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数字化天顶望远镜观测图像及数据处理

发布时间:2018-04-28 22:25

  本文选题:天体测量 + 垂线变化 ; 参考:《科学通报》2014年12期


【摘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山东科技大学合作,于2011年底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数字化天顶望远镜样机(DZT-1).与经典天体测量望远镜相比,DZT-1具有体积小、自动化程度高和测量精度高的优点.可用于经典的天体测量观测和大地测量领域的垂线变化及垂线偏差观测,在天文学及地球科学相关领域具有重要意义.DZT-1的测量原理和方法与经典的照相天顶筒有某些类似,但又有较大区别.本文主要介绍DZT-1观测恒星位置图像及数据的处理原理、方法和过程,介绍利用观测资料实时归算出天文经纬度的应用软件,以及该应用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最后介绍了该仪器的试观测情况及试观测结果.试观测结果表明,该仪器的单次观测精度可达0.2″~0.3″,单组观测精度为0.07″~0.08″.所编写的数据处理软件满足DZT-1观测图像及数据处理的要求,为仪器的自动化及高精度测量提供了保证.
[Abstract]:In cooperation with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National Observator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he first prototype of China's digital zenith telescope, DZT-1, at the end of 2011. Compared with the classical astrometric telescope, the DZT-1 has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volume, high automation and high measurement accuracy. Can be used for classical astrometry observations and vertical variations and vertical deviation observations in the field of geodesy.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ZT-1 measurement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related fields of astronomy and earth science.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measurement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classical photographic zenith tubes, But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ing principle, method and process of DZT-1 observation star position image and data,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software of calculating astronomical longitude and latitude in real time by using observation data, and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method of this application software. Finally,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the instrument are introduced.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ngle observation accuracy of the instrument is 0.2 "0. 3" and the single group observation accuracy is 0. 07 "0. 08". The data processing software is develop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ZT-1 observation image and data processing, which provides a guarantee for the automation and high 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the instrumen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分类号】:P1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韩延本,,田静;用于垂线变化研究和测震的北京天文时纬预测网[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6年01期

2 韩延本;王红旗;尹志强;王博;刘卫东;田立丽;王政;;建立华北及西北地区垂线变化试验监测网的意义和可行性[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年04期

3 王博;尹志强;韩延本;;地震前天文时纬观测异常现象的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12年22期

4 李展;彭青玉;韩国强;;CCD图像数字定心算法的比较[J];天文学报;2009年03期

5 胡辉,李正心,李辉,傅广裕;云南垂线的年际变化——天体测量和重力测定资料的比较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金运;宋来勇;刘新;卢秀山;阳凡林;;数字天顶摄像仪中CCD星像亚像素定位的改进二维矩方法[J];测绘学报;2011年06期

2 李月锋;丁行斌;;垂线偏差时变的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6期

3 张赤军;边少锋;高金耀;郝晓光;周旭华;方剑;;精化大地水准面的一种间接方法——异常及其梯度在其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年01期

4 薄立群,常丽萍,华仁葵;陆域强震及火山空天监测集成系统可行性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1年04期

5 李正心;李辉;;唐山地区铅垂线变化与地震前后地下物质变化的关系[J];地震学报;2011年06期

6 黄宗福;韩建涛;陈曾平;;天文光电图像序列目标成像特征提取与分析[J];光电工程;2011年04期

7 王岱;李晓燕;吴钦章;;某光测设备上消像旋的设计[J];光电工程;2012年01期

8 王婷婷;苏成悦;王娴;周镇;;基于多幅图像的有效点扩散函数的高精度测量[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9 李月锋,丁行斌,李正心;垂线偏差时变计算公式的讨论[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王海涌;林浩宇;周文睿;;星光观测蒙气差补偿技术[J];光学学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海涌;赵颉;王永海;;恒星视位置长时段更新算法及精度分析[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袁海龙;SSS巡天星表系统设计和光纤分配算法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李彬华;低纬子午环控制系统及数据预处理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2年

3 王素娟;基于恒星敏感器的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姿态确定方法研究及实现[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4 刘佳成;新天文参考系若干问题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玄玄;高斯拟合定位方法注释[D];暨南大学;2011年

2 曹西平;像素相位的特性[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婷婷;基于多幅图像的有效点扩散函数的高精度测量[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4 杨远贵;高轨空间碎片的观测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3年

5 李月锋;关于垂线偏差时变[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5年

6 鞠青华;1.2米地平式望远镜视场旋转研究与消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年

7 杨爽;实时射电高精度天文导航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8 张志渊;ePSF拟合法与Gaussian拟合法的比较[D];暨南大学;2010年

9 范良艳;基于不同取向的CCD图像准确求解底片常数模型[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刘婷婷;消除CCD图像中宇宙射线的算法的比较[D];暨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小其,许秋龙,王道,李艳萍,崔勇,范博勤;地下流体中强震源兆、场兆和强震远兆特征及其物理成因[J];地震;2002年03期

2 赵娟;韩延本;;地球重力场时变性的研究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年04期

3 赵娟;韩延本;;天文因素与地震灾害关系研究的进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4 韩延本,田静;用于垂线变化研究和测震的北京天文时纬预测网[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6年01期

5 韩延本,李志安;地震活动性的天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6年03期

6 韩延本,赵娟;天文学与自然灾害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8年03期

7 李致森,张国栋,张焕志,刘学军;天文测时测纬的一种短时间异常与台站附近强震的对应关系[J];地球物理学报;1978年04期

8 胡辉,李永生,王锐,蔡昕,赵军;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与昆明周围强震[J];地球物理学报;1988年04期

9 张国栋;强震前地下水活动引起的垂线变化[J];地震学报;1981年02期

10 李辉,付广裕,李正心;重复重力测量结果计算垂线偏差的时间变化[J];地震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红旗;韩延本;郭金运;胡辉;刘卫东;尹志强;田立丽;王政;王博;;用于测量铅垂线变化的小型天体测量仪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行斌,李正心;垂线偏差时间变化的精度估计[J];测绘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徐善;关于高程异常和垂线偏差的计算及精度估计问题[J];测绘学报;1981年03期

3 张基石,曾志元;高山地区垂线偏差对三角高程的影响[J];测绘通报;1985年02期

4 王爱生;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解算垂线偏差[J];测绘通报;2002年02期

5 姚进生;地方垂线偏差的变化对天文测时的影响[J];科学通报;1986年04期

6 盛乐山;附加垂线偏差和大气折光参数的三维网平差问题[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1991年04期

7 侯文广,王庆玉,蔡一廷;如何减少GPS测量垂线偏差对进洞观测方向的影响[J];山西水利科技;1999年02期

8 石磐;高精度天文水准的布设[J];测绘工程;2001年02期

9 欧海平,胡曙光,潘正华;应用GPS与精密水准测定垂线偏差[J];城市勘测;2003年03期

10 许时耕;洋区高程异常及垂线偏差的计算与分析[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延本;胡辉;王红旗;尹志强;刘卫东;田立丽;王政;;对组建天体测量试验观测网开展地震预测研究的看法[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新学;苗育红;郑晓龙;;垂线偏差莫洛金斯基解的计算与拟合[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六)——空间地球物理环境与国家安全[C];2010年

3 孙文科;周新;;同震垂线偏差变化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大地震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4 金文敬;;IAU第248次讨论会“巨大的飞跃:从毫角秒到微角秒级的天体测量”小结[A];中国天文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有广;张杰;纪永刚;;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的垂线偏差修正[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王永杰;;高效率卫星导航数据处理软件技术研究[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7 沈凯先;;Phoebe(土卫九)的天体测量观测和定轨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恒星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建军;周建东;谯生有;;秦岭特长隧道洞内精密导线测量[A];铁路长大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王虎彪;王勇;陆洋;;联合多种测高数据确定中国海及全球海域垂线偏差[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胡鸿彬;怀念;张晓东;沈联芳;;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数据处理软件[A];第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阿根廷天文合作出成果[N];科技日报;2000年

2 佟轩;国家统计局“铁腕”规范统计应用软件[N];中国信息报;2005年

3 通讯员 吴金森 记者 何金;石狮“寻根网” 将在中秋节开通[N];福建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朱广菁 本报特约记者 周 琳;王绶t/“自省平生有三愧”(二)[N];大众科技报;2006年

5 本报通讯员 吴天鹏;点石成金的传奇[N];经济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刘书臻 通讯员 张海燕;山东:抓好“四个保障” 密切部门协作[N];中国信息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赵洪亮 通讯员 宋玉田;十年练就一双“慧眼”[N];中国水利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刘湍康;深水慧眼[N];黄河报;2010年

9 张定国;渠县“三个一”保障人普数据无误[N];中国信息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云霞 通讯员 张雪威;北京:整合对接 “一套表”建设再发力[N];中国信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鼎;球状星团NGC6656的HST WFPC2测光和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4年

2 王建强;弹道学中的地球重力场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吴赛成;船用高精度激光陀螺姿态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曹学伟;基于大地测量资料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及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闵勇;多尺度复杂生物网络的建模与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杨元德;应用卫星测高技术确定南极海域重力场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马英杰;基于3GS的核勘查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佳成;新天文参考系若干问题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9 秦瀚钦;LAMOST二维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李姗姗;水下重力辅助惯性导航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世昌;垂线偏差和扰动引力逼近的算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2 杜国成;惯性定位系统中附加重力空间参数的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3 杨书大;基于垂线偏差的区域大地水准面精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许曦;基于天文水准的GPS跨障碍高程传递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5 秦睢睢;InSAR数据处理软件架构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崔代军;光谱成像中药检测数据处理软件设计及应用[D];暨南大学;2012年

7 王莉娟;多源卫星高度计中国近海及其邻域重力异常反演与精度检验[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8 邹磊;无人机飞行管控系统及其数据处理软件设计[D];中南大学;2013年

9 宗文栋;地震数据管理平台的软件测试技术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10 臧正晓;表计止度自动化核对软件的设计和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17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817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a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