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电天文X波段极化网络一体化设计与研究
本文关键词:射电天文X波段极化网络一体化设计与研究 出处:《微波学报》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射电天文 隔板极化器 耦合器 一体化设计 X波段
【摘要】:射电天文望远镜中极化网络一般由极化器、波导同轴转换器、耦合器等几部分组成,为了获取最高限度的系统灵敏度,极化网络在射电天文低温接收机中会置于低温真空杜瓦20 K温区,使其对接收机噪声温度的贡献降到最低。通过对极化网络的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隔板结构的X波段极化器、耦合器和波导同轴转换器一体化结构。该设计既实现了极化器的线圆转换功能又实现了-30 dB噪声耦合。测试结果表明该设计拥有良好的轴比、耦合度和驻波特性。同时一体化设计进一步减小了无源器件之间的级联,使低温低噪声放大器之前的馈源网络插入损耗进一步降低,提升了射电望远镜的接收灵敏度。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射电天文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403080)
【分类号】:P111.44
【正文快照】: 引言在卫星与地面通信中为了抑制大气中水汽和电离层的法拉第旋转效应通常采用圆极化波,因此圆极化馈源网络在微波毫米波通信系统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射电天文观测中,极化器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比如天文学家利用地面射电望远镜和星载望远镜(如WMAP和Planck)进行宇宙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建民;罗滔;;射电天文业务及干扰保护标准研究[J];中国无线电;2008年04期
2 方励之;天体物理发展和射电天文[J];云南天文台台刊;1988年04期
3 颜毅华;用小波方法处理射电天文数据[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5年00期
4 ;全国射电天文研讨会在厦门举行[J];天文爱好者;2000年01期
5 张海燕;;射电天文频率保护[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彭涛;冯宝强;万峻;王涛;张宁;;射电天文业务干扰评价和电磁环境保护探讨(上)[J];中国无线电;2007年03期
7 李建斌;彭勃;孙建民;夏跃兵;;射电天文站电磁环境测量方法及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8 王思秀;孙正文;;射电天文中射频干扰消除技术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1年18期
9 ;清华大学物理系为射电天文望远镜试制高温超导滤波系统[J];物理与工程;2013年01期
10 向德琳;由一个射电天文基地看当前射电天文实测研究的动向[J];天文学进展;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射电天文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2 张斌;杨文麟;袁态仁;;风云二号地面天线射电天文测量系统[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射电天文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0年
4 ;射电天文分会场报告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5 Richard Strom;;荷兰射电天文台与地方发展(英文)[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与地方发展论坛文集[C];2013年
6 史生才;;亚毫米波射电天文用超导SIS接收机的研制(英文)[A];新世纪天文发展方向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射电天文分会场报告摘要[A];中国天文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国营;;天文学家启动Atacama大型毫米级射电天文望远镜组(ALMA)项目[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9 ;论坛日程[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与地方发展论坛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本报记者 王雨;贵州射电天文台成立[N];贵州日报;2012年
2 记者 李大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装上第一根主索[N];科技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杨春凌;省科技厅与国家天文台共建贵州射电天文台[N];贵州日报;2012年
4 陆泽群;大射电天文望远镜项目工程即将开工[N];贵州日报;2008年
5 张虹;射电天文:WRC—07将保护其免受其他空间业务的干扰[N];人民邮电;2007年
6 于佳;天文观测强国梦想照进现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7 记者 刘志强;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将建[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健伟;应用于射电天文的高速宽带频谱仪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2 董亮;基于FPGA嵌入式的射电天文综合数字处理系统的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9年
,本文编号:13135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313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