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热态模型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6 14:04

  本文关键词: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热态模型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水电站 地下厂房 通风空调 模型试验 气流组织


【摘要】:随着传统能源的日渐消耗,人类开始探索新的能源利用形式,水电以其可再生性和无污染性得到了人们的青睐。白鹤滩水电站是全球最大的在建地下水电站,地下洞室纵横交错、内部设备布置复杂。地下厂房良好的通风空调方案和气流组织形式是保证水电站机电设备正常运行和人员健康的基础。论文利用相似模型试验方法,对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方案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具有重要工程实用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51178482)“深埋地下式水电站热湿环境形成机理与节能调控”的研究内容之一。首先,基于相似理论及阿基米德模型律,结合试验场地的实际条件,选择1/20的几何比例尺,确定模型试验相关参数比例尺。按照相关参数比例尺,制定了白鹤滩水电站地下主厂房及母线洞的模型试验台搭建方案,建立了模型试验台及试验测试系统。然后,对模型试验台进行了冷态和热态工况运行调试,并对试验台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根据模型试验台运行调试工作,探讨了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模型试验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并针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总结了提高地下水电站通风空调模型试验准确性、可靠性以及减小试验误差的一些技术措施。1)受相似模型律的制约,模型试验的风量和热量比例尺一般非常小,导致模型的风量和发热量也非常小。小风量及发热量条件下的模型试验中,通风管路的水力平衡问题、试验台围护结构以及通风管路的传热问题以及送风温度的精确控制问题是影响模型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问题。2)模型试验中,送风方式采用“分系统、大管径静压送风”的方式,可满足拱顶送风均匀性要求,解决送风管路的水力平衡问题;围护结构采用导热系数?≤0.036w/m·k(厚度≥4cm)的保温材料可使围护结构的传热减小到误差允许范围内;拱送风干管采用“外壁面敷设保温材料+末端旁通风量”的方法,可减小传热温差,满足拱顶送风温度一致性要求;发电机层以下各层夹墙埋管送风系统,采用“外壁面敷设保温层+补偿热量或冷量”的方法可满足引风和送风温度一致性要求。本次模型试验采取上述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试验误差进一步减小,提高了模型试验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最后,开展了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热态模型试验。模型试验主要包括三部分:1)发电机组全开、中间层和母线洞局部空调关闭条件下,研究满足地下厂房温、湿度要求的拱顶送风温度,并分析均匀送风气流组织方式的合理性。2)发电机组全开,开启中间层和母线洞局部空调,探究满足全厂房温、湿度要求的拱顶送风温度。并对照第一部分试验结果,分析相同送风温度条件下,局部空调对全厂房温度场分布规律的影响。3)开启部分发电机组,只打开相应开启机组的送风口,送风量与开启机组数相匹配,研究发电机组部分运行时全厂房温度场和速度场分布规律。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采用拱顶均匀送风的气流组织形式可使发电机层工作区速度场分布比较均匀,风速分布范围为0.22~0.36m/s,满足设计规范0.2~0.5m/s的要求。2)发电机组全开、关闭局部空调,拱顶送风温度为20℃时,全厂房各空间温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但此时发电机层工作区平均温度和母线洞平均排风温度比设计温度低得多,造成了局部区域冷量“浪费”。只改变送风温度对全厂房温度分布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对厂房局部空间温度分布的调节作用很小。3)发电机组全开、开启局部空调,拱顶送风温度为21℃时,全厂房各空间温度基本能满足设计要求,仅蜗壳下层高于设计值0.3℃。局部空调对中间层和母线洞降温效果最明显。因此,送风温度设为21℃,辅以局部空调是一种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4)发电机组部分负荷运行,拱顶送风温度为22.1℃时,受未开启机组围护结构壁面“冷效应”影响,全厂房温度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水电站 地下厂房 通风空调 模型试验 气流组织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735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1 绪论10-22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技术概述11-19
  • 1.2.1 国内外地下水电站发展现状11-13
  • 1.2.2 水电站地下厂房热、湿环境特征13-15
  • 1.2.3 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技术工程应用现状15-18
  • 1.2.4 水电站地下厂房通风空调技术研究现状18-19
  • 1.3 工程项目概况19-20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20-21
  • 1.5 本章小结21-22
  • 2 模型试验基本理论和方法22-26
  • 2.1 相似理论22-23
  • 2.1.1 几何相似22
  • 2.1.2 运动相似22
  • 2.1.3 动力相似22-23
  • 2.2 模型律23
  • 2.3 相似比例尺23-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3 模型试验台设计与制作26-72
  • 3.1 主体结构设计与搭建26-36
  • 3.1.1 主体结构几何尺寸确定26-31
  • 3.1.2 主体结构搭建31-36
  • 3.2 内部设备和热源设计与制作36-46
  • 3.2.1 内部设备尺寸和发热设备发热量36-40
  • 3.2.2 内部发热设备的发热措施40-45
  • 3.2.3 内部发热设备控制系统45-46
  • 3.3 通风空调系统设计与制作46-61
  • 3.3.1 拱顶送风系统47-49
  • 3.3.2 中间层、水轮机层、蜗壳上层、蜗壳下层和尾水管层送风系统49-52
  • 3.3.3 主厂房排风系统52-55
  • 3.3.4 中间层局部空调送风系统55-56
  • 3.3.5 母线洞通风空调系统56-58
  • 3.3.6 送、排风管道保温系统58-60
  • 3.3.7 通风空调动力系统60-61
  • 3.4 试验测试系统61-70
  • 3.4.1 温度和风速测点布置61-69
  • 3.4.2 测试仪器69-70
  • 3.5 本章小结70-72
  • 4 模型试验台运行调试72-82
  • 4.1 拱顶送风口送风量均匀性调试72-73
  • 4.2 试验台密闭性调试73-74
  • 4.3 拱顶送风温度均匀性调试74-75
  • 4.4 拱顶送风温度调试75-76
  • 4.5 送、排风温度一致性调试76-77
  • 4.5.1 中间层、水轮机层、蜗壳上层和蜗壳下层送风76
  • 4.5.2 尾水管层送风以及水轮机层、蜗壳上层和蜗壳下层排风76
  • 4.5.3 辅助安装场和母线洞排风76
  • 4.5.4 中间层和母线洞局部空调送风76-77
  • 4.6 模型试验台保温性能测试77
  • 4.7 内部发热设备发热量整体测试77-78
  • 4.8 模型外部环境温度控制78
  • 4.9 测试系统校定78-79
  • 4.9.1 风速测试装置校核78
  • 4.9.2 温度测试装置标定78-79
  • 4.10 模型厂房内部温、湿度控制参数79
  • 4.11 模型试验工况安排79-80
  • 4.12 本章小结80-82
  • 5 发电机组全部运行工况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82-112
  • 5.1 拱顶送风温度分析82-83
  • 5.2 工况 1~6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83-109
  • 5.2.1 工况 1:拱顶 22.1℃送风,机组全开,局部空调关闭83-87
  • 5.2.2 工况 2:拱顶 21℃送风,机组全开,,局部空调关闭87-90
  • 5.2.3 工况 3:拱顶 20℃送风,机组全开,局部空调关闭90-94
  • 5.2.4 工况 4:拱顶 19℃送风,机组全开,局部空调关闭94-98
  • 5.2.5 工况 5:拱顶 22.1℃送风,机组全开,局部空调开启98-102
  • 5.2.6 工况 6:拱顶 21℃送风,机组全开,局部空调开启102-106
  • 5.2.7 工况 1—6(发电机组满负荷运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106-109
  • 5.3 发电机层速度场测试结果分析109-110
  • 5.4 本章小结110-112
  • 6 发电机组部分运行工况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112-132
  • 6.1 拱顶送风温度分析112
  • 6.2 工况 7~12 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112-125
  • 6.2.1 工况 7:拱顶 22.1℃送风,1 号机组开,局部空调关闭112-114
  • 6.2.2 工况 8:拱顶 22.1℃送风,2 号机组开,局部空调关闭114-116
  • 6.2.3 工况 9:拱顶 22.1℃送风,3 号机组开,局部空调关闭116-118
  • 6.2.4 工况 10:拱顶 22.1℃送风,1、2 号机组开,局部空调关闭118-120
  • 6.2.5 工况 11:拱顶 22.1℃送风,2、3 号机组开,局部空调关闭120-122
  • 6.2.6 工况 12:拱顶 22.1℃送风,1、3 号机组开,局部空调关闭122-125
  • 6.3 发电机层速度场测试结果分析125-130
  • 6.3.1 工况7速度场测试125
  • 6.3.2 工况8速度场测试125-126
  • 6.3.3 工况9速度场测试126-127
  • 6.3.4 工况10速度场测试127-128
  • 6.3.5 工况11速度场测试128-129
  • 6.3.6 工况12速度场测试129-130
  • 6.4 本章小结130-132
  • 7 结论及建议132-134
  • 7.1 结论132-133
  • 7.2 建议133-134
  • 致谢134-136
  • 参考文献136-140
  • 附录140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140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1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继亮,李海潮,董德中,杜国文,李海龙;小浪底水利枢纽地下厂房的开挖与支护[J];东北水利水电;2000年11期

2 张勤,李磊,赖道平,黄咏庆;地质工程理论在小浪底地下厂房研究和建设中的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01年11期

3 黄灵,徐聪云,赵兴敏;地下厂房岩壁梁岩台开挖[J];广西水利水电;2004年S1期

4 黄立财,廖建强,姚廉华,郑晶星;惠州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排水方案论证[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4年04期

5 曾静;盛谦;唐景昌;;复杂地质结构下地下厂房布置方案的对比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01期

6 吴一匡;;地下厂房的空调温度计算[J];水电站设计;2007年04期

7 王彪;;江苏宜兴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支护设计与施工[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0年01期

8 邓仁杰;;地下厂房岩壁梁开挖工艺控制与质量保证措施[J];水利水电施工;2013年01期

9

本文编号:576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576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1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