处于欠稳定状态,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结果与定量计算结果较为吻合具有较好的工程适宜性。此外统计数据验证了危岩稳定性与岩体结构、坡度等的紧密关系,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危岩稳定性定性评价标准的可靠性。(4)研究发现危岩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危岩的治理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和控制,本文在参考大量已有危岩防治工程措施后,结合水电高边坡危岩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工程重要性等级、危岩规模、施工条件、危岩稳定性等各方面因素建立水电高边坡危岩防治原则。为了保证该原则的实用性,将该原则运用于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实地治理,以期能达到兼顾技术合理、安全、经济、适用、环保等要求的最优危岩防治效果,同时对今后水电边坡危岩防治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另外,考虑到研究区地形陡缓交替、落石有沿坡体沟道内滚落特点,本文结合Rockfall软件对危岩运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对被动防护网的布设也作了一定探索。
【关键词】:危岩 UDEC 断裂力学 水电高边坡 防治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22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前言11-18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11-12
- 1.2 研究现状12-16
- 1.2.1 危岩成因机制研究现状12
- 1.2.2 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研究现状12-13
- 1.2.3 危岩稳定性定量评价研究现状13-14
- 1.2.4 危岩防治措施研究现状14-16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16-18
- 第2章 研究区基本工程地质条件18-33
- 2.1 地形地貌18
- 2.2 地层岩性18-19
- 2.3 地质构造19-21
- 2.4 岩体结构21-22
- 2.5 水文地质22-23
- 2.6 风化及卸荷23-30
- 2.7 岩石(体)物理力学性质30-33
- 第3章 危岩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33-55
- 3.1 研究区危岩发育特征33-40
- 3.1.1 危岩发育总体特征33-38
- 3.1.2 典型危岩发育基本特征38-40
- 3.2 危岩成因机制分析40-42
- 3.2.1 危岩形成内在因素40
- 3.2.2 危岩形成外在因素40-41
- 3.2.3 危岩成因机制41-42
- 3.3 基于离散元udec的危岩变形破坏机理模拟42-53
- 3.3.1 离散元软件udec简介42
- 3.3.2 倾倒式危岩破坏机理42-47
- 3.3.3 滑动式危岩破坏机理47-51
- 3.3.4 坠落式危岩破坏机理51-53
- 3.4 小结53-55
- 第4章 坝址区危岩稳定性评价55-76
- 4.1 坝址区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55-60
- 4.1.1 危岩稳定性控制因素55
- 4.1.2 危岩稳定性定性分级标准55-57
- 4.1.3 各类型危岩稳定性定性分析57-60
- 4.2 基于断裂力学的典型危岩稳定性定量评价60-70
- 4.2.1 断裂力学危岩稳定性计算基本理论60
- 4.2.2 拉剪倾倒型危岩稳定性计算60-64
- 4.2.3 压剪滑动型危岩稳定性计算64-68
- 4.2.4 拉裂坠落型危岩稳定性计算68-70
- 4.3 坝址区危岩稳定性综合评价70-74
- 4.4 小结74-76
- 第5章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防治研究76-88
- 5.1 水电高陡边坡危岩防治研究76-79
- 5.1.1 既有危岩防治案例76-78
- 5.1.2 水电高边坡危岩防治影响因素78-79
- 5.1.3 水电高边坡危岩防治原则79
- 5.2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防治79-87
- 5.2.1 危岩防治策略79-80
- 5.2.2 落石运动特征研究80-84
- 5.2.3 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防治方案84-87
- 5.3 小结87-88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88-90
- 致谢90-91
- 参考文献91-9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9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继文,李润伟,马志强,张喜武,郑德学;江口水电站拱坝左岸1号危岩体稳定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2005年01期
2 孙广忠;;论“岩体结构控制论”[J];工程地质学报;1993年01期
3 黄润秋;王运生;董秀军;;2009年8·6四川汉源猴子岩崩滑的现场应急调查及危岩处理[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4期
4 朱斌;侯克鹏;;边坡稳定性研究综述[J];矿业快报;2007年10期
5 孟国忠;王小毛;;忠—武输气管道巴东野三关石马岭危岩特征及防治方案论证[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7年03期
6 杨江波;唐川;沈娜;;四川康定师专前山危岩发育特征及应急治理对策[J];四川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7 王全才;王兰生;李宗有;王浩;;“5·12”汶川地震区都汶路老虎嘴崩塌体治理[J];山地学报;2010年06期
8 郑灵芝,马洪生;塔子山危岩治理工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2年02期
9 孙勇;;桩前开挖时抗滑桩的随机m法计算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9年02期
10 王治华;徐起德;;西藏帕里河2004-06-22滑坡卫星监测[J];现代地质;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彭文祥;岩质边坡稳定性模糊分析及耒水小东江电站左岸滑坡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郭立栋;基于BEM与VOF波浪耦合模型的斜坡堤越浪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昌书林;四川省甘孜州某中学危岩发育特征与稳定性分析[D];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杨房沟水电站坝址区危岩成因机制及防治措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93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389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