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纬历指》中的宇宙理论
本文选题:《五纬历指》 切入点:宇宙论 出处:《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五纬历指》总论中的"古图"和"新图"分别代表了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和第谷提出的折中宇宙论,文章分析了书中关于这两大主要宇宙论的异同之处,从西方宇宙论传入中国的分期和相关文献入手,对于《五纬历指》引入第谷体系的合理性进行评述和论证,并和西方当时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第谷许多较前人先进的观测理论以及计算与实测相吻合的特征,符合中国改历的需要;由于传入的西方宇宙模型相关理论的缺失,《五纬历指》强调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描述,进而导致西方宇宙体系引入的混乱,对第谷体系的论证显现了耶稣会士对传入的西方宇宙论的态度及其论据的不足和矛盾之处。
[Abstract]:The ancient graph and the new graph in the introduction of "five latitudes" represent Aristotle's cosmology and Digu's eclectic cosmology,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ajor cosmological theories in the book. Starting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osmology into China by stages and related document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introduction of "five latitudes" into the Digu system is reviewed and demonstr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at that time. Many of the more advanced observation theor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lculation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measurements in Tigu are in line with the needs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reform. Due to the absence of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the introduced western cosmic models, the "Wuweilian index" emphasize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phenomena of objective things. This led to the confusion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western cosmic system,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Tigu system revealed the Jesuits' attitude towards the introduced western cosmology and the inadequacies and contradictions of the arguments.
【作者单位】: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863001) 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80404MS0111)
【分类号】:P1-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江晓原;;明末来华耶稣会士所介绍之托勒密天文学[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燕;近代欧洲科学扩张背景下的徐家汇观象台(1873~1950)[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江晓原;;天文学史上的水晶球体系[J];天文学报;198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兴华;唐晓英;;宇宙学的现状与展望[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04期
2 唐度;;创造热情与科学精神——致青年业余投稿者[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06期
3 孙凯;关于较亮类星体的光度演化[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1年02期
4 D.林德雷,吴玲;混沌初开的时刻[J];自然杂志;1981年11期
5 邢福石;颜泽贤;;科学究竟是什么?[J];科技管理研究;1981年02期
6 席泽宗;;古代中国和现代西方宇宙学的比较研究[J];大自然探索;1982年01期
7 David A.Hanes;章民泰;;宇宙在膨胀吗?[J];世界科学;1982年04期
8 E.D.克雷克;鲁旭东;金吾伦;;什么是科学哲学[J];世界哲学;1982年03期
9 赵君亮,何香涛;类星体的空间分布和与星系成协的统计研究及其演化意义[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3年01期
10 RobertJastrow ,徐晓;思维型计算机[J];世界科学;1983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蒙培元;;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2 周桂钿;;朱熹的宇宙论和天文观[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3 王有为;;程朱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A];朱子学新论——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4 张耀南;;张东荪论道家[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宋尚斋;;从中外文化的交融看文化交流的趋势[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乔·斯达理;赵军秀;;关于满族历史和语言的若干问题[A];北京国际满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7 张闰洙;;张载哲学性论的结构和特征[A];“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丁为祥;;张载研究的视角与方法[A];“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徐仪明;;张载与古代天文学[A];“张载关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张中政;;明泾阳王徵先生行实述评[A];第五届中国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明史学会第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作者 斯壮;科学的理想与现实[N];人民日报;2000年
2 赵载光;中国传统自然哲学的文化特色[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冯俊;误解的智慧[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张西平;应重视对西方早期汉学的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5 韩文;寻找宇宙的“尽头”[N];北京科技报;2001年
6 赵敏;智者的心想[N];中国保险报;2001年
7 耿f;法国汉学界对入华耶稣会士的研究[N];光明日报;2001年
8 李育华;张载哲学体系定位[N];光明日报;2001年
9 张西平;回到平等对话的元点上[N];光明日报;2001年
10 余三乐;明末清初北京何以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继杰;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宇宙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马德邻;《老子》形而上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鲍江;象征与意义:叶青村纳西族宗教仪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4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姚兴富;耶儒对话与融合[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刘静芳;综合创造的哲学与哲学的综合创造[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仁群;两宋理学与道家思想[D];复旦大学;2005年
8 张玖青;杨万里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延仓;道体的失落与重建[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D];中山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利峰;清后期粤澳关系研究(1839—1851)[D];暨南大学;2000年
2 王勇茂;中国古代宇宙论的若干问题[D];西北大学;2000年
3 孙圣英;传教士李明和他的著作《中国现势新志》[D];外交学院;2001年
4 霍炬;董仲舒与西汉前期文论理论前提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骆安生;高一志在明末中国的传教活动与文化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姜守诚;道教宇宙论的主体内容[D];厦门大学;2002年
7 李晓芳;明末耶稣会士在韶州的活动[D];暨南大学;2003年
8 吴薇;明清时期江西天主教的传播[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杨建平;论明末清初士大夫对西学态度的转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韦兵;斗极观念与晚周秦汉的黄老之学——兼论楚简“天心”[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28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628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