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法赤泥的蠕变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拜耳法赤泥的蠕变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铝消费国,每年需消耗铝约1400万吨,约占全球消费比重39.4%。氧化铝生产过程将产生大量的矿物残渣,通常称为赤泥。目前,内陆地区处理赤泥的方法主要采取筑坝堆存。大量的工程实践和研究证明,堆存材料的蠕变特性会对尾矿库的安全稳定性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赤泥的蠕变特性对赤泥尾矿库的安全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某铝厂尾矿库堆存工程为依托,通过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拜耳法赤泥的蠕变特性及其对尾矿库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①通过基本土工试验和微观试验对拜耳法赤泥进行研究,得到拜耳法赤泥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和主要矿物组成成分。通过三轴固结排水试验得到拜耳法赤泥的粘聚力c,内摩擦角φ。②采用分级加载的方式,通过拜耳法赤泥的三轴蠕变试验,研究分析拜耳法赤泥在不同围压,不同应力水平下的蠕变变形,得到拜耳法赤泥的应力-应变-时间之间的关系。③为建立拜耳法赤泥的应力-应变-时间之间的关系式,以经验模型Singh-Mitchell模型为基础,将该模型得到的拟合结果与拜耳法赤泥蠕变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适合拜耳法赤泥的经验模型。以元件模型中的Burgers模型以及H-K模型为基础,将该模型得到的拟合结果与拜耳法赤泥蠕变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Burgers模型更加能够描述拜耳法赤泥蠕变特性。将得到的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与Burgers蠕变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Burgers蠕变模型对试验数据的拟合程度更高,更优于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④分别应用有限元软件FLAC3D中的Mohr-Coulomb本构模型和Cvisc模型模拟计算,对贵州某铝厂尾矿库堆存受力位移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将两种工况下尾矿库的受力情况以及位移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充分表明,对拜耳法赤泥尾矿库而言,考虑拜耳法赤泥的蠕变特性是有必要的,对于保证尾矿库安全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拜耳法赤泥 尾矿库 蠕变 稳定性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64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8
- 1.1 研究背景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5
- 1.2.1 土蠕变试验的研究现状9-10
- 1.2.2 土蠕变本构模型的研究现状10-13
- 1.2.3 拜耳法赤泥研究现状13-15
- 1.3 本文研究工作15
- 1.4 技术路线15-18
- 2 拜耳法赤泥物理力学特性18-26
- 2.1 引言18
- 2.2 拜耳法赤泥的物理特性及矿物组成18-22
- 2.2.1 现场踏勘取样18
- 2.2.2 拜耳法赤泥的物理特性试验18-20
- 2.2.3 拜耳法赤泥的微观结构及矿物成分20-22
- 2.3 拜耳法赤泥的力学特性22-24
- 2.4 本章小结24-26
- 3 拜耳法赤泥蠕变试验26-38
- 3.1 引言26
- 3.2 蠕变试验方案设计26-28
- 3.2.1 蠕变试验仪器26-27
- 3.2.2 蠕变试验设计27-28
- 3.3 拜耳法赤泥三轴蠕变试验28-29
- 3.3.1 试样的制备和安装28
- 3.3.2 试样饱和28
- 3.3.3 试样排水固结28-29
- 3.3.4 试样加载剪切29
- 3.4 试验结果及分析29-35
- 3.5 本章小结35-38
- 4 拜耳法赤泥蠕变本构模型38-60
- 4.1 引言38
- 4.2 拜耳法赤泥经验模型与元件模型的建立38-42
- 4.2.1 经验模型的建立38-39
- 4.2.2 元件模型的建立39-42
- 4.3 拜耳法赤泥经验模型与元件模型的参数识别42-56
- 4.3.1 拜耳法赤泥经验模型的参数识别42-47
- 4.3.2 拜耳法赤泥元件模型的参数识别47-56
- 4.4 拜耳法赤泥经验模型与元件模型对比分析56-58
- 4.5 本章小结58-60
- 5 考虑蠕变特性赤泥堆场扩容的数值模拟60-72
- 5.1 引言60
- 5.2 工程概况60
- 5.3 蠕变对赤泥堆场扩容的影响60-67
- 5.3.1 计算模型60-61
- 5.3.2 数值计算参数61
- 5.3.3 数值模拟计算分析61-67
- 5.4 两种不同工况的对比分析67-69
- 5.5 本章小结69-72
- 6 结论与展望72-74
- 6.1 结论72-73
- 6.2 展望73-74
- 致谢74-76
- 参考文献76-80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兵元;拜耳法配料计算机监控系统[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1年01期
2 门新强,王玉玲;依靠科技进步 降低拜耳法氧化铝能耗[J];冶金能源;2005年04期
3 程立;黎曼;;拜耳法氧化铝的理论溶出率[J];贵州工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4 孟铁宏;朱云勤;胡兆平;江鸥;;改性拜耳法赤泥制备聚合氯化铝铁的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15期
5 王祝堂;;铝土矿的品质[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3年07期
6 杨桂丽;娄世彬;;拜耳法种分母液蒸发过程中钠盐析出规律的试验研究[J];轻金属;2006年09期
7 程立;新型添加剂在拜耳法溶出A/S:5-7铝土矿时的奇特作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8 王祝堂;熊慧;;拜耳法提取氧化铝[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3年11期
9 程立,李勇;石灰在高压溶出铝土矿时的作用[J];贵州工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10 王巍;张克勤;;VEGA雷达式物位计在种分工艺中的应用[J];中国计量;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永勤;王显永;;南川铝土矿在拜耳法生产中的探索与实践[A];2009(重庆)中西部第二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冯承志;;低温拜耳法分离槽跑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A];河南省冶金行业低碳冶金与节能减排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晓明;董亮;;拜耳法溶出系统节能改造[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全国铝冶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曲晶;曹继利;;关于拜耳法系统中有机物去除的试验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全国铝冶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徐清燕;;拜耳法生产氧化铝中有机物的影响及排除方法[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全国铝冶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彭欣;;低品位铝土矿拜耳法生产氧化铝节能实践[A];铝冶炼节能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曲修雁;;平果铝土矿与拜耳法生产技术[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技术论文部分[C];1997年
8 刘彤;;浅议拜耳法氧化铝生产中原矿浆配料控制[A];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高建阳;;拜耳法赤泥铁矿物的形成与分离技术研究[A];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于宏东;贾木欣;杨军臣;;拜耳法压煮器中结疤物质组成研究及防治[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文;中铝公司拜耳法技术研究再结硕果[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2年
2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秘书长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技术开发交流中心总经理 钮因健;选矿-拜耳法新工艺试验成功的深远意义[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1年
3 王祝堂;拜耳法:提取氧化铝的主要工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3年
4 明敏;“拜耳法添加水化铁酸钙新工艺研究”研制成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5 石晓慧 张丽平;中铝山东分公司3项成果通过有色协会专家鉴定[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6 孔祥海 石晓慧;“四化”融入生产 书写首季喜报[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0年
7 孔祥海 葛朋;山东铝希望之翼[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8 记者 武验 通讯员 宋立新;拜耳法生产化学品氧化铝首获成功[N];中国化工报;2011年
9 张瑞东 朱永生;浴火凤凰涅i闷餥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10 张进 葛朋;同外矿一道“修炼”[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万超;拜耳法赤泥高温相转变规律及铁铝钠回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贵奇;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环境评估模型及其在铝工业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朦朦;拜耳法赤泥的蠕变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李英祥;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拜耳法物料平衡计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许峰农;河南省低温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李秀江;拜耳法低温管道化溶出工艺技术改造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于勇;三套管预热器在拜耳法溶出工序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5年
6 赵成朋;拜耳法氧化铝生产装备大型化[D];东北大学;2014年
7 王浩宇;拜耳法溶出过程中硅钛矿物反应行为[D];中南大学;2009年
8 冷学坤;降低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溶出过程碱耗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付云枫;串联法烧结过程中硫铁行为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10 李波;拜耳法氧化铝管道溶出及平盘过滤清洁生产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拜耳法赤泥的蠕变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98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40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