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搜索引擎论文 >

企业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6 13:48
  知识作为企业创新活动的基本投入,得到了多数学者的广泛关注。尽管既有研究高度认可了知识积累在企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但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未形成统一结论,且少有文献涉及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的内在机理及两者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围绕“企业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一基本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知识基础理论、吸收能力理论、路径依赖理论,通过理论归纳与演绎、统计分析法、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探究企业知识积累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及两者的动态反馈关系。研究分为五个子研究逐层深入:(1)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了不同载体的知识积累对不同企业创新类型的差异性影响;(2)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明确了知识惯性在企业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关系中所发挥的中介作用;(3)通过层次回归方法探讨了环境动荡性对企业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关系的权变影响;(4)以“系统观”为基本思想基础,明确了“知识积累-企业创新”系统中的元素及其因果关系,并构建了该系统的系统结构图;(5)采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方法,模拟演化了企业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论证了“知识惯性”在企业知识积累与企...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24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企业知识积累与企业创新关系研究


研究问题汇总图

模型图,企业创新,维度,模型图


基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假设:假设 2c:网络知识积累有利于企业突破性创新。综上所述,企业知识积累各维度对企业创新类型的作用概念图如图3.1所示。图 3. 1 知识积累各维度影响企业创新的概念模型图知识积累 创新结果渐进性创新突破性创新员工知识积累组织知识积累网络知识积累

网络知识,惯性,中介作用,知识行为


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识惯性的产生,而抑制企业突破性创新。网络知识积累因其可通过自动溢出知识作用于企业,能够为企业带来差异化识,甚至是与企业内部知识基础相悖的知识,从而使企业对其内部知识产生质,从而抑制知识惯性产生。知识惯性在网络知识积累与企业渐进性创新、突破创新之间充当中介作用,网络知识积累通过抑制知识惯性的产生,从而抑制企渐进性创新、促进企业突破性创新。综上可知,知识资源的累积是知识行为的前提,知识行为是企业创新绩效的要条件,知识资源的累积通过对企业知识行为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企业创绩效。因此,遵循“资源-行为-结果”的基本逻辑,本文构建了知识积累影响业创新绩效的内在机理模型,如图 3.2 所示。资 源 行 为 结 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知识网络密度与双元创新绩效关系研究——基于知识基础多元度的调节效应[J]. 徐露允,曾德明,张运生.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8(01)
[2]创业导向、创新模式与双维企业绩效——多重中介效应的实证检验[J]. 韩晨,高山行.  科学学研究. 2018(01)
[3]基于环境动荡性的联盟知识转移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海本禄,张流洋,张古鹏.  中国软科学. 2017(11)
[4]组织惯性对企业渐进性创新能力影响研究[J]. 施萧萧,张庆普.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7(11)
[5]知识积累与双元创新能力动态反馈关系研究[J]. 杨菲,安立仁,史贝贝,高鹏.  管理学报. 2017(11)
[6]外部网络对企业双元创新的影响:制度环境与企业性质的调节作用[J]. 曾萍,黄紫薇,夏秀云.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7(05)
[7]技术创新持续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 何郁冰,张思.  科研管理. 2017(09)
[8]主动遗忘、知识治理与企业突破式创新——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J]. 吕佳,陈万明,彭灿.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7(21)
[9]研发团队行为整合和双元创新关系研究——基于学习空间的中介作用和团队反思的调节作用[J]. 曲小瑜.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17(04)
[10]企业知识基础、认知距离对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J]. 曾德明,陈培祯.  管理学报. 2017(08)

博士论文
[1]基于中国情境的技术创新对技术轨道跃迁的影响研究[D]. 孙宇.吉林大学 2016
[2]智力资本、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研究[D]. 徐召红.山东大学 2014
[3]环境动荡性、动态能力对企业不连续创新的影响作用研究[D]. 冯军政.浙江大学 2012
[4]智力资本对企业成长影响机制研究[D]. 刘超.浙江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41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3141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c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