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乌东德水电站及邻区地应力场特征综合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6 20:28

  本文关键词:乌东德水电站及邻区地应力场特征综合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乌东德水电站 构造应力场 构造体系 滑动拟合法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反演 最大水平主应力 深切河谷


【摘要】:本文基于乌东德水电站及其周边地区的构造地质背景,结合大量的地质调查资料、地震资料和地应力实测资料,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区域构造体系和构造应力场(包括坝址区局部应力场)进行了系统分析。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对乌东德水电站及邻区地貌体系及构造体系进行划分,系统分析了该区域的构造活动情况与构造演化特征。(2)对川滇地块的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分区反演分析,表明研究区地震以水平构造运动为主,小江断裂带以西,主压应力优势方向为NNW,小江断裂带以东,主压应力优势方向多为NWW;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体现出滇中块体南北方向的滑移运动,同时也显示了研究区自西向东主压应力方位明显从NNW向NWW过渡的现象。(3)对研究区主要断裂滑动数据进行了构造应力场反演,表明此区域断裂构造可反映两期构造应力,分别为第四纪早期和现今构造应力场,两期时限分界为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依据西南地区构造演化历史,分析了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形成机制及演化过程,并对研究区两期应力的形成作出解释。另外,对比了震源机制解的反演结果。(4)基于实测资料总结了乌东德水电站场区浅表与深部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并根据邻近区域深孔实测应力推断可知随着深度增加,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逐渐与构造主压应力的方向平行。深切河谷形成过程中对岩体应力场具有改造作用,决定了浅表地层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分布。(6)对坝址区应力场进行模拟与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深切河谷底部最大水平主应力存在应力集中现象,河谷坡高比越大,则应力集中越明显、量值越大,且应力方向与河谷走向呈垂直或大角度相交;深切河谷地形对其周围岩体应力的影响范围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小,超过一定范围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与构造主压应力方向趋于一致,其应力状态受岩体自重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联合影响。
【关键词】:乌东德水电站 构造应力场 构造体系 滑动拟合法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反演 最大水平主应力 深切河谷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V2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0
  • 1.2 构造应力场研究方法及现状10-16
  • 1.2.1 研究方法概述10-13
  • 1.2.2 研究历程及趋势13-16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6-18
  • 第二章 乌东德水电站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18-31
  • 2.1 区域地层岩性18
  • 2.2 区域地形地貌18-19
  • 2.3 区域构造特征19-27
  • 2.3.1 构造体系划分19-21
  • 2.3.2 断裂构造分布21-25
  • 2.3.3 构造活动及演化25-27
  • 2.4 坝址区地质构造特征27-31
  • 第三章 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31-53
  • 3.1 川滇地块构造应力场分区31-32
  • 3.2 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32-42
  • 3.2.1 资料来源及统计32-35
  • 3.2.2 震源机制解特征分析35-38
  • 3.2.3 震源机制解反演构造应力场的基本原理38-40
  • 3.2.4 现今构造应力场反演结果40-42
  • 3.3 研究区构造应力演化42-51
  • 3.3.1 断层滑动反演构造应力的基本原理43-44
  • 3.3.2 野外观测及统计44-47
  • 3.3.3 研究区构造应力场分期及演化47-51
  • 3.4 两种反演结果的对比分析51-52
  • 3.5 本章小结52-53
  • 第四章 乌东德坝址区实测应力场分析53-60
  • 4.1 实测应力场分布特征53-58
  • 4.1.1 浅层岩体应力场分布特征53-55
  • 4.1.2 深部岩体应力场分布特征55-58
  • 4.2 关于河谷应力场与区域应力场的讨论58
  • 4.3 本章小结58-60
  • 第五章 坝址区应力场模拟回归分析60-70
  • 5.1 应力场模型与反演原理60-63
  • 5.2 回归计算结果63
  • 5.3 坝址区最大水平主应力分布特征63-69
  • 5.3.1 河谷底部高程最大水平主应力分布特征63-65
  • 5.3.2 坝址区深切河谷地形对应力场的影响范围65-69
  • 5.4 本章小结69-7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0-72
  • 6.1 结论70-71
  • 6.2 展望71-72
  • 参考文献72-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76-77
  • 致谢7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谢富仁,崔效锋,赵建涛,陈群策,李宏;中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区[J];地球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2 崔效锋,谢富仁;利用震源机制解对中国西南及邻区进行应力分区的初步研究[J];地震学报;1999年05期

3 陈颖莉;顾阳;陈古明;蒋德生;杜强;;川西坳陷邛西构造古构造应力研究[J];中国石油勘探;2008年03期

4 谢富仁;荆振杰;杜义;崔效锋;黄学猛;;利用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协庄矿区构造应力场[J];煤炭学报;2009年02期

5 李永松;尹健民;刘元坤;艾凯;;阳江抽水蓄能电站地应力场回归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4期

6 郭怀志,马启超,薛玺成,王大年;岩体初始应力场的分析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1983年03期

7 谢富仁,刘光勋;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区域新构造应力场分析[J];中国地震;1989年03期

8 刁桂苓,于利民,李钦祖;震源机制解的系统聚类分析——以海城地震序列为例[J];中国地震;1992年03期

9 熊X;翁永红;胡中平;曹去修;;乌东德高拱坝极限抗震能力研究[J];岩土力学;2013年S2期



本文编号:631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631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e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