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中动态信任模型若干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社交网络中动态信任模型若干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交网络 信任度 手机通讯录 访问控制 隐私保护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人类互动和沟通需求的扩展,社交网络逐渐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作为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势头也波涛汹涌。基于Web2.0技术的社交网络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模式。大部分在线社交网络平台提供了开放的API接口,使得这些社交网络成为了庞大的分布式网络资源共享库和网络资源搜索引擎。社交网络已经被人们广泛地使用,但其中的信任问题,始终是制约社交网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并且随着发展所带来的安全问题也逐渐被人们重视。社交网络安全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对社交网络产业、用户以及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在社交网络中用户通常以真实的身份注册,所以社交网络用户更容易遭遇与人身密切相关的安全威胁,如:财务信息丢失、身份信息被盗和恶意软件感染等,并且这些威胁可能带来令用户出乎意料的后果。如何保障社交网络中用户信息的安全成为目前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性问题。 本文针对以上提到的问题,以社交网络中的动态信任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总结社交网络中安全问题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前景。借鉴了传统网络中安全方法,结合社交网络的固有特点,对如何保障社交网络安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涉及了网络协议、信息安全、应用密码学等多个技术领域,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动态信任模型在社交网络的部署。在较深入研究动态信任模型与社交网络安全特性的基础上,根据社交网络中用户量大、信息开放、易被骚扰的特点,设计基于信誉和交互行为的社交网络动态信任模型——RBtrust。RBtrust利用了目前绝大多数信任模型使用的信誉信息,并从用户间的交互行为中抽取出与信任相关的信息,构造出一个边权重的信任网络来刻画信任度。 (2)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移动社交网络动态信任模型。通过手机终端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使得用户使用社交网络更加实时便捷,但由于无线网络的开放性,移动社交网络面临着更严重的安全隐患。本文充分利用现有的手机通讯录,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机通讯录的信任度计算方法,帮助手机用户减少面临的威胁。该方法在初始时对手机通讯录中的联系人进行信任度评分,由可信联系人的推荐信息来计算不在通讯录中的联系人信任度,并在交互完成后根据交互行为与互评信息更新信任度。 (3)动态信任模型在保护用户隐私信息上的运用。本文在提出社交网络中的信任模型与基于手机通讯录的信任度计算方法之后,设计了一套具体保护用户隐私信息和帮助用户进行决策的方案。 利用PeerSim软件进行的社交网络信任模型仿真实验表明,本文提出的动态信任模型能够有效地保护社交网络中的正常用户,提高用户间的交互成功率。本文所提出的信任模型可用于加强社交网络的安全,为社交网络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社交网络 信任度 手机通讯录 访问控制 隐私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P393.08
【目录】:
- 论文摘要4-5
- Abstract of Thesis5-10
- 引言10-12
- 1 绪论12-20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6
- 1.2 研究内容及创新16-18
- 1.3 本文的结构框架18-20
- 2 社交网络安全与相关技术概述20-30
- 2.1 社交网络相关知识简介20
- 2.2 社交网络安全20-24
- 2.2.1 社交网络服务安全威胁20-22
- 2.2.2 社交网络服务安全机制22-23
- 2.2.3 社交网络软件和网站安全23-24
- 2.3 信任模型相关技术24-27
- 2.3.1 信任及其动态性24
- 2.3.2 信任技术研究现状24-25
- 2.3.3 基于信誉的信任模型25-27
- 2.4 隐私保护相关技术27-29
- 2.4.1 隐私的概念及其特点27
- 2.4.2 网络中的隐私研究27-28
- 2.4.3 隐私保护研究28-29
- 2.5 本章小结29-30
- 3 社交网络中基于信誉和交互行为的信任模型30-42
- 3.1 简介30
- 3.2 社交网络中信任模型研究现状30-31
- 3.3 RBtrust 信任模型31-37
- 3.3.1 模型中相关定义简介31-32
- 3.3.2 影响信任的因素32-33
- 3.3.3 模型的基本思想33
- 3.3.4 信任度计算与更新33-35
- 3.3.5 用户交互流程35-37
- 3.4 RBtrust 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37-41
- 3.4.1 实验环境38
- 3.4.2 结果分析38-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4 基于手机通讯录的移动社交网络信任模型42-57
- 4.1 简介42-43
- 4.2 移动社交网络中信任模型研究现状43
- 4.3 ContactsTrust 信任模型43-50
- 4.3.1 模型中相关定义简介43-46
- 4.3.2 模型基本思想46
- 4.3.3 信任度计算46-47
- 4.3.4 信任网络的简化47-48
- 4.3.5 用户交互的基本流程48-50
- 4.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50-55
- 4.4.1 实验环境51-53
- 4.4.2 结果分析53-54
- 4.4.3 攻击与防御54-55
- 4.5 本章小结55-57
- 5 移动社交网络隐私保护57-65
- 5.1 简介57
- 5.2 访问控制技术57-59
- 5.2.1 访问控制基本概述57-58
- 5.2.2 访问控制的类型58-59
- 5.3 移动社交网络隐私保护方案59-62
- 5.3.1 隐私保护方案相关信息简介59-60
- 5.3.2 隐私保护方案基本思想60
- 5.3.3 隐私保护的基本过程描述60-62
- 5.4 隐私保护方案分析62-63
- 5.5 本章小结63-65
- 6 总结和展望65-67
- 6.1 论文工作总结65-66
- 6.2 未来工作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2
- 在学研究成果72-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林容;;社交网络的特性及其发展趋势[J];新闻界;2010年05期
2 陈琛;沙昊;;社交网络的开放融合图谱[J];通信世界;2010年48期
3 杨宇良;;网络让我们更远还是更近[J];互联网天地;2011年01期
4 陈昱;;社交网络革命与国家安全关系[J];情报杂志;2011年S2期
5 劳伦·考克斯;;请在工作时更新你的状态[J];科技创业;2011年05期
6 斯蒂芬·卡斯;;在线社区能否解决隐私问题[J];科技创业;2011年08期
7 陈云鹏;;电子商务引领社交网络走进2.0时代[J];上海信息化;2012年01期
8 马文刚;;智慧的物联社交网络[J];上海信息化;2012年03期
9 朱乾龙;张倩;杜娟;;我国社交网络繁荣背后面临深层次问题困扰[J];世界电信;2012年06期
10 刘华;;社交网络的融合之路[J];软件工程师;2012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云龙;李艳兵;;社交网络用户的人格预测与关系强度研究[A];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选编)[C];2012年
2 宫广宇;李开军;;对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分析和思考——以人人网为例[A];首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0年
3 杨子鹏;乔丽娟;王梦思;杨雪迎;孟子冰;张禹;;社交网络与大学生焦虑缓解[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毕雪梅;;体育虚拟社区中的体育社交网络解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杜p
本文编号:1086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1086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