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苍梧M S 5.4地震震源深度
发布时间:2021-07-02 17:36
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发生的MS5. 4地震是广西测震台网自建立以来所记录到的区域内最强地震。不同机构对于此次事件给出的震源深度结果相差较大,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地震目录显示其深度为24. 5km,而全球矩心矩张量研究中心(Global CMT)测定的深度为15. 6km。为了进一步准确确定广西苍梧地震的震源深度,文中基于区域速度模型,首先利用走时残差全局搜索法初步得到此次地震震源深度及误差范围,然后使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苍梧地震震源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Rayleigh波振幅谱和s PL震相方法进一步约束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研究结果显示:利用走时残差全局搜索法获得的苍梧MS5. 4地震震源深度及误差范围为(13±3) km,CAP方法反演的深度为10km,Rayleigh波振幅谱测定深度结果为9~10km,s PL震相测定深度结果为10km,最终确定广西苍梧MS5. 4地震的震源深度约10km,这表明此次事件仍为发生于上地壳的地震。本文结果同时表明,USGS地震目录在研究区的...
【文章来源】:地震地质. 2019,41(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速度模型与方法
1.1 速度模型
1.2 走时残差全局搜索法
1.3 CAP方法
1.4 sPL震相法
1.5 Rayleigh波振幅谱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利用走时残差全局搜索法确定苍梧地震震源深度
2.2 利用CAP方法反演广西苍梧地震震源机制解
2.3 利用sPL震相确定广西苍梧地震震源深度
2.4 利用Rayleigh波振幅谱测定广西苍梧地震震源深度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3年前郭Ms5.8震群矩张量研究[J]. 刘俊清,刘财,雷建设,甘卫军,杨清福,张晨侠.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9)
[2]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5.4级地震灾害特征分析[J]. 周军学,聂高众,谭劲先,李莎,范熙伟,毕熙荣. 地震地质. 2017(04)
[3]采用CAP方法反演2016年广西苍梧MS 5.4地震震源机制解[J]. 徐晓枫,王惠琳,胡久常,吴佳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03)
[4]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郑勇,谢祖军. 地震研究. 2017(02)
[5]彝良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分析[J]. 冯新科,李志强,李晓丽,汪明朕. 地震地质. 2015(02)
[6]USGS地震目录中4~5级震源深度异常地震可靠性初步研究:以南北地震带若干地震为例[J]. 李志伟,黄志斌,王晓欣,韩立波,陈伟文,包丰.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4)
[7]震源深度对基岩地震动参数的影响[J]. 曹均锋,冯伟栋,原贺军,董双林. 华北地震科学. 2015(01)
[8]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级地震序列重定位与震源机制研究[J]. 张广伟,雷建设,梁姗姗,孙长青.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9)
[9]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测定[J]. 宋秀青,缪发军,刘双庆,陈向军,王俊,朱元清. 中国地震. 2014(02)
[10]震源深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罗艳,曾祥方,倪四道.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5)
硕士论文
[1]CAP方法和深度震相确定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 孟庆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60913
【文章来源】:地震地质. 2019,41(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4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速度模型与方法
1.1 速度模型
1.2 走时残差全局搜索法
1.3 CAP方法
1.4 sPL震相法
1.5 Rayleigh波振幅谱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利用走时残差全局搜索法确定苍梧地震震源深度
2.2 利用CAP方法反演广西苍梧地震震源机制解
2.3 利用sPL震相确定广西苍梧地震震源深度
2.4 利用Rayleigh波振幅谱测定广西苍梧地震震源深度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3年前郭Ms5.8震群矩张量研究[J]. 刘俊清,刘财,雷建设,甘卫军,杨清福,张晨侠.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09)
[2]2016年7月31日广西苍梧5.4级地震灾害特征分析[J]. 周军学,聂高众,谭劲先,李莎,范熙伟,毕熙荣. 地震地质. 2017(04)
[3]采用CAP方法反演2016年广西苍梧MS 5.4地震震源机制解[J]. 徐晓枫,王惠琳,胡久常,吴佳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7(03)
[4]地震震源深度定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郑勇,谢祖军. 地震研究. 2017(02)
[5]彝良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分析[J]. 冯新科,李志强,李晓丽,汪明朕. 地震地质. 2015(02)
[6]USGS地震目录中4~5级震源深度异常地震可靠性初步研究:以南北地震带若干地震为例[J]. 李志伟,黄志斌,王晓欣,韩立波,陈伟文,包丰. 地球物理学报. 2015(04)
[7]震源深度对基岩地震动参数的影响[J]. 曹均锋,冯伟栋,原贺军,董双林. 华北地震科学. 2015(01)
[8]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Ms6.5级地震序列重定位与震源机制研究[J]. 张广伟,雷建设,梁姗姗,孙长青. 地球物理学报. 2014(09)
[9]2014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测定[J]. 宋秀青,缪发军,刘双庆,陈向军,王俊,朱元清. 中国地震. 2014(02)
[10]震源深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J]. 罗艳,曾祥方,倪四道.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3(05)
硕士论文
[1]CAP方法和深度震相确定地震震源参数研究[D]. 孟庆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609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3260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