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与自尊对拟人化产品消费偏好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独特性寻求为中介
发布时间:2021-08-26 18:38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企业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利润的飙升,而是以率先攻占消费者心智为第一诉求。随着互联网等新型营销模式的出现,企业倾向于通过拟人化的方式拉近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距离,降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抵触感和潜在威胁意识,以提升消费者对于产品或产品的偏好程度。在对于拟人化产品消费偏好行为文献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排斥所引发的后续情感反应并非只有社交需求一种,在某种情景下也可能会激发消费者的独特性寻求意识,从而引发其他后续的反应。通过文献综述,我们提出个体在面对当下威胁时所呈现的自我状态和自我意识,会影响他们对于社会排斥的响应方式。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会降低社会排斥所带来的威胁,并且鼓励社会排斥个体去彰显其独特性,进而选择独特性产品。当被排斥个体处于高自尊水平时,他们认为自己成功处理社会排斥引发威胁的能力较高,他们会倾向于彰显其独特性自我,并且试图呈现出独特性行为。因此,在产品选择时,他们倾向于选择那些使他们与其他大部分人不同的产品。与此相反,被排斥个体处于低自尊水平时,认为自己成功处理社会排斥引发威胁的能力较低,他们会倾向于跟随他人的选择。本研究通过实验研究,采用SPS...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图
第2章文献综述24图4.1预实验实验材料4.3.5统计分析(1)社会排斥的操纵检验我们首先将三个社交排斥操作检查问题分数平均,以形成社交排斥分数(Cronbachα=0.84)。排斥条件下的参与者(M=5.12)比被纳入条件的参与者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排斥感(M=2.70;F(1,124)=152.2,p<0.01)。这些结果证实对社会排斥的操纵检查是成功的。没有其他影响是显著的(ps>0.10)。(2)拟人化产品消费的操纵检验我们还对两个拟人化操作检查问题分数进行了平均,以形成拟人化分数(Cronbachα=0.82)。拟人化产品消费偏好的参与者(M=4.85)认为这副新太阳镜比非拟人化状态的太阳镜(M=2.44;F(1,124)=204.3,p<0.01)更具备人的属性。其他影响都是不显著的(ps>0.10)。
第3章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26图4.2研究1实验材料4.4.5自尊与产品态度的测量经过先前的操纵,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个自尊测量量表(WilcoxandStephen,2013),包含三个测量项目,“我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审视自己。”“有时候我认为自己是无用的。”“有时候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我们通过这三个问项的平均值来测量被试的自尊水平,平均值越高代表其自尊值越低,平均值越低代表其自尊值越高。在测量了被试的自尊水平并展示了广告内容后,我们邀请被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这个太阳镜有多好(1=非常不好,7=非常好)?你有多喜欢这款太阳镜(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你对这款太阳镜是什么样的(1=非常消极,7=非常积极)?4.4.6统计分析(1)操纵检验我们首先将三个社交排斥操作检查问题分数平均,以形成社交排斥分数(Cronbachα=0.84)。该社交排斥分数的ANOVA(社会排斥vs.社会融合)×2(拟人化产品与非拟人化产品)的ANOVA表明,处于排斥条件(M=5.22)的参与者比被纳入条件的参与者感到更多的社会排斥(M=2.55;F(1,280)=434.5,p<0.001)。这些结果证实对社会排斥的操纵检查是成功的。没有其他影响是显著的(ps>.10)。我们还对两个拟人化操作检查问题分数进行了平均,以形成拟人化分数(Cronbachα=0.82)和A2(社会排斥与社会接纳)×2(拟人化与非拟人化产品)ANOVA表示:拟人化状态的参与者认为这副新太阳镜比非拟人化状态的太阳镜(M=2.75;F(1,280)=242.3,p<0.001)更具备人的属性(M=5.00)。其他影响都是不显著的(ps>0.1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排斥对拟人化沟通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归属感缺失的中介作用[J]. 杨强,王晓敏. 经营与管理. 2018(04)
[2]社会化媒体营销中的品牌拟人化[J]. 余云珠. 经营与管理. 2018(04)
[3]社会排斥对顾客参与创新意愿的影响研究[J]. 张辉,汪涛,牟宇鹏,李海芹.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03)
[4]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 雷玉菊,张晨艳,牛更枫,童媛添,田媛,周宗奎. 心理科学. 2018(01)
[5]社会排斥总是消极的吗?——影响排斥不同行为反应的因素[J]. 杨晓莉,魏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6)
[6]拟人化:从“它”到“他”[J]. 许丽颖,喻丰,邬家骅,韩婷婷,赵靓. 心理科学进展. 2017(11)
[7]社会排斥与个体助人意愿:归属感需求的调节作用[J]. 李沛沛,黄程,寇彧.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4)
[8]哪种品牌拟人化形象更受偏爱——归属需要的调节效应及边界[J]. 陈增祥,杨光玉. 南开管理评论. 2017(03)
[9]大学生社会排斥与炫耀消费: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J]. 陈勇杰,刘昊玥,薄多.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10]产品也会皱眉头? 产品的“侵略性表情”对消费者的影响[J]. 谢志鹏,汪涛. 心理学报. 2017(05)
本文编号:3364760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研究框架图
第2章文献综述24图4.1预实验实验材料4.3.5统计分析(1)社会排斥的操纵检验我们首先将三个社交排斥操作检查问题分数平均,以形成社交排斥分数(Cronbachα=0.84)。排斥条件下的参与者(M=5.12)比被纳入条件的参与者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排斥感(M=2.70;F(1,124)=152.2,p<0.01)。这些结果证实对社会排斥的操纵检查是成功的。没有其他影响是显著的(ps>0.10)。(2)拟人化产品消费的操纵检验我们还对两个拟人化操作检查问题分数进行了平均,以形成拟人化分数(Cronbachα=0.82)。拟人化产品消费偏好的参与者(M=4.85)认为这副新太阳镜比非拟人化状态的太阳镜(M=2.44;F(1,124)=204.3,p<0.01)更具备人的属性。其他影响都是不显著的(ps>0.10)。
第3章研究框架与研究假设26图4.2研究1实验材料4.4.5自尊与产品态度的测量经过先前的操纵,参与者被要求完成一个自尊测量量表(WilcoxandStephen,2013),包含三个测量项目,“我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审视自己。”“有时候我认为自己是无用的。”“有时候我感觉自己一无是处。”(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我们通过这三个问项的平均值来测量被试的自尊水平,平均值越高代表其自尊值越低,平均值越低代表其自尊值越高。在测量了被试的自尊水平并展示了广告内容后,我们邀请被试回答以下三个问题,这个太阳镜有多好(1=非常不好,7=非常好)?你有多喜欢这款太阳镜(1=非常不同意,7=非常同意)?你对这款太阳镜是什么样的(1=非常消极,7=非常积极)?4.4.6统计分析(1)操纵检验我们首先将三个社交排斥操作检查问题分数平均,以形成社交排斥分数(Cronbachα=0.84)。该社交排斥分数的ANOVA(社会排斥vs.社会融合)×2(拟人化产品与非拟人化产品)的ANOVA表明,处于排斥条件(M=5.22)的参与者比被纳入条件的参与者感到更多的社会排斥(M=2.55;F(1,280)=434.5,p<0.001)。这些结果证实对社会排斥的操纵检查是成功的。没有其他影响是显著的(ps>.10)。我们还对两个拟人化操作检查问题分数进行了平均,以形成拟人化分数(Cronbachα=0.82)和A2(社会排斥与社会接纳)×2(拟人化与非拟人化产品)ANOVA表示:拟人化状态的参与者认为这副新太阳镜比非拟人化状态的太阳镜(M=2.75;F(1,280)=242.3,p<0.001)更具备人的属性(M=5.00)。其他影响都是不显著的(ps>0.1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排斥对拟人化沟通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归属感缺失的中介作用[J]. 杨强,王晓敏. 经营与管理. 2018(04)
[2]社会化媒体营销中的品牌拟人化[J]. 余云珠. 经营与管理. 2018(04)
[3]社会排斥对顾客参与创新意愿的影响研究[J]. 张辉,汪涛,牟宇鹏,李海芹.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03)
[4]网络社会排斥对抑郁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 雷玉菊,张晨艳,牛更枫,童媛添,田媛,周宗奎. 心理科学. 2018(01)
[5]社会排斥总是消极的吗?——影响排斥不同行为反应的因素[J]. 杨晓莉,魏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6)
[6]拟人化:从“它”到“他”[J]. 许丽颖,喻丰,邬家骅,韩婷婷,赵靓. 心理科学进展. 2017(11)
[7]社会排斥与个体助人意愿:归属感需求的调节作用[J]. 李沛沛,黄程,寇彧.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04)
[8]哪种品牌拟人化形象更受偏爱——归属需要的调节效应及边界[J]. 陈增祥,杨光玉. 南开管理评论. 2017(03)
[9]大学生社会排斥与炫耀消费: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J]. 陈勇杰,刘昊玥,薄多.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3)
[10]产品也会皱眉头? 产品的“侵略性表情”对消费者的影响[J]. 谢志鹏,汪涛. 心理学报. 2017(05)
本文编号:3364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sousuoyinqinglunwen/3364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