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热模型研究现状
本文关键词:小行星热模型研究现状 出处:《天文学进展》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基本物理出发,详细地介绍在小行星热环境研究中常用的几个热模型,并结合观测论述其具体科学应用。一般来说,小行星热模型可以分为两大类:简化模型和热物理模型。简化模型主要用来估计小行星的反照率和直径;热物理模型则是用详细的形状模型,结合经典的热物理学规律来尽可能真实地模拟小行星表层的复杂热环境,可以较真实地模拟出小行星表层各局部区域的热环境状态,从而为研究小行星的热演化历史及与其相关的Yarkovsky和YORP效应等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sic physics, introduces several commonly used thermal model in the study of asteroids in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and combining with the observation discussed the specific scientific applications. In general, the asteroid model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the simplified model and the thermal physical model. The simplified model is mainly used to estimate the asteroid albedo and diameter; thermal physics the model is used with complex shape model,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thermal physics classic as much as possible to simulate the asteroid surface, is able to simulate the asteroid surface the local thermal environment, so a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the thermal evolution history of asteroids and the related Yarkovsky and YORP effec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273068,10973044,10833001,10933004) 中国科学院新兴与交叉学科布局试点项目(KJZD-EW-Z001)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09341) 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基金会资助课题
【分类号】:P185.7
【正文快照】: 1引言小行星一般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行的体积较小的岩石或金属天体。目前已发现的小行星中,最小的直径只有几十米,而直径大于240 km的只有16颗。小行星在太阳系中的存在区域从地球内侧轨道一直延伸到海王星轨道之外,其中大部分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称之为主带小行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思斌;红外测温技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常钦;Nd、HF、DF和CO_2激光大气传播特性的比较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顾冰芳;徐国跃;任菁;罗艳;蔡刚;;Cd_(1-x)Zn_xS三元系颜料红外性能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5期
4 张建勇,金伟其,高稚允,吴玲,王霞;红外积分辐射计的测量与标定[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程晓锦,徐秀花;提高红外烘干器反射罩辐照均匀性的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阎帮华;雨滴大小和下落位置对测量雨滴半径精度的影响[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7 曹莹,李建利,孙晶,于薇,曾繁明,万玉春;15-50μm宽波段远红外窗口材料的研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8 罗鹏;肖顺文;戚淮兵;陈太红;;机车热抱弛缓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6年06期
9 丁万山;陈小刚;张健;夏振春;;基于光谱吸收法的微型车载尾气诊断系统[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9年02期
10 憨勇,刘正堂,郑修麟;8~14μm长波红外头罩材料[J];材料导报;199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治岷;魏玉文;;黑体强化辐射传热节能新机理——加热炉再节能的新途径[A];2011年全国冶金节能减排与低碳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C];2011年
2 刘科祥;许荣国;杨瑞科;;雾对近地面激光传播衰减特性的研究[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正堂;宋建全;朱景芝;耿东生;郑修鳞;;磁控反应溅射Ge_xC_(1-x)薄膜的光学性能[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4 沈轩;徐国跃;程传伟;左永平;蔡刚;;不同形貌ZnO的制备、表征及8~14μm红外发射率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0)[C];2007年
5 南景宇;杨富;杨景发;徐景智;田野;;红外定向强辐射器结构及性能特点分析[A];2004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2005全国光学与光电子学学术研讨会、广西光学学会成立20周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利民;;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压力容器和管道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A];第四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7 李治岷;;黑体强化辐射传热节能新机理[A];第八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娉颖;周先庭;周杰荣;;高温远红外绝缘节能涂料研制及其在工业炉窑上的应用[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阳;万刚;李锋;姚霄飞;;虚拟战场环境中的红外成像仿真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图象图形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治岷;魏玉文;;工业加热炉窑节能的新途径——黑体强化辐射传热节能的新机理[A];第七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春明;低红外发射率涂层(LIREC)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申星梅;掺杂型镧锰氧化物的制备及其红外发射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林郁郁;CaO伴随生物质热裂解制油在线脱氧的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马伟;卫星热辐射特性及其空间辐照环境效应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5 汪涛;UMBIRFPA的计算机仿真及非均匀性校正研究[D];重庆大学;2001年
6 方卓毅;基于辐射吸收的火焰温度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测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7 傅志中;红外扫描成像动目标检测跟踪技术与DSP实时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8 张晓飞;基于DSP的红外焦平面阵列非均匀性校正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9 易仕和;超声速自由漩涡气动窗口及其光学质量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10 顾文韵;微测辐射热计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模型、仿真与设计应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帅男;机织物规格要素与其光泽性能的关系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冰;海水表面温度红外测量方法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林娜;高温红外辐射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德刚;红外诊断技术在电气设备状态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10年
5 翟于嘉;红外探测材料电阻温度特性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6 王智胜;输电线路红外成像测温监测系统的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徐德怀;高频焊管焊接温度监控系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8 彭梅兰;节能红外辐射涂料的制备与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赵赫男;基于可动反射面的双波段微测辐射热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傅俊威;基于非晶硅薄膜的红外吸收层膜系设计、仿真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H.C.萨莫依洛娃-雅洪托娃;易照华;;小行星[J];天文学报;1956年01期
2 ;我科学家确认小行星会击中地球[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5年11期
3 蓝_g祥;杞人忧天还是致命祸根[J];世界科学;1999年01期
4 鸣丰;带刀会“爱神”──小行星探索史上的伟大创举[J];大自然探索;2000年06期
5 培桔;寻找宇宙中的小精灵[J];太空探索;2000年01期
6 ;公元2880年 生存还是毁灭[J];太空探索;2002年06期
7 周肃;接近地球的小行星[J];飞碟探索;2004年05期
8 ;拯救地球谁是“救星”?[J];科学与文化;2006年09期
9 日月;;壮哉中国小行星[J];太空探索;2007年07期
10 ;阳光推动小行星旋转[J];大科技(科学之谜);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宝音;;小行星探测中的动力学与优化问题[A];第三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赵海斌;倪维斗;马月华;李广宇;;小行星和彗星空间探测[A];第七届全国空间化学与陨石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欧阳自远;;我国深空探的测战略方向与发展规划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张健;陈石;;内部热物理条件对类地行星热演化的影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晓梅;;共振Kuiper带天体轨道稳定性研究[A];全国计算物理学会第六届年会和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孙浅;张爱铖;徐伟彪;王汝成;;NWA 2339陨石的岩相学和矿物学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孟祥化;葛铭;武法东;;宇地系统气候沉积周期[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8 黄金钟;;论太阳系等级层次天体的起源分类[A];第四届全国日地关系与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1年
9 孙荀英;米燕鹏;蔡永恩;;陨击事件的数值分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李广宇;倪维斗;田兰兰;;PMOE精密行星历表研究进展[A];新世纪天文发展方向研讨暨中国天文学会第二届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广菁;未来百年 249颗小行星撞地球概率大于零[N];大众科技报;2009年
2 李冰之;科学家发明新型飞行器巧妙引开撞地小行星[N];人民政协报;2009年
3 李冰之;小行星来袭怎么办?用“拖车”牵走[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记者 徐敏;小行星“谷超豪星”命名[N];解放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王夕;小行星威胁地球[N];北京科技报;2010年
6 苗艳丽;叶笃正等四科学家获小行星命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记者 张梦然;巨型小行星可能2182年撞地球[N];科技日报;2010年
8 陈刚;南大两院士获小行星命名[N];大众科技报;2010年
9 记者 张璐;今年将有10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N];南京日报;2011年
10 撰稿 本报记者 张璐;有助于揭示“小行星撞地球”会否重现[N];南京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晓彬;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量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西亮;小行星形状和自转参数的观测研究—“AM-方法”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6年
2 和寿圣;天文漂移扫描CCD相机的技术验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3 宋凤刚;ASTROD 1中的轨道计算与望远镜前指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7年
4 左庆林;Kuiper带天体原始分布的模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陆荣贵;国内天文领域的民间爱好者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7年
,本文编号:1399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399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