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情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洪灾情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山洪灾害 突变理论 突变模型 灾前风险评价 灾后损失评价
【摘要】:山洪灾害系统是受多个控制因素影响的非常复杂的巨系统,它的产生、演变均具备及其典型的系统特性,如突跳特性、不可逆性、模糊特性、有序性以及不可长期预测性、灰色特性等,这些特性均是传统的牛顿力学所不能形容的。突变理论是一种比较成熟并且完善的奇点理论,是系统的状态随不断变化的外部控制参数而产生间断变化的数学理论研究,因此成为研究跳跃式灾难性系统的重要工具。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中,人们认识到了突变理论对于研究自然灾害特征的重要意义,在一些灾种的系统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然而,在洪水风险管理过程中,该理论的应用成果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文献检索与广泛的资料收集整理,探讨突变理论与洪水灾害的突变特性具有重要的契合点,梳理现阶段自然灾害研究中突变理论应用成果的主要特点,并根据其特点选取典型案例,采用突变评价理论方法进行山洪灾情风险评价。近年来,突变理论在灾害风险评价方面的应用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山洪灾前风险评价和山洪灾后损失评价方面相关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见。本文通过分析山洪灾害特征建立灾情评价指标体系[1],应用突变评价方法,确定该体系各层突变模型,计算出各子指标的风险突变级数及评价结果,实现了山洪灾情评价。并选取应用实例验证该套灾情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山洪灾情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理论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首先,综述了山洪灾害基本概念、特性及国内外山洪灾情评价研究现状,归纳了突变理论原理、发展、特点及研究对象的基础上,介绍了初等突变基本模型,阐述了突变理论评价方法,并探讨突变理论在洪水灾害管理中应用的主要方向和可能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分析评价突变理论在洪水灾害及相关领域已经取得的主要进展。其次,通过广泛搜集资料并整理数据,并应用突变理论评价模型,选取了湖南省澧县涔水南支流域为典型案例进行山洪灾前风险评价,选取7?21北京特大暴雨为典型案例进行山洪灾后损失评价。实现了山洪灾前风险评价和山洪灾后损失评价。最后,通过对比突变模型运行结果与有关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并与实际情况相吻合,验证了该套灾情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且评价结果能够综合反映该地区山洪灾情特征分布。为山洪灾情评价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可靠方法,将大大提高山洪灾情评价水平,并为减灾部门提供依据。
【关键词】:山洪灾害 突变理论 突变模型 灾前风险评价 灾后损失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43;TV87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1章 绪论12-20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2-13
- 1.2 山洪灾情评价研究综述13-17
- 1.2.1 山洪灾害基本概念13-14
- 1.2.2 山洪灾害的复杂性14
- 1.2.3 山洪灾害的突变特性14-15
- 1.2.4 国外山洪灾情评价研究现状15-16
- 1.2.5 我国山洪灾情评价研究现状16-17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7-18
- 1.3.1 研究内容17-18
- 1.3.2 技术路线18
- 1.4 创新点18-20
- 第2章 洪水灾害突变理论应用研究进展20-36
- 2.1 突变理论概述20-27
- 2.1.1 突变理论基本原理20-21
- 2.1.2 突变理论的发展21
- 2.1.3 突变理论特点21-22
- 2.1.4 突变理论研究对象及应用领域22
- 2.1.5 初等突变基本模型22-25
- 2.1.6 突变理论评价方法25-27
- 2.2 突变理论应用研究进展27-36
- 2.2.1 洪水风险评价的突变理论应用27-30
- 2.2.2 堤防安全评价的突变理论应用30-31
- 2.2.3 泥石流灾害评价的突变理论应用31-32
- 2.2.4 蓄滞洪区洪水风险评价的突变理论应用32-33
- 2.2.5 水利科技其他行业的突变理论应用33-34
- 2.2.6 突变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简述34-36
- 第3章 山洪灾前风险评价——以湖南省澧县涔水流域南支为典型案例36-50
- 3.1 研究区域概况36-41
- 3.2 山洪灾前风险评价指标划分41-42
- 3.3 模型计算42-48
- 3.4 模型运算结果分析48-49
- 3.5 小结49-50
- 第4章 山洪灾后损失评价——以7·21北京特大暴雨为典型案例50-62
- 4.1 研究区域概况50-51
- 4.2 山洪灾后损失评价指标划分51-52
- 4.3 模型计算52-61
- 4.4 模型运行结果分析61
- 4.5 小结61-62
- 结论62-64
- 展望64-65
- 致谢65-66
- 参考文献66-71
- 作者简介71
-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7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乃义;科学规划 综合防治 有效减少山洪灾害[J];河北水利;2003年09期
2 ;山洪灾害小常识[J];中国减灾;2005年07期
3 袁本华;颜小红;周春苗;;新邵县“5.31”特大山洪灾害成因及其防治对策[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6年02期
4 张硕辅;;湖南省“7·15”山洪灾害防御的思考[J];中国水利;2006年23期
5 李兴华;李彰俊;韩芳;曹艳芳;;近50年内蒙古山洪灾害的规律及成因[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S1期
6 方云祥;关伟;王晓辉;;安徽省山洪灾害成因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1期
7 胡桂林;丘汀萌;;福建省长庆溪流域山洪灾害防御实践[J];中国水利;2007年14期
8 沈斌;;小城镇山洪灾害的防治对策探析——以云南省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年08期
9 任洪玉;邹翔;张平仓;;我国山洪灾害成因分析[J];中国水利;2007年14期
10 仲志余;胡维忠;丁洪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内容[J];中国水利;2007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亚来;;莆田市涵江区防治山洪灾害的一些对策[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刘苏峡;夏军;蔡强国;王随继;舒畅;郑超磊;;汶川特大地震灾后山洪灾害预估与应对措施[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唐亚来;;莆田市涵江区防治山洪灾害的一些对策[A];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厚才;;中国山洪灾害研究现状综述[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5 马建华;胡维忠;;我国山洪灾害防灾形势及防治对策[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林捷;王俊英;;福建省山洪灾害现状及防治对策措施[A];科学规划与用水安全——福建省科协第六届学术年会水利分会论文集[C];2006年
7 梁旭辉;;防治山洪灾害问题的几点思考[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张朝明;;周宁县山洪灾害的成因、现状和防治对策[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罗小青;;连城县山洪灾害成因及防御和治理[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林立德;;福建省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建春;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N];安徽日报;2007年
2 本版编辑 孙厚才 沙耘 黄志鹏(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长江委长江科学院,长江委网络信息中心) 徐宪彪(作者单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聚焦山洪灾害[N];人民长江报;2006年
3 记者 王鑫;国家防总召开部分省(市、区)防御山洪灾害座谈会[N];中国水利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徐文青 供稿;与山洪灾害的较量[N];中国水利报;2008年
5 通讯员 闫靖靖;陕西全力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N];中国气象报;2010年
6 王剑;陕西全力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N];黄河报;2010年
7 记者 林琳 通讯员 王剑;我省将用3至5年时间提升山洪灾害防御能力[N];陕西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吴泽坤;宁强山洪灾害防御试点建设通过国家验收[N];汉中日报;2010年
9 记者 方由朝 实习生 赵金虎;商州1800名预警员织成山洪防护网[N];商洛日报;2010年
10 宗禾;河南下达山洪灾害补助资金1.3亿元[N];中国财经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效雨;重庆市山洪灾害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任春凤;山东省小流域山洪灾害预警指标分析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3 刘鑫W
本文编号:593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593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