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矮星的观测特征和搜寻
本文关键词:褐矮星的观测特征和搜寻 出处:《天文学进展》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褐矮星是亚恒星天体,内核没有稳定的氢燃烧,其质量一般在13至75倍木星质量之间。本质上,褐矮星的内核物理演化过程不同于行星和恒星,观测上我们根据褐矮星不同于行星和恒星的测光和光谱特征来区别证认它们。由于质量小、温度低,在光学波段,它们测光特征表现为光度暗,颜色红;在近红外波段,受大气尘埃、金属丰度等影响,它们有不同寻常的星等、颜色。根据褐矮星的光谱形态与特征谱线,它们可以被分为M、L、T和Y矮星。现在己发现的全部T与Y矮星都是褐矮星,但不是所有的M与L矮星都是褐矮星。介绍了L、T和Y矮星的特征吸收线和光谱分类方法,回顾了早期在星团和双星系统中褐矮星的搜寻,以及现阶段用大视场、长波段深度巡天数据在近邻场区中褐矮星的搜寻。对目前已发现的晚型M和L、T、Y矮星的总数目、温度范围、距离及测量其年龄的方法等做了小结。最后讨论了如何判断L矮星是否为褐矮星,重力、金属丰度和大气尘埃对近红外波段光谱形状的影响,光谱型-J波段绝对星等图上L、T交接处"大鼓包"的形成原因等热点问题。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discuss how to determine whether L dwarf is brown dwarf star , but not all M and L dwarf stars are brown dwarf stars , but not all M and L dwarf stars are brown dwarf stars .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973028,10833005,10878003) 创新群体项目(10821302) 973项目(2007CB815402/403)
【分类号】:P145.9
【正文快照】: 1引言褐矮星的质量小于恒星的质量下限而大于行星质量上限,其内核没有稳定的氢燃烧。褐矮星的概念首次由Kumar于1 963年提出‘”。他对低质量星体的数值模拟表明,,若质量小于某一阂值,其内核的温度将不能达到维持稳定氢聚变反应需要的温度,因此不会像恒星一样进入主序阶段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福俊;类星体3C286结构中的谱指数分布[J];天文学报;1995年02期
2 张江水,林瑞光,樊军辉;河外射电源的核谱指数和延展谱指数(英文)[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3年S1期
3 陈洛恩,任继阳,杨红,周曙白;巡天和BL Lac天体的Radio-X-ray谱指数(英文)[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4 那维炜;杨艳华;高全归;卢方武;;Blazar天体的统计特性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杨江河;杨如曙;;不同类Blazar的红移及谱指数统计特性[J];天津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袁聿海;李娟;;射电源的谱指数(英文)[J];天文研究与技术;2007年01期
7 张春玲;樊军辉;;FRI和FRII的光学谱指数比较(英文)[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李为虎;袁蓉;;BL Lac天体的γ射线和射电辐射的统计特性[J];物理学报;2009年09期
9 吴云飞;崔虹云;侯宪春;陈向新;;Blazar天体宽波段谱指数与同步辐射峰频的相关分析[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陈洛恩;宋晶晶;任继阳;那维炜;;BL Lac天体的X射线辐射机制测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建玲;;射电脉冲星的相位分离谱[A];2006粤港澳天文研究与天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黄静;;新一代厘米分米波射电日像仪科学目标探讨[A];太阳射电天文学——新一代射电频谱日像仪建设进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3 ;专题分会一:“星系宇宙学”日程[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云飞;;Blazar天体大样本统计分析[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智敏;;BL Lac天体的RXTE X射线观测数据分析[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积梁;;在1.5GHZ波段对XBLs,RBLs和FSRQs统计研究[A];2006粤港澳天文研究与天文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建成;;X射线双星中SPL态的X射线起源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34:高能天体物理中的热点问题[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何德功;日本发现 距地球460光年褐矮星[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2 张孟军;褐矮星行星可能适合人类居住[N];科技日报;2005年
3 杨木;“微引力透镜”观测遥远天体[N];大众科技报;2001年
4 记者 郑晓春;英科学家发现宇宙暗物质星系[N];科技日报;2001年
5 崔辰州;虚拟天文台探寻更广阔的天空[N];中国航天报;2004年
6 覃育;太阳系第十颗行星之谜[N];中国矿业报;2002年
7 记者 毛磊;约127亿岁,目前它最老[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8 张孟军;望穿宇宙星尘找寻另一个地球[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奉辉;演化星族合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2 张品;Be星和Herbig Ae/Be星的红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3 侯永辉;三点相关函数的模拟和理论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5年
4 戴宏;AGN的多波段性质与演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5 赵文;宇宙中暗能量、残余引力波和微波背景辐射极化的一些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6 孟大敏;FRI射电星系中大尺度喷流的多波段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顾敏峰;AGN中央黑洞质量及辐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2年
8 蔡宏兵;利用VLBI研究活动星系核中的吸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9 濮兴庭;活动星系核的谱指数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忠木;演化星族合成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陈万海;脉冲星磁层中带电粒子能损机制的研究[D];广州大学;2008年
2 张春玲;FRIs和FRIIs星系观测性质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0年
3 刘琳;脉冲星的积分轮廓的高斯拟合及谱指数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邵承文;日冕物质抛射(CME)的射电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5 窦立明;一个射电噪类星体样本的XMM-Newton能谱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6 黄凯;类星体Fe发射线产生区域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井卫;BL Lac天体0735+178喷流轨迹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潘静;Blazar天体的相对论喷流效应[D];广州大学;2012年
9 唐庆文;伽玛暴光学与X射线余辉关联性分析[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72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37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