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尘埃散射模型和标准余辉模型研究伽玛暴余辉辐射的光变和谱演化
本文关键词:基于尘埃散射模型和标准余辉模型研究伽玛暴余辉辐射的光变和谱演化 出处:《广西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分为四个章节。我们首先在第一章中回顾了伽玛暴的观测性质以及基本理论,然后在第二、三章中介绍了本人研究生期间关于伽玛暴余辉的两个工作,最后在第四章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在标准模型中,正常衰减阶段的余辉主要辐射机制为同步辐射,其光变曲线的衰减斜率仅依赖于激波加速后的电子能谱指数p,在长时标内保持不变。然而,在Swift观测到的部分暴中,其0.3-1.5KeV/1.5-10KeV硬度比在晚期有明显变化。我们在第二章对这些源进行了研究。在系统搜寻了XRT的观测数据之后,我们找到了13个源。这些源晚期余辉辐射的光子谱指数随时间逐渐增大,能谱呈软化趋势。基于Shao Dai 2007年提出的尘埃散射模型,我们对数据进行了拟合,发现数据与理论符合得很好。另外,对于这些源,我们还分析了这些源晚期谱指数软化的余辉中心引擎活动时标、寄主星系中性氢柱密度等信息,发现它们的这些性质与一般的余辉没有太大区别。随着地面望远镜的投入使用,对于伽玛射线暴的光学观测慢慢增加。在第三章中,我们给出了对于GRB111228A、GRB140629A两个暴的多波段观测数据以及能谱拟合的结果,并用考虑能量注入的外激波模型拟合了这两个暴的X射线与光学R波段余辉的光变曲线。结果显示这两个暴中火球通过激波转化给电子的能量比例∈e比典型值小约一个量级,且都低于转化给磁场的能量∈b。另外GRB111228A的寄主星系消光作用非常小,并且其余辉阶段的能量注入非常巨大,达到~2×1053erg,其中心天体可能是黑洞而不是磁星。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172.3;P14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丙涛;熊翠秀;唐启祥;;各向同性火球中考虑同步自吸收的伽玛暴余辉[J];文山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 吴汉成;吕连忠;邓家干;;伽玛暴微光变特征时标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卜庆翠;陈黎;李兆升;王德华;;伽玛暴数据处理中的贝叶斯方法[J];天文学进展;2013年03期
4 邓小龙;刘炯;杨建明;;一种对伽玛暴瞬时谱的新解释[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未然;;伽马暴会带来危险吗?[J];大科技(科学之迷);2004年04期
6 王发印;;伽玛暴宇宙学的研究[J];天文学报;2011年04期
7 ;古代物种大灭绝可能缘于伽玛暴[J];华夏人文地理;2005年07期
8 张博;;高能辐射机制与伽玛射线暴瞬时辐射的研究[J];天文学报;2014年04期
9 林一清;;伽玛暴及其早期X射线余辉的观测特征[J];天文学报;2007年04期
10 陆睿静;邓家干;;一个新光度指示器:熵缩放指数[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业飞;;伽玛暴的中心引擎[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2 梁恩维;;伽玛暴中X辐射物理起源的多样性[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3 吴伯冰;董永伟;李延国;刘江涛;张双南;;SVOM/GRM初步方案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4 徐磊;戴子高;;能量转化率对伽玛暴能量的修正[A];中国天文学会高能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陆;张永杰;徐昊;孙建超;柴军营;吴伯冰;;伽玛暴偏振仪中心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A];第十五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孙建超;张永杰;李延国;柴军营;吴伯冰;;POLAR数采系统中LVDS总线冷备份的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7 肖华林;孙建超;吴伯冰;张永杰;李陆;柴军营;张来雨;文星;;伽玛暴偏振探测器POLAR的对偏振光的响应[A];第十六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娜利;根植沃土 志向高天[N];广西日报;2010年
2 陈洪涛 张锦程;科研领域海阔凭鱼跃 天体空间天高任鸟飞[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仪双喜;伽玛射线暴的早期余辉理论及其应用[D];南京大学;2015年
2 苏成悦;伽玛暴内禀脉冲动力学和辐射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3 吕静;伽玛暴火球辐射光度与初始洛伦兹因子相关性及物理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徐明;伽玛暴外流与介质相互作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张富文;伽玛暴脉冲时变特征及其对能量的依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年
6 吕静;伽玛暴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操小凤;X射线双星快速光变研究与伽玛暴的光度和红移统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孔思伟;伽玛暴余辉及伽玛射线脉冲双星多波段辐射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9 赵晓红;伽玛射线暴辐射效率、辐射能及早期余辉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灿敏;伽玛暴光度宇宙学演化及多波段余辉数据分析[D];广西大学;2015年
2 王远瞩;基于尘埃散射模型和标准余辉模型研究伽玛暴余辉辐射的光变和谱演化[D];广西大学;2015年
3 吴汉成;伽玛暴微光变特征时标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4 周密;伽玛暴致密性若干问题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玉东;狭义相对论在伽玛暴致密性问题上的应用[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仪双喜;伽玛暴初始洛仑兹因子和中心引擎的活动时标[D];广西大学;2011年
7 李亮;伽玛暴光学余辉中的各种辐射成分[D];广西大学;2012年
8 魏俊杰;伽玛暴能谱和伽玛暴宇宙学[D];广西大学;2012年
9 周英华;伽玛暴早期X射线余辉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杰敏;伽玛暴寄主星系性质的统计分析[D];广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143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31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