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大气三维磁场结构及相关活动现象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太阳大气三维磁场结构及相关活动现象的研究 出处:《南京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太阳大气由高度磁化的等离子体组成,磁场对理解太阳大气中的各种活动现象(比如耀斑、暗条、日珥以及日冕物质抛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发展的一系列非线性无力场外推的方法以及由先进的光谱偏振计得到的矢量磁场为太阳磁场本身以及相关的活动现象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论文针对太阳活动区及活动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观测和无力场建模研究。首先,我们对偏振观测及磁场反演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其次,我们对活动区和暗条的三维磁场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们系统地阐述了偏振光谱的观测、从斯托克斯参数到磁场的反演、矢量磁场的分析和太阳三维磁场的外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耀斑、暗条以及日冕物质抛射等活动现象的机制及其相互联系,得到了如下所述的新的结果。 我们使用基于米尔恩-爱丁顿(Milne-Eddington)太阳大气模型的两个磁场反演程序构造和比较了两个光谱偏振计得到的矢量磁图,其中一个是地面望远镜THEMIS上的多谱线偏振光谱仪(MTR),另外一个是空间望远镜日出(Hinode)卫星上的光学望远镜分光偏振计(SOT/SP)。为此,我们分析了2008年5月23日NOAA10996活动区内一个光斑区域的观测。就磁场强度、方位角以及磁场倾角的分布而言,我们发现不同的磁场反演程序和仪器观测给出的结果是一致的。因为日出卫星的分光偏振计不受视宁度问题的影响,我们能够分辨出具有1“到2”尺寸的磁极,并且能够探测到在负极和正极区域分别汇聚和散开的水平磁场。这些发现支持光斑是由小的磁流管束组成的。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来得到多条谱线的相对形成高度,并且发现FeⅠ6302.5?谱线比FeⅠ5250.2?谱线形成在更高的大气高度。 我们研究了2006年12月13日双带耀斑的三维磁场位形,特别是使用优化的方法来构造非线性无力场模型。外推所需的高空间分辨率的NOAA10930活动区的光球矢量磁场观测由日出卫星上的分光偏振计得到。磁场的拓扑结构可以描述为一个高度剪切的核区磁场加上一个接近势场的包层拱状磁场。核区磁场清楚地显示出一些用来支撑暗条的磁凹陷结构。由非线性无力场所包含的能量减去对应的势场能量,计算出的耀斑释放的自由能大约是2.4×1031尔格,这个能量大约是耀斑前势场能量的2%。我们还计算了剪切角,即非线性无力场和势场的夹角。我们发现耀斑后剪切角在低层大气的某些位置变得更大,而在大部分的位置它们明显变小,这表明整个磁场位形在耀斑后变得更接近势场。太阳光学望远镜的宽带滤光成像仪(BFI)得到的Ca II H谱线图像和紫外的1600A图像显示耀斑前的加热主要发生在核区磁场。这些结果提供了支持太阳耀斑缰绳断裂(tether-cutting)模型的证据。我们还使用日出卫星上的极紫外成像分光计(EIS)观测研究了活动区内极紫外谱线的形成高度。在使用双高斯拟合解决了He II 256.32 A和Si x 256.37 A谱线的混合问题之后,通过比较日面上的多普勒分布和磁场分布,我们发现过渡区在强磁场的区域会升高,在耀斑前加热的区域可能存在多种温度的环结构。 使用非线性无力场外推的方法,我们还研究了NOAA10767活动区暗条的磁场位形。光球的矢量磁场通过THEMIS的多谱线偏振光谱仪在2005年5月27日观测得到。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去除横场180°不确定性的方法。通过使观测矢量磁场的总磁力和总力矩最小化来对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这一步为非线性无力场模型提供了一致的底边界条件。然后,我们使用优化的方法计算了日冕的磁场,从而找到了一个沿着磁场极性反转线的磁通量绳。这个磁通量绳和一个Hα暗条的一部分在空间上对应得非常好,而整个磁凹陷的分布则对应了整个Hα暗条。这意味着这个暗条磁场结构的一部分是磁绳,而另外一部分是剪切的磁拱。磁拱在负螺度的磁场里诱生了一个左生的暗条,这和一个磁绳在相同螺度的磁场里诱生的暗条分叉的手性是相反的。暗条中心的磁场强度大约是700高斯。在同一个活动区里发生了一个M1.1级的耀斑。磁绳或者说暗条爆发的紫外观测显示出爆发结构有一个很强的扭曲运动,这表明在爆发过程中磁绳把它的部分缠绕转化成了磁绳中心轴的扭曲。在计算了爆发前磁绳的缠绕数以后,我们发现它和一些数值模拟得到的螺旋扭曲不稳定性(helical kink instability)的临界值符合得非常好。我们推断出磁绳的激活和初始阶段的上升由扭曲不稳定性触发和驱动。我们还使用势场模型估计了爆发前外部磁场衰减指数随着高度的分布。衰减指数在爆发磁绳之上的很大一个高度范围之内都保持低于螺线环不稳定性(torus instability)发生的阈值。这就为这个失败的爆发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 我们进一步研究了与各种太阳活动现象有关的磁场拓扑和螺度注入。首先,我们发现磁场零点和日冕亮点有着紧密的关系。一个磁零点的线性结构由脊线和扇面来描述。脊线和扇面处的磁场重联产生了日冕亮点。其次,磁场零点并不是在所有的磁活动中都出现。通过研究与2005年5月27日M1.1级耀斑相联系的准分界面,发现紫外线显示的耀斑带和准分界面与光球的交界面在空间上对应得很好。这个M1.1级耀斑峰值时刻的硬X射线源对应于爆发螺旋结构的足点,这表明磁绳内部可以有效地产生硬X射线源。最后,我们研究了磁绳缠绕数的演化和磁螺度注入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有着近似线性的正相关关系。不论是水平方向运动(比如旋转和剪切)还是竖直方向运动(比如磁通量浮现)都可以增加缠绕数,然后引起磁绳的爆发,从而导致日冕物质抛射的形成。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P18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玉华,邱炯,许敖敖,郑瑞民;1986年2月4日耀斑与电流环合并不稳定性[J];天文学报;1995年03期
2 印春霖,唐玉华;1986年2月4日AR4711拱形双带黑子暗条系激活的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3 曹天君,许敖敖,罗葆荣,史忠先,陈传乐;无黑子耀斑的形态特征及其可能的理论模型[J];空间科学学报;1983年03期
4 印春霖,,唐玉华;活动区新浮磁流和暗条的激活[J];空间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5 张桂清;日冕物质抛射与太阳粒子事件[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年02期
6 史忠先,陈传乐;1981年5月16日太阳耀斑的某些动力学特征[J];天文研究与技术;1981年Z1期
7 王家龙,G.J.Nelson,N.R.Sheeley Jr.,R.A.Howard,M.J.Koomen,D.J.Michels,K.Kawabata,H.Ogawa;爆发日珥与日冕物质抛射的观测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9年03期
8 吴桂平,许敖敖;AR2522活动区中暗条的演化与耀斑的爆发[J];空间科学学报;1996年01期
9 张霄宇;两个活动区电流暗条的平衡[J];云南天文台台刊;1996年03期
10 纪树臣,魏奉思;1988年12月16日同CME相协的微波Ⅳ型大爆发[J];空间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利东;田晖;Scott.W.McIntosh;何建森;;日冕物质抛射和极紫外射流的光谱观测[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秦刚;;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激波所加速太阳高能粒子的横向传播[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家龙;王同江;汪景t;N.Nitta;G.L.Slater;T.Kosugi;;1998年5月2日日冕物质抛射的质量与能量输出[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肖池阶;梁浩明;李青晟;周桂萍;濮祖荫;王红刚;王晓钢;;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中的Alfvén波观测(英文)[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向长青;王敬芳;熊东辉;;日冕物质抛射和激波系统在行星际空间的演化[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6 王水;魏奉思;;中国空间天气研究进展[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7 王传兵;潘宗浩;薛向辉;;CME传播时间的运动学预测[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焦维新;高超;;对我国发展空间天气系列卫星的建议[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王传兵;潘宗浩;薛向辉;;CME传播时间的运动学预测[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空间天气科技成果向业务应用的转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黎辉;;空间太阳望远镜光学日冕仪[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美国记者 毛黎;双眼紧盯太阳风[N];科技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黄永明;不安分的太阳[N];南方周末;2010年
3 记者 常丽君;科学家用弓形激波测算太阳磁场[N];科技日报;2011年
4 记者 周玉洁 施智梁 实习生 刘杰;地球屡闹情绪 太阳疑似“捣鬼”[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徐伟 通讯员 崇宗平;南京中学生将担任“空间天气”监察员[N];江苏科技报;2008年
6 彭哲良;六类农膜亟待开发[N];中国特产报;2000年
7 邵敏、特约通讯员 王前生;与时俱进锻造知识型“夜老虎”[N];解放军报;2004年
8 颜毅华;话说太阳活动与灾害性空间天气[N];中国石油报;2001年
9 永宁;农膜新品 亟待开发[N];中国包装报;2000年
10 特约记者 田甲申;铜墙铁壁筑牢笼[N];人民武警;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洋;太阳大气三维磁场结构及相关活动现象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程鑫;日冕物质抛射起源、结构和演化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叶占银;日冕物质抛射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3年
4 姜云春;太阳暗条激活与爆发的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2001年
5 潘宗浩;日冕物质抛射的冰激凌—锥模型在空间天气现象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6 陈彩霞;基于源区位置统计结果的日冕物质抛射观测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申成龙;日冕物质抛射及其空间天气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王晶;日冕物质抛射引起的地磁扰动预报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9 周玉芬;日冕物质抛射的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8年
10 佟亚男;行星际扰动对地磁暴发展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桂萍;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表面活动的关系[D];安徽大学;2003年
2 刘凯;与CME相关的日冕暗化的EUV观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3 章磊;太阳活动和EUV波现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杜玉珍;光照对SCN及淋巴细胞中钟相关基因昼夜表达节律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2年
5 李珂;一些树栖斑痣盘菌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3年
6 付辉;近地太阳风参数与源区性质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武昭;基于MHD数值模拟的行星际激波传播与预报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冯翔;行星际磁云与日球电流片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9 罗天;太阳风速度及日球层电流片对ICME渡越时间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10 王春春;Cd对绿豆的毒害作用及诱导脯氨酸的积累[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424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424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