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
本文关键词:丹江口水库消落带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丹江口水库 消落带 土地利用 空间统计分析 无人机遥感
【摘要】:为分析丹江口库区消落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土地资源特点,基于2013年丹江口水库调水前无人机采集的库区0.5 m数字正射影像,对库区蓄水前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遥感监测。结合行政区划图和1∶50 000数字高程模型提取的150,160,163.5,170 m水位淹没线、坡度图,采用空间分析与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丹江口库区调水前的土地利用现状特点。结果表明:150~160 m,160~170 m消落带面积分别为227.1 km~2,194.3 km~2;消落带主要分布在淅川、丹江口、郧县;耕地是消落带区域内最主要的用地形式,且主要分布在淅川。监测结果为丹江口库区消落带管理提供了数据基础。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水电与数字化工程学院;长江科学院空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
【关键词】: 丹江口水库 消落带 土地利用 空间统计分析 无人机遥感
【基金】:丹江口库区环境保护科研项目(CKSK2013455/KJ) 云南省省级水资源费项目(CKSK2015720/KJ) 云南省水利重大科技项目(CKSK2015852/KJ)
【分类号】:F301.2;TV697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消落带(Water-Level-Fluctuating Zone)指水库由于季节性水位消涨和周期性蓄水在最高水位线与最低水位线之间形成的消涨区域,是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1],是生态脆弱的敏感带和易污染、易破坏带[2]。随着三峡工程建设运行,消落带的管理逐渐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琼菊;马秀峰;江香梅;肖复明;;江西省大中型水库消落带问题分析与思考[J];江西水利科技;2012年03期
2 郑海金;杨洁;谢颂华;;我国水库消落带研究概况[J];中国水土保持;2010年06期
3 肖凤娟;邹锦;;遵循水文过程的消落带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重庆汉丰湖景观设计方案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年03期
4 傅杨武;陈明君;祁俊生;;重金属在消落带土壤-水体系中的迁移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8年05期
5 庞志研;叶瑞兴;胡凯浩;高强;;国内水库消落带水土保持适用植物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9期
6 曾旭东;蔡晶晶;;基于城市设计方法的消落带治理研究——以三峡库区重庆万州天仙湖规划设计为例[J];室内设计;2012年05期
7 黄华;王洁;明庆忠;段跃芳;;水库消落带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三峡水库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4期
8 左奎孟;马福恒;王长生;李成林;;燕山水库消落带生态系统健康测度和恢复措施[J];水电能源科学;2013年10期
9 阎丹丹;鲍玉海;贺秀斌;唐强;钟荣华;高进长;;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干支流及消落带泥沙颗粒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4年04期
10 田宗伟;;高峡变平湖,青山绿水依然美 廖文根谈三峡水库水质、泥沙、消落带、气候与物种[J];中国三峡;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郑海金;杨洁;谢颂华;;中国水库消落带研究概况[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程龙飞;易忠玖;;绿维护岸结构在三峡库岸消落带的应用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3 王定勇;朱金山;马明;赵蕾;孙荣国;;三峡水库消落带水、土环境中的汞[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周月敏;张磊;吴炳方;李伟萍;;基于HJ-A/B星CCD、SPOT5三峡消落带生态环境监测与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雷霞 秦勇;三峡库区消落带将造成严重环境污染[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张洁 戴娟 何清平;将消落带营造为绿色生态长廊[N];重庆日报;2009年
3 记者 张孺海 李新龙 通讯员 周兵 张世梅;弥合消落带的创伤[N];湖北日报;2010年
4 记者 聂廷勇;三峡消落带初步测定[N];中国环境报;2003年
5 记者 李先宏 通讯员 汤波;让消落带披上“绿装”[N];湖北日报;2006年
6 ;世界级生态难题能否破解?[N];中国花卉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夏静邋潘剑凯 夏斐 谢文;绿化消落带:让青山碧水无间[N];光明日报;2007年
8 实习生 房宁;要谨慎发展种植业[N];农民日报;2003年
9 记者 向婧 通讯员 石体刚;武隆美国竹柳绿化芙蓉江消落带[N];重庆日报;2011年
10 徐旭忠;三峡库区消落区资源开发利用面临三大风险[N];经济参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萌;消落带温室气体排放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黄川;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重建模式及健康评价体系构建[D];重庆大学;2006年
3 康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夏智勇;重庆三峡水库消落带植物分布特征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彬;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质、氮、磷分布特征及通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艾丽皎;南川柳对三峡消落带干湿交替环境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思思;浑河流域大伙房水库消落带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刘s,
本文编号:584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584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