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限元剩余剪力递推法的岩质边坡抗滑稳定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有限元剩余剪力递推法的岩质边坡抗滑稳定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质边坡 软弱结构面 有限元应力积分 剩余剪力递推法 主抗滑面搜索 Fortran程序
【摘要】:我国为多山国家,存在大量的自然边坡,随着公路、铁路、露天煤矿、水库建设等基础工程的实施,近年来又出现了大量的人工边坡,使得边坡稳定问题日益突显。在地质活动过程中成岩、构造等作用的影响下,断层、节理和软弱夹层等不连续结构面在岩质边坡中大量出现,改变了边坡的力学性状,对岩质边坡的抗滑稳定提出严峻挑战。加上外界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得岩质边坡的抗滑稳定问题仍然没能形成统一规范的分析方法。大量的工程实例表明,岩质边坡的临界滑裂面经常会由各种不连续的结构面相互贯通形成,所以在对岩质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软弱结构面的影响。本文针对实际中常见的一类工程问题,将刚体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进行结合。提出适用于折线形临界滑裂面的有限元剩余剪力递推法,研究软弱结构面未贯通至地表造成主抗滑面位置未知时的岩质边坡抗滑稳定问题,并结合自编Fortran程序对主抗滑面准确位置进行精确搜索。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有限元剩余剪力递推法原理:考虑到边坡失稳时内部应力转变都会通过滑裂面下滑力及抗滑力的改变表现出来,将边坡失稳问题概化为研究滑裂面力的极限平衡问题,包括滑裂面的受力计算以及极限平衡分析。(1)滑裂面受力计算:考虑到岩体结构的复杂性及材料强度的流变特性,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边坡模型并进行弹塑性分析,得到边坡的初始应力场;提出基于ansys的应力积分法,充分考虑滑裂面粘聚力c及内摩擦角?的影响,直接积分得到折线形滑裂面自然状态下的受力情况(下滑力及抗滑力)。(2)极限平衡分析:结合刚体极限平衡的思想,假设在失稳时每段滑裂面都达到相同的极限平衡状态,将由此产生的剩余剪力沿滑裂面逐级向下传递,对各段滑裂面建立极限平衡方程,不断试算直至滑裂面整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解得安全系数。2.结合fortran语言将有限元剩余剪力递推法编制成程序,研究主抗滑面起点位置和倾角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快速找到使边坡安全系数达到最小值时的主抗滑面,从而得到边坡整体的临界滑裂面的准确位置。3.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后发现:有限元剩余剪力递推法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相近,但克服了其受折减方式和人为判断突变点等的影响,具有更客观唯一的特性;比采用有限元应力代数和法计算的安全系数大,但是避免了对矢量力代数求和的不合理问题;比采取有限元剩余推力法算得的安全系数小,但是从建立力的平衡方式上来看方法更为合理;和不平衡推力法相比,克服了对滑裂面人为划分刚性条块求解计算的不足。4.利用程序计算的高效性,改变软弱夹层中的材料参数,研究粘聚力c、内摩擦角?及泊松比?对安全系数及主抗滑面位置的影响,找到了一定的规律。本文提出的有限元剩余剪力递推法的计算结果合理可靠,能够为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待于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应用和完善。
【关键词】:岩质边坡 软弱结构面 有限元应力积分 剩余剪力递推法 主抗滑面搜索 Fortran程序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V223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1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2-13
- 1.2 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13-18
- 1.2.1 刚体极限平衡法13-15
- 1.2.2 有限元分析法15-18
- 1.3 问题的提出18-19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19-20
- 1.5 本论文创新点20-21
- 第二章 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原理21-32
- 2.1 有限元理论21-23
- 2.1.1 有限元历史21
- 2.1.2 有限元基本思想21-23
- 2.2 有限元软件23-27
- 2.2.1 ANSYS软件简介23-24
- 2.2.2 APDL语言24
- 2.2.3 plane 82单元24-27
- 2.3 弹塑性理论27-32
- 2.3.1 弹塑性本构关系27
- 2.3.2 屈服准则27-30
- 2.3.3 流动法则和强化准则30-32
- 第三章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32-39
- 3.1 软弱夹层的影响32-34
- 3.1.1 软弱夹层的特征32
- 3.1.2 软弱夹层的分类32-33
- 3.1.3 含软弱夹层的边坡破坏形式33-34
- 3.2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34-39
- 3.2.1 不平衡推力法34-36
- 3.2.2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36-37
- 3.2.3 有限元应力分析法37-39
- 第四章 有限元剩余剪力递推法39-54
- 4.1 Fortran语言简介39
- 4.2 剩余剪力递推法39-43
- 4.2.1 安全系数定义39-41
- 4.2.2 剩余剪力递推法力学原理41-43
- 4.3 应力积分原理及程序简介43-54
- 4.3.1 单元搜索44-47
- 4.3.2 有限元应力积分47-53
- 4.3.3 安全系数计算53-54
- 第五章 含软弱夹层的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54-67
- 5.1 边坡模型54-55
- 5.2 有限元分析55-59
- 5.2.1 单元选择55-56
- 5.2.2 材料参数56-57
- 5.2.3 单元划分57
- 5.2.4 模型加载求解57-58
- 5.2.5 有限元计算结果58-59
- 5.3 Fortran程序分析59-63
- 5.3.1 数据处理59-61
- 5.3.2 滑裂面搜索61-63
- 5.4 计算结果63-64
- 5.5 应力积分精度分析64-67
- 第六章 方法对比和参数敏感性分析67-80
- 6.1 方法对比分析67-74
- 6.1.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67-70
- 6.1.2 有限元应力分析法70-72
- 6.1.3 不平衡推力法72-73
- 6.1.4 对比总结73-74
- 6.2 参数敏感性分析74-80
- 6.2.1 粘聚力的影响74-76
- 6.2.2 内摩擦角的影响76-77
- 6.2.3 泊松比的影响77-80
- 第七章 结语及展望80-82
- 7.1 结语80
- 7.2 展望80-82
- 参考文献82-86
- 致谢86-8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太亮,王桂林,张永兴;岩质边坡破裂角确定方法的探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2 赵蕾;;浅谈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J];山西建筑;2008年25期
3 马毅;王希良;刘振;郭阳阳;;基于模糊因素的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多模型组合评价[J];岩土力学;2011年S1期
4 周金顺;俞然刚;倪雨龙;;岩质边坡表层土及植被恢复方法的探讨[J];低温建筑技术;2011年09期
5 刘小丽,周德培;用弹性板理论分析顺层岩质边坡的失稳[J];岩土力学;2002年02期
6 姚爱军,苏永华;复杂岩质边坡锚固工程地震敏感性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3年11期
7 张均锋,丁桦,徐永君,孟祥跃;一类含裂隙岩质边坡的滑动弱化逐步破坏机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年21期
8 冯君,周德培,李安洪;顺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09期
9 冯君,吕和林,李安洪;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10 汤平;李刚;徐卫军;;水及开挖卸荷对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分析[J];岩土力学;2005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长文;罗振;张艺东;;岩质边坡绿化新技术[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2 张电吉;汤平;;岩质边坡开挖卸荷破坏机理研究[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3 王禹良;孙文怀;;岩质边坡变形的灰色系统理论建模预测[A];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河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4 刘维甫;李世海;;模拟岩质边坡的堆积模型实验与数值分析[A];第四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吴言军;陈爱新;;北京山区岩质边坡失稳破坏模式及防治措施[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李秀珍;孔纪名;王成华;;岩质边坡稳定性分级方法的连续函数修正及其应用[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宏;宋建波;向喜琼;;缓倾角层状岩质边坡小危岩体失稳破坏模式与稳定性评价[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田维强;林德洪;杨承富;;思南县城某近水平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曹孝君;吴青山;张继春;吕和林;;顺层岩质边坡的爆破振动控制标准试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程圣国;叶永;杨俊晓;;顺层岩质边坡临界坡长求解研究[A];第二届湖北省力学学会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西南交通大学 刘承雨;地震作用下青川窝前顺层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机理分析[N];山西青年报;2013年
2 冯顺剑 徐礼根 余清仔;高速公路岩质边坡5项稳定措施[N];中国花卉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文祥;岩质边坡稳定性模糊分析及耒水小东江电站左岸滑坡治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刘红帅;岩质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3 徐奴文;高陡岩质边坡微震监测与稳定性分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傅鹤林;块裂岩质边坡稳定性理论分析模型及工程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0年
5 颜昌武;岩质边坡地基与上部结构及基础的共同作用分析[D];重庆大学;2009年
6 吴曙光;建筑岩质边坡稳定与控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彭宁波;锚固岩质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及锚固机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杜太亮;岩质边坡智能化位移反分析及工程应用[D];重庆大学;2006年
9 张电吉;裂隙岩质边坡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分析及工程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3年
10 钟卫;高地应力区复杂岩质边坡开挖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磊;顺层岩质边坡降雨致灾及支护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欧阳萌;顺层岩质边坡上倾斜基坑的开挖方式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赵邦强;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及多级滑动模式成因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赵丹;基于有限元剩余剪力递推法的岩质边坡抗滑稳定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王全;山区河流港口岩质边坡稳定性及支护仿真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6 王辉;岩层厚度对顺层岩质边坡失稳机理的影响[D];贵州大学;2009年
7 龚涛;顺层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8 甄俊田;岩质边坡稳定性模糊综合评判与专家评判系统的开发[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9 贾东远;岩质边坡稳定性有限元综合分析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10 王祥任;反倾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分析及其支护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92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huiwenshuili/69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