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搜索引擎论文 >

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传播模式的关键变革

发布时间:2018-05-15 09:53

  本文选题:网络传播 + 个人门户 ; 参考:《国际新闻界》2012年10期


【摘要】: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以Web网站为核心的"大众门户"传播模式;第二个阶段是以搜索引擎为基础的"定向索取"传播模式;第三个阶段是以社会关系为传播渠道的"个人门户"传播模式。"个人门户"传播模式的技术基础是P2P、RSS、Widget、Application、API以及SNS、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应用。"个人门户"时代的传播模式,与大众门户时代的传播模式,有着显著的区别。从新闻的生产角度看,个人门户模式赋予了公民新闻更大的权力。从新闻消费的角度看,个人门户模式的兴起,并不意味着门户网站的意义的丧失,但它至少说明了人们获得新闻的"人口"在发生变化。个人门户模式为个性化的信息满足提供了一个好的机制,但个性化信息消费,也许并不必然意味着人们的信息选择、信息价值的判断以及态度的形成是独立的。社会化媒体增加了社会聚合的可能,但在常态下,社会化媒体中人们的交往也有可能越来越呈现出"区隔"的倾向。个人门户使得大众门户的中心地位被削弱,每一个个体成为自己的传播中心,这似乎是一个传播的去中心化过程,但是,同时它也会促成新的话语权力中心。
[Abstract]:The dissemination mode of network information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of development. The first stage is the "mass portal" communication mode with the Web website as the core, the second stage is the "directed request" communication mode based on the search engine. The third stage is the communication mode of "personal portal" with social relations as the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 Personal portals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of the dissemination model is P2P / RSS / Widget Application API and social media applications such as SNS, Weibo." The mode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era of personal portal is distinct from that in the age of mass port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s production, the personal portal model gives citizens more pow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ews consumption, the rise of personal portal does not mean the loss of the meaning of portal, but it at least shows that the "population" of people getting news is changing. Personal portal mode provides a good mechanism for individualized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but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consumption may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people's information choice, information value judgment and attitude formation are independent. Social media increases the possibility of social convergence, but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people's communication in social media is likely to be more and more "segregated". The personal portal weakens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mass portal, and each individual becomes its own communication center, which seems to be a decentralized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also lead to a new discourse power center.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媒体研究所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新闻传播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支持~~
【分类号】:G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兰;;个性化与社会化:Web2.0时代信息消费的双重旋律[J];国际新闻界;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萍;;数字出版背景下,传统期刊业的发展模式创新[J];编辑之友;2010年08期

2 陈邦武;;数字出版产业的范围经济实现路径[J];编辑之友;2011年09期

3 付玉辉;;我国数字媒体内容监管的演变特征[J];当代传播;2009年04期

4 杜骏飞;;政治、社会与新型网络应用——2008年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关键主题[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陶荣婷;;自媒体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J];东南传播;2011年08期

6 张磊;;社会化媒体的新闻传播路径嬗变[J];东南传播;2012年05期

7 付玉辉;;拓展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传播学的研究领域——2008年我国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09年01期

8 杨书卷;;网络学术出版的发展历程[J];科技传播;2011年17期

9 孙丽丽;;数字化背景下传媒产业经济特征的分析[J];新闻界;2010年03期

10 曾凡斌;;视频分享网站对电视媒体的影响与应对[J];现代电视技术;2009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高辉;公众视角下网络的政治作为[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松;认同的空间:青年亚文化视野下的手机电影[D];安徽大学;2011年

2 陶薇;武汉都市圈媒体网站的信息融合[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李欣;Web2.0时代的网络新闻与融合新闻探析[D];重庆大学;2008年

4 杨扬;第三代互联网盈利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贾举;网络集群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兴佳;“人肉搜索”的传播学解读[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王晶晶;移动的影院:短影视创作特色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震;;中国公民记者的个性特点分析[J];大众文艺;2010年08期

2 张树梅;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介[J];图书馆学刊;2001年04期

3 徐宝才;试论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与对策[J];新闻实践;2001年09期

4 张允若;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年01期

5 吕前昌;论在网络传播语境下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理论导刊;2002年09期

6 金春郊;试述“把关人”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J];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许鑫;浅析网络传播的社会限制[J];新闻采编;2004年05期

8 王嘉亮,周宇博;传统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完美结合——新兴的网络传播专业[J];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01期

9 李伟娜;中国女性在网络传播中的三重缺席[J];青年记者;2005年03期

10 谢雅萍;网络传播与闽台交流:一个社会互动的研究视角[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兰;;微博客对网络新闻传播格局与模式的冲击[A];新闻学论集(第24辑)[C];2010年

2 庄晓东;尹忠槐;;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民间网络传播研究[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3 杨凯;;公共突发事件网络传播及扩散机制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薛聪锐;;河北民俗文化网络传播的整合构建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5 孙荣欣;李书军;;网络传播中虚假信息的防范对策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6 李蓓;;网络传播与博物馆观众视角[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杨晓鸣;沈国明;;跨文化网络传播的障碍及其对策[A];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中国编辑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殷晓蓉;;网络传播与中国传播学面临的三大难题[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9 郑洁;;网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探讨[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咏华;;试析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网络传播研究[A];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杨慧霞;网络传播监控的难点及其对策[N];中华新闻报;2004年

3 顾冬梅;网络传播:性别仍未平等[N];中华新闻报;2007年

4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 庄鸿明;对新闻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7年

5 孙光海 刘国高;《网络传播》评互联网10大新闻 网媒备受关注[N];中华新闻报;2007年

6 王眉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网络管理需更多依靠“自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委外宣办、州政府新闻办主任 王正林;把握网络传播特点 做好舆情导向工作[N];大理日报(汉);2010年

8 张洪超 王胜红;浅谈网络传播的道德规范[N];中华新闻报;2000年

9 毕建忠 邢卫国;数据库新闻——网络传播新概念(上)[N];中华新闻报;2000年

10 魏超;舆论导向:网络传播重要课题[N];中华新闻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红梅;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D];复旦大学;2005年

2 邓建国;Web2.0时代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与网民社会资本之关系考察[D];复旦大学;2007年

3 高永亮;网络传播消费主义现象批判[D];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

4 张咏华;多维视野中的网络新闻业[D];复旦大学;2003年

5 庹继光;中国当代传播研究中的理论体系建构[D];四川大学;2004年

6 张朝阳;90年代以来中国传媒变革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倪万;数字化艺术传播形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聂德民;网络舆论与社会引导[D];上海大学;2009年

9 瞿旭晟;互联网平台上的知识生产[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赵宇翔;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成内容的动因与激励设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盛志宏;网络传播中受众的自我伦理[D];广西大学;2004年

2 毛文婧;求真的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博;网络传播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D];郑州大学;2002年

4 王艳群;网络危机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武锋;网络“微内容”传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6 刘晖;论虚拟空间的伦理失序及伦理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马炳新;试论我国电视媒介网络传播的现状与发展趋势[D];广西大学;2004年

8 水小淼;我国网络传播中的网民议程设置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潘俊楠;韩剧在我国的网络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宁兆洋;网络传播与公民精神构建[D];山东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919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18919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e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