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诸河流域水资源及供水安全评价
本文关键词:辽西诸河流域水资源及供水安全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水资源评价 需水预测 供需平衡 供水安全 辽西诸河
【摘要】:水是人类依赖生存、维持人类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必备物质基础,水资源的赋存和供水情况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生态环境。研究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辽宁西部,包含辽宁省内大凌河至山海关区间各流域。研究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属资源型缺水区域。受水资源与人口、土地等组合不匹配影响,加之社会、经济等的快速发展,用水需求增加,水资源匮乏问题更为严重,人类供水存在安全风险,因此,进行水资源的质、量分析、用水、需水分析、供水安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对研究区进行水文气象、地质、水文地质、社会经济资料充分收集和野外调查,分析降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采用P-Ⅲ曲线计算降水资源量,借鉴“三水转化”,利用P-Ⅲ曲线法、补给量法等计算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量及可利用量。分析用水现状及开发利用现状,并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用水可分为在生活、生产、生态三方面的用水。在分析各类用水特点、现状及用水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分行业定额法对生活、生产及生态的预测水平年需水量进行预测,对预测水平年需水量进行合理性分析,并进行生产、生活、生态的需水结构分析,遵循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预测可供水量,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在水资源及需水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区供水安全的影响因子,结合考虑供水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构建“水源—供水工程—用水户—生态”评价体系结构,筛选出18个评价指标,最终构建供水安全分级多指标评价体系。运用主观层次分析、客观shannon信息熵组合权重的理想点模型进行供水安全计算。对研究区和区内各流域供水安全情况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并分析供水安全各子系统的安全状态,分析供水安全中短板指标。结合水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情况,考虑社会发展、水资源节约保护等条件下的需水量,从供水的水源、供水工程、用水三方面提出保障对策、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评价 需水预测 供需平衡 供水安全 辽西诸河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213.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绪论11-19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2
- 0.1.1 选题背景11
- 0.1.2 选题意义11-12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0.2.1 水资源评价研究现状12-13
- 0.2.2 供水安全研究现状13-16
- 0.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6-19
- 0.3.1 主要研究内容16-17
- 0.3.2 技术路线17-19
- 第1章 研究区概况19-33
- 1.1 自然地理19
- 1.2 水文气象19-24
- 1.2.1 气象19-22
- 1.2.2 水文22-24
- 1.3 区域地质条件24-29
- 1.3.1 地形地貌24-25
- 1.3.2 地层岩性25-27
- 1.3.3 地质构造27-29
- 1.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29-32
- 1.4.1 地下水类型29-30
- 1.4.2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30-31
- 1.4.3 地下水动态特征31
- 1.4.4 地下水化学特征31-32
- 1.5 社会经济概况32-33
- 第2章 水资源评价33-47
- 2.1 水资源计算33-42
- 2.1.1 降水量33-35
- 2.1.2 地表水资源35-38
- 2.1.3 地下水资源38-41
- 2.1.4 水资源总量41-42
- 2.2 水资源可利用量42-44
- 2.2.1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42-43
- 2.2.2 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43
- 2.2.3 水资源可利用量43-44
- 2.3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存在问题44-47
- 2.3.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44-45
- 2.3.2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45-47
- 第3章 用水分析及需水预测47-61
- 3.1 用水及影响因素分析47-51
- 3.1.1 用水量统计分析47-48
- 3.1.2 用水量趋势分析48-49
- 3.1.3 影响因子49-51
- 3.2 需水量预测51-57
- 3.2.1 生活需水预测51-53
- 3.2.2 生产需水预测53-55
- 3.2.3 生态需水预测55-56
- 3.2.4 总需水量预测56-57
- 3.3 可供水量预测57-59
- 3.3.1 地表水可供水量58
- 3.3.2 地下水可供水量58
- 3.3.3 总可供水量58-59
- 3.4 供需平衡分析59-61
- 第4章 供水安全评价61-93
- 4.1 评价方法及原理61-62
- 4.2 指标体系构建62-72
- 4.2.1 指标体系模型62-64
- 4.2.2 模型指标确定64-70
- 4.2.3 指标体系权重集确定70-72
- 4.3 数据收集及计算72-77
- 4.3.1 数据收集72-73
- 4.3.2 供水安全计算73-77
- 4.4 结果分析77-88
- 4.4.1 水平年结果分析77-85
- 4.4.2 预测年供水安全分析85-88
- 4.5 对策和措施88-93
- 4.5.1 水源对策和措施88-90
- 4.5.2 供水工程对策和措施90-91
- 4.5.3 用水对策和措施91-93
- 第5章 结论和建议93-96
- 5.1 结论93-95
- 5.2 建议95-96
- 参考文献96-100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100-103
- 一、导师简介100-101
- 二、作者简介101
- 三、发表学术论文101-102
- 四、参加的科研项目102-103
- 致谢10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正涛;刘新有;黄英;;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问题;2008年06期
2 刘燕;;陕西省关中地区供水安全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0期
3 ;Application of an Optimized Entropy-TOPSIS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Model to Facilities Manage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6年03期
4 陈显利;徐野;李沈平;毕希;;加强我国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的建议[J];中国给水排水;2009年14期
5 王海红;罗天翔;姜广新;;葫芦岛市水资源及开发利用[J];东北水利水电;2007年04期
6 韩宇平,阮本清;区域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7 巢礼义;李景保;冯发林;;丰水地区季节规律下的水安全评价——以湖南省水安全评价为例[J];湖南水利水电;2006年03期
8 曾畅云,李贵宝,傅桦;水环境安全及其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4年04期
9 张世佑;秦秀梅;;大、小凌河扇地下水资源分析[J];吉林水利;2008年02期
10 卢敏,张洪海,宋天文,邱艳梅;区域水安全研究理论及方法探析[J];人民黄河;2005年10期
,本文编号:5840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584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