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搜索引擎论文 >

尼可地尔干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系统评价

发布时间:2020-11-01 09:40
   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一种与特异性心肌缺血症状相关的心电图ST段持续性抬高和后续心肌坏死生物标志物释放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欧美等国住院的STEMI发病率约为66/10万,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为6%-14%。2011年中国城市居民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为47.36/10万,较6年前上升了120.5%。 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的及时血运重建可以显著降低心肌梗死面积、不良心血管事件。然而,即使随着抗栓治疗以及其他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措施的发展,STEMI患者6个月的病死率仍高居12%左右。如今基础研究阐明了再灌注治疗本身也可导致了心肌组织的损伤,削弱了再灌注治疗的获益,这部分解释了目前STEMI患者死亡率仍较高。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一直为研究热点。 其中,尼可地尔(Nicorandil)是一种具有硝酸脂类作用的三磷酸腺苷(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动物实验发现尼可地尔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多项临床试验亦表明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尼可地尔可显著改善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血流、心脏功能。然而,由于多数临床试验样本量较小,且部分试验出现阴性结果,其临床证据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的方法评估尼可地尔对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通过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制作系统评价,评估直接PCI术前开始经静脉内和/或冠脉内使用尼可地尔对STEMI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 方法: 1纳入与排除标准:本研究只纳入RCT,包括RCT的亚组分析,研究发表形式(全文文献、摘要文献、会议文献)、发表状态及文献语种均不受限制。研究对象为临床确诊的STEMI患者,且行直接PCI。所有患者需于PCI前开始经静脉和/或冠脉内接受尼可地尔或对照(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治疗。主要观察终点为①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2,②PCI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次要观察终点为①PCI术后TIMI血流帧数(TFC),②肌酸激酶(CK)峰值,③PCI术后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④充血性心力衰竭(CHF)⑤心源性死亡。文献需有相关可提取的数据。排除与上述纳入标准不符合的研究文献。 2文献检索: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法,使用“尼可地尔”、“心肌梗死”等检索词,检索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ENTRAL、Pubmed、 Embase和CBM)收集常规形式文献,检索会议论文数据库(ISI meeting and Proceedings)、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 Scholar)、7种心血管领域重要期刊的增刊、TCTMD和ClinicalTrial I临床研究注册中心收集灰色文献,并查阅已纳入的文献及相关综述的参考文献。 3文献筛选:文献筛选分为初步筛选阶段和全文筛选阶段。两名评价者独立阅读,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如遇分歧,则通过讨论解决,必要时由第三名评价者判断。 4研究质量评估:采用Cochrane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工具”对纳入的研究7个方面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包括①随机分配方法,②分配方案隐藏,③对研究对象和治疗方案实施者采用盲法,④对研究结果测量者采用盲法,⑤结局数据的完整性,⑥选择性报导研究结果,⑦其他偏倚来源。两名评价员独立对每项研究上述7个方面作出“高度偏倚”,“低度偏倚”或“不清楚”的判断。①②③⑥⑦用于评估每项研究整体的偏倚风险,④⑤评估主要观察终点“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2”和“PCI术后LVEF"的偏倚风险。若遇分歧,则通过讨论,必要时由第三评价者判断。 5数据提取:两名评价者独立提取数据,若遇分歧则讨论解决,必要时由第三评价者判断。若同一研究存在多篇文献报导,则综合所有文献后进行数据提取。数据提取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研究的一般特征,②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③干预特点,④观察终点。 6数据分析:统计软件主要采用Review-Manager5.1软件。二分类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0R),连续型资料采用均数差(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并以相应的95%可信区间(CI)表示。若二分类资料观察终点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则计算该观察终点的所需治疗病人数(NNT)。统计学异质性分析采用卡方(x2)检验,检验水准α=0.1。若P≥0.1且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FE)合并效应量;若I250%或P0.1,则首先分析研究间临床异质性,然后采用敏感性分析或亚组分析方法合并效应量,若异质性仍存在,则考虑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E)或描述性分析。判断合并统计量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采用u检验,检验水准α=0.05。若研究两组阳性事件均为0,则根据Sweeting等提出的方法,采用Stata12.0软件将其纳入再次分析,作为参考。根据“经静脉内和/或冠脉内使用尼可地尔”对主要观察终点“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2”进行前瞻性亚组分析。此外,用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本研究基于主要观察终点“PCI术后LVEF"建立漏斗图。 结果: 1文献检索与筛选:共检索到994篇文献。基于标题和摘要,初步筛选剔除不满足的文献889篇,107篇进入全文筛选阶段,其中31篇为非RCT,37篇不满足其它纳入标准,最后39篇文献报道13项研究进入Meta分析。 2纳入研究的一般特征:13项RCTs中11项为全文发表,1项摘要,1项亚组分析。12项为单中心研究,1项为多中心研究。1项采用双盲,6项单盲。研究时间多开展于2000年后,随访时间最长为5年。研究对象共有1135例,集中于亚洲人群,样本量最小为27例,最大为368例。 3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纳入的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患病率、前降支病变、药物使用等基线情况具有良好的可比性(P0.05)。根据可获得的信息,男性占77.8%,女性22.2%,平均年龄58.3-64.9岁。吸烟者占38.9%-81.5%,糖尿病患者25.9%-38.7%,高血压患者29.6-58.9%,罪犯血管为前降支患者47.3%-100%。住院期间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使用率约为43.5%-77.8%,p受体阻滞剂大约为14.7%-69.3%,而他汀大约为25.7%-94.5%。但部分研究上述信息报导不详。 4干预措施:单纯经静脉内使用尼可地尔的研究8项,单纯经冠脉内1项,其余4项经静脉内且冠脉内使用尼可地尔。尼可地尔静脉注射剂量为4mg-12mg;静脉滴注速度为2mg/h-8mg/h,持续时间为16-48h;尼可地尔冠脉注射剂量为1-4mg。9项研究平均再灌注时间为6小时内,2项12小时内。5项研究支架植入率不详,2项100%,3项80%以上,3项80%以下。 5研究质量评估:在“随机分配方法”方面,其中3个研究为“低度偏倚”,其余10项研究为“不清楚”。在“分配方案隐藏”方面,6项为“低度偏倚”,其余7项为“不清楚”。在主要观察终点“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2”的盲法方面,4项为“低度偏倚”,1项为“高度偏倚”;在“PCI术后LVEF”的盲法方面,6项为“低度偏倚”,其余7项为“不清楚”。漏斗图直观上对称性较好。 6Meta分析结果: 6.1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2:共纳入6项研究,治疗组392例中有27例(6.9%)TIMI血流分级≤2,而对照组353例中有58例(16.4%)。尼可地尔可显著减少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2事件(RR,0.43;95%CI:0.28-0.66;P=0.0001;FE;NNT=10.5),且无显著统计学异质性(P=0.26,I2=25%)。纳入1项无阳性事件研究再次分析,结果一致。 6.2PCI术后LVEF:共纳入8项研究,其中治疗组305例,对照组282例,尼可地尔可显著提高PCI术后LVEF(MD,4.16;95%CI:2.34-5.97;P0.00001;FE),且无显著统计学异质性(P=0.91,I2=0%)。 6.3PCI术后TFC:共纳入4项研究,治疗组294例,对照组249例。尼可地尔可显著降低PCI术后TFC(MD,-5.19;95%CI:-7.13--3.26;P0.00001;FE),且无显著统计学异质性(P=0.25,I2=26%) 6.4CK峰值:共纳入7项研究,治疗组344例,对照组345例。尼可地尔可显著降低CK峰值(MD,-480.87;95%CI:-885.61--76.12;P=0.02;FE),且无显著统计学异质性(P=0.10,I2=43%)。 6.5PCI术后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共纳入5项研究,治疗组356例中有39例(10.9%)发生阳性事件,对照组311例中有64例(20.5%)。尼可地尔可显著降低PCI术后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事件(RR,0.53;95%CI:0.37-0.76;P=0.0006;FE;NNT=10.4),且无显著统计学异质性(P=0.67,I2=0%)。纳入1项无阳性事件试验再次分析,结果一致。 6.6CHF:共纳入5项研究,治疗组304例中有18例(5.6%)发生CHF,对照组296例中有47例(15.9%)。尼可地尔可显著降低CHF事件(RR,0.38;95%CI:0.23-0.63;P=0.0001;FE:NNT=10.1),且无显著统计学异质性(P=0.53,I2=0%)。 6.7心源性死亡:共纳入6项研究,治疗组341例中7例死亡(2.1%),对照组332例中15例(4.5%)。尼可地尔无显著降低心源性死亡事件(OR,0.47;95%CI:0.20-1.10;P=0.08;FE),且无显著统计学异质性(P=0.26,I2=26%)。纳入2项无阳性事件的试验再次分析,结果一致。 6.8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2的亚组分析:在“经静脉内且冠脉内使用尼可地尔”的亚组中,治疗组135例中6例(4.4%)发生阳性事件,而对照组99例中有15例(15.1%),尼可地尔可显著降低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2事件(RR,0.31;95%CI:0.12-0.75;P=0.01;FE;NNT=9.4),且无显著统计学异质性(P=0.18,I2=41%)。在“单纯经静脉内使用尼可地尔”的亚组中,治疗组220例中19例发生阳性事件(8.6%),而对照组218例中有34例(15.6%),同样可显著降低该事件(RR,0.55;95%CI:0.33-0.93;P=0.03;FE;NNT=14.2)。单纯经冠脉内使用尼可地尔亚组只有一项研究,结果相似(RR,0.22;95%CI:0.05-0.93;P=0.04; NNT=5.1)。 结论:直接PCI前开始经静脉内和/或经冠脉内使用尼可地尔可显著改善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抑制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缩小肌酸激酶峰值评估的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左心室射血功能,降低心力衰竭事件。但可能由于纳入的研究样本较小,未发现尼可地尔可显著降低心源性死亡。尚需大样本多中心RCTs评估直接PCI术前联合尼可地尔对STEMI患者临床终点的影响。
【学位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R542.22
【部分图文】:

森林图,效应量,异质性,统计学


石贞士学位论文 2. 3. 7 Meta分析结果(一)PCI术后HMI血流分级<26项研究参与评估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2,其中治疗组392例中有27例(6.9%) TIMI血流分级<2,而对照组353例中有58例(16.4%)。合并效应量,发现尼可地尔可显著减少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2事件(RR,0.43;95% CI: 0. 28-0. 66; /^0. 0001; FE; NNT=10. 5 ),且无显著统计学异质性(/M).26, r=25%)(图2-5)使用Stata软件纳入1项两组均无阳性事件的试验_再次合并效应量分析,结果仍保持一致(RR, 0. 46; 95% CI: 0. 30-0.71; /^0.000, FE),且无显著统计学异质性(/M). 385,1^=5%)。

森林图,尼可地尔,效应量


图2-6 PCI术后LVEF的森林图Figure 2-6 the forest plot of LVEF after PCI(三)PCI术后TFC _4项研究参与评估PCI术后TFC,治疗组294例,对照组249例。合并效应量分析,尼可地尔可显著降低PCI术后TFC (MD, -5.19; 95% CI: -7.13 --3. 26; /'<0.00001; FE),且无显著统计学晃质性(/M).25,I =26%)。(图2-7)(四)CK峰值7项研究参与评估CK峰值,治疗组344例,对照组345例。合并效应量分析,尼可地尔可显著降低CK峰值(MD,-480. 87 ; 95% CI : -885.61--76.12; /M).02; FE),且无显著统计学异质性(/M). 10,1^=43%)。(图 2-

森林图,尼可地尔,经静脉,事件


图2-11心源性死亡的森林图Figure 2-11 the forest plot of cardiac death(八)亚组分析我们对主要观察终点PCI术后TMI血流分级<2按照治疗组“经静脉内和/或经冠脉内使用尼可地尔”进行前瞻性亚组分析。在“经静脉内且冠脉内使用尼可地尔”的亚组中,治疗组135例中6例(4.4%)发生阳性事件,而对照组99例中15例(15.1%)发生阳性事件,合并统计量分析,尼可地尔可显著降低 PCI 术后 TIMI 血流分级 <2 事件(RR,0.31; 95% CI : 0.12-0.75;/^0. 01; FE; NNT=9. 4),且无显著统计学异质性(/M). 18,f=41%)。在“单纯经静脉内使用尼可地尔”的亚组中,治疗组220例中19例发生阳性事件(8.6%),而对照组218例中34例发生阳性事件(15.6%),合并统计量分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天;李法琦;;促红细胞生成素激活新的细胞信号途径发挥心脏保护作用[J];重庆医学;2006年20期

2 贾三庆;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心脏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刊;2000年01期

3 罗永金;杨双强;杨庆军;;反复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TLR4和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23期

4 吴锦波;吴平生;张宏斌;王月刚;;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性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9期

5 邱清艳;秦俭;郑维平;高电萨;赵倩;;PI3K/Akt信号通路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促红素干预[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22期

6 吴锦波;吴平生;张宏斌;王月刚;;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唐熠达;StuartKatz;;人类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影响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8 张鹏鹏;蒋季杰;;心-肾贫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7年02期

9 吴兴利;王士雯;;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2008年03期

10 张建明;朱锋;牟华明;庞小华;杨建军;吴中杰;米庆;;应用尼可地尔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重庆医学;2013年2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心脏成纤维细胞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相关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薛辉;新型心脏保护液对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程何祥;氧自由基、钙离子在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牛磺酸、胺碘酮、钾通道开放剂等的影响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4 马春燕;心肌声学造影、实时三维超声及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缺血后处理在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保护作用[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5 张郁青;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6 谷万里;大蒜素对寒凝血瘀心肌缺血气体信号分子调控及微循环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7 李军昌;芪丹通脉片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作用及其信号通路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8 付振虹;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9 郭晋村;促红细胞生成素在心肌缺血动物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10 许亚超;联合应用芬太尼后处理和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京华;构建表达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物人工肾小管[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孙国强;血尿素与BNP及心脏功能关系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张小卫;药物防治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无再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系统评价[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卓璎;CPU0213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1年

5 李杉;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6 孔静;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远期预后影响的荟萃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华军;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大鼠心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机制的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8 孙瑜;促红细胞生成素调控线粒体融合素基因2表达抗心肌细胞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涂志业;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陈婧华;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和肺组织的保护作用[D];广东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865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2865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a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