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水利工程论文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7 23:13

  本文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横向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为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既给受水区带来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也会给水源地造成相应的损失,比如水源地划定为生态敏感区,为了保障水质会提高企业的生态准入门槛,甚至关停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此外还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生态环境建设,这些举措增加了水源地发展的机会成本。加上目前国内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主要是纵向生态补偿为主,而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仍然滞后,补偿制度并不完善。水资源作为一种生态产品的“有价”属性未能充分体现,从而导致生态关系密切方生态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如果水源地为生态环境建设所投入的直接建设成本和发展机会成本得不到相应的生态补偿,长期下去会使得水源地居民保护水质的积极性受挫,甚至对水质保护的生态建设持消极态度。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深入探讨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如何建立的问题。本文共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分析了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概念及特征。第三部分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制度的成效及问题进行探讨,论证了完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第四部分通过对国内外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实践的分析及对比,归纳总结出我国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可借鉴的经验及启示。第五部分阐述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五个步骤,即建立权利义务明确的补偿主体和补偿对象,以政府为主外加居民、机构等多方参与,明晰生态产品的产权关系。运用成本法计算与双方协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合理可行的补偿标准,激励水源地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自觉性与长期性。建立多样化的补偿方式,通过公共政策手段和市场手段,弥补补偿资金不够的问题,满足生态补偿资金供给的长期性需要。建立有效的监管评估体系,对水质和补偿资金等进行监督,并根据监督结果进行动态调整。第六部分提出完善横向生态补偿制度配套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横向生态补偿 补偿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6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0
  • 1.2.1 研究目的10
  • 1.2.2 研究意义10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10-14
  • 1.3.1 国外文献综述11-12
  • 1.3.2 国内文献综述12-14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14-15
  • 1.4.1 研究方法14
  • 1.4.2 研究框架14-15
  • 1.5 研究的创新及不足15-16
  • 第2章 横向生态补偿制度阐释16-22
  • 2.1 生态补偿概念及特征16-18
  • 2.1.1 生态补偿概念16-17
  • 2.1.2 生态补偿特征17-18
  • 2.2 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概念18-19
  • 2.2.1 横向生态补偿概念18-19
  • 2.2.2 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概念19
  • 2.3 横向生态补偿特有特征19-22
  • 2.3.1 生态相关性密切20
  • 2.3.2 区域之间无行政隶属关系20
  • 2.3.3 双方是自主协商的20
  • 2.3.4 责任和权利具有对等的特点20-21
  • 2.3.5 主要通过市场化方式21-22
  • 第3章 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现实需求22-32
  • 3.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22-24
  • 3.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状况22-23
  • 3.1.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经济发展状况23-24
  • 3.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制度的成效及问题24-29
  • 3.2.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制度成效24-26
  • 3.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26-29
  • 3.3 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29-32
  • 3.3.1 水源地水质保护的重要性29
  • 3.3.2 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29-32
  • 第4章 国内外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经验及启示32-39
  • 4.1 国内外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经验32-34
  • 4.1.1 国外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经验32-33
  • 4.1.2 国内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的实践经验33-34
  • 4.2 国内外经验比较分析34-35
  • 4.3 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启示35-39
  • 第5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39-50
  • 5.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的构建思路39
  • 5.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框架39-48
  • 5.2.1 受水区为补偿主体39-41
  • 5.2.2 水源地为补偿对象41
  • 5.2.3 可行合理的补偿标准41-45
  • 5.2.4 多样化的补偿方式45-47
  • 5.2.5 有效率的监管评估体系47-48
  • 5.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框架比较分析48-50
  • 第6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50-53
  • 6.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运行方式50-51
  • 6.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的配套措施51-53
  • 结束语53-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建议我国建立三大生态制度[J];城市规划通讯;2007年03期

2 秦鹏,唐绍均;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制度的经济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巧萍;;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以《环保法》的修改为视角[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逯飞;杨哲明;黄云飞;曹阳;;河北省生态补偿制度研究[A];《河北环境科学》-华北五省市环境科学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艳秋;;关于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的研究[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4 王干;沈男;;浅议我国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5 牟莹;岳胜辉;;浅议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制化[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6 郭永伟;;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制度[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3年

7 付健;;论我国西部生态补偿制度的实现形式——以广西桂林阳朔大榕树风景区群体纠纷为例[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8 刘弘;刘雨林;;论在主体功能区建设视角下的西藏生态补偿制度[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唐钊;杨利雅;;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为例[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丁学坤;;泛珠三角区域自然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学探讨[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张杰平 伍新木;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N];人民日报;2013年

2 雷成海 武绍贵 刘传义 环境保护部华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加快完善生态补偿制度[N];中国环境报;2014年

3 端然;京津冀生态补偿制度亟待完善[N];经济日报;2014年

4 CUBN记者 邓昕睿;生态补偿制度亟待完善[N];中国联合商报;2014年

5 梁振君 曾高文;昌江率先实施生态补偿制度[N];海南日报;2007年

6 记者 柴国荣 徐祖贤;浙江首创生态补偿制度[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7 记者 苏莉 通讯员 向念;细化生态补偿制度[N];湖南日报;2012年

8 尚敏;建立跨界生态补偿制度保护黄浦江水源安全[N];联合时报;2013年

9 陈祖洪 实习记者 肖建;尽快建立生态补偿制度[N];中国环境报;2007年

10 董惠莉;确立河流跨界生态补偿制度[N];中国环境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祥;论中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2 施燕;环境法视野下海洋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3 闫雪;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单丽;耕地保护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李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6 王們;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D];郑州大学;2006年

7 刘亚成;西藏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西藏大学;2011年

8 赵彦泰;美国的生态补偿制度[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郭东兴;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立法构想[D];陕西科技大学;2012年

10 陈曦;欧盟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及其借鉴[D];浙江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91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691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6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