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天文学论文 >

基于MF雷达观测的D区日食效应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1 21:23

  本文选题:MF雷达 + 日食 ; 参考:《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04期


【摘要】:本文利用昆明站(25.6°N,103.8°E)MF雷达在2009年7月22日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这次日食期间D区电子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日食的开始,D区电子密度逐渐减小,在食甚后,电子密度开始恢复.但观测发现电子密度不与日食同步,而是存在一个大约9 min的时延.利用日食期间的观测数据,尝试建立了两个简单的模型来估算D区的有效复合系数,模型结果与以往的理论研究和观测保持了较好的一致性,其中模型二较模型一更适合于D区有效复合系数的计算.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variation of electron density in region D during this eclipse is studied by us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25.6 掳NV 103.8 掳E)MF radar at Kunming Station on July 22, 200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lectron density of D region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beginning of solar eclipse, and the electron density began to recover after the eclipse. However, it is found that the electron density does not synchronize with the eclipse, but there is a delay of about 9 min.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al data during the solar eclipse, two simple models are established to estimate the effective composite coefficients in the D region.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previous theoretical studies and observations. Model 2 is more suitable than model 1 for the calculation of effective recombination coefficient in D region.
【作者单位】: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电波环境特性及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04040) 电波环境特性及模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9140C0803020905)资助
【分类号】:P12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何友文,孙宏林;日食声重波效应[J];电波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2 刘立波,万卫星,涂剑南,保宗悌,叶公节;一次日食电离层效应模拟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3期

3 张东和,萧佐,吴健,龚建村,刘四清;利用MF雷达对耀斑期间电离层D区电子密度的观测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安家春;王泽民;鄂栋臣;孙伟;;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及其对定位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10期

2 舒逢春;郭丽;刘敏;郑为民;王伟华;叶其欣;艾力·玉苏甫;近藤哲朗;市川隆一;;基于VLBI和GPS测量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电离层TEC变化[J];科技导报;2009年15期

3 刘立波,万卫星,涂剑南,保宗悌;1995年10月24日日食电离层效应的模式化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4 丁宗华;孙树计;陈春;李娜;许正文;;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期间电离层参量的变化[J];空间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5 马晶;孙建;张涛;曾军;林青;邓丽娟;娄恺;;日偏食对乌鲁木齐空气可培养细菌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万卫星;任志鹏;乐新安;乐会军;刘立波;宁百齐;;电离层模式化:IGGCAS的近期研究[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六)——空间地球物理环境与国家安全[C];2010年

2 ;The midlatitude F2 layer during solar eclipses:Observations and modeling[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3 ;Observations and modeling of the ionospheric behaviors over the east Asia zone during the 22 July 2009 solar eclips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The ionospheric responses to the 11 August 1999 solar eclipse:observations and modeling[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5 ;GPS TEC response to the 22 July 2009 total solar eclipse in East Asi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6 王云冈;余涛;毛田;王劲松;张立多;向帆;王海东;党永娟;潘家友;;2011年2月15日太阳耀斑的电离层特征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5电离层与电波相互作用、空间天气事件数值模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莹;GNSS电离层掩星反演技术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斌;太阳耀斑电离层效应的统计分析与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5年

2 马广林;中频雷达数据采集处理与风场反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何友文,龙其利;日食电离层效应[J];地球物理学报;1990年04期

2 李利斌,万卫星,吴振华,宁百齐,李钧;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引起的电离层扰动[J];地球物理学报;1990年04期

3 焦培南;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的电离层波动现象[J];地球物理学报;1990年04期

4 涂剑南,刘立波,保宗悌;一个低纬电离层理论模式[J];空间科学学报;1997年03期

5 刘立波,涂剑南,保宗悌;中性风对夜间低纬电离层参量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1998年04期

6 刘立波,万卫星,涂剑南,保宗悌;1995年10月24日日食电离层效应的模式化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7 张东和,萧佐;1997年11月6日大耀斑期间电离层TEC的GPS观测结果分析[J];科学通报;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和,萧佐,吴健,龚建村,刘四清;利用MF雷达对耀斑期间电离层D区电子密度的观测研究[J];空间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2 吴景钵,温子瑛,张敏;地质样品中痕量砷、锑、铋、镉、锗铟铊的光谱测定[J];岩石矿物学杂志;1983年02期

3 迈恩启;计算Sanderson电负性标度中D_i的新方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4 马延华,赵华,陈毅平;NO_x羽烟引起的局部电离层电子密度扰动[J];空间科学学报;1999年03期

5 黄金陵;陈元柱;;二硫腈根二氨合拝(Ⅱ)的晶体结构[J];科学通报;1964年06期

6 王玉芝;董景星;谢培良;;等离子体电子复合特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激光;1985年01期

7 孙振国,李志林,刘志林;合金异相界面电子密度的计算[J];科学通报;1995年24期

8 李世春;晶体价键理论和电子密度理论的沟通[J];自然科学进展;1999年03期

9 何宏达,李育德,刘志军,吴建华,陈梅,杨富;紫外预电离TEACO_2激光器初始电子密度的分布[J];激光杂志;2002年06期

10 张占恩;大功率MIP中激发温度和电子密度的测定[J];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艾军;陈琳;金泽祥;;有机溶剂与水溶液引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轴向分布的比较[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0)[C];1989年

2 薛全喜;赵学庆;叶锡生;张永生;华恒祺;郑国鑫;肖伟伟;;倍频YAG激光诱导Al等离子体参数的时空分辨诊断[A];第九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董攀;龙继东;杨振;王涛;张开志;;负氢PIG型离子源的发射光谱诊断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英;刘炳宏;;静电探针在羊毛织物LTP整理中应用[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冉俊霞;董丽芳;;大气压氩气介质阻挡放电微放电通道中电子密度的光谱诊断[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汪球;姜宗林;赵伟;余西龙;;高焓风洞中模型外流场电子密度测试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黄泽荣;胡雄;张冬娅;曾桢;张训械;;武汉地区电离层D区域电子密度中频雷达探测[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程鹏飞;;测定电离层电子密度的Klobuchar模型的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9 张雪英;李晓艳;曾艳丽;孟令鹏;郑世钧;;n-型锂键的电子密度拓扑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何宇飞;杨冬梅;朱荣;;基于DEMETER卫星ISL数据分析电离层电子密度和电子温度的变化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陈昱澍 刘学刚;现代战场“神行太保”[N];中国国防报;2003年

2 特邀主持人 李黄;GPS大气空间参数测量原理[N];中国气象报;2006年

3 河北 王春明;半导体气敏器件简介[N];电子报;2002年

4 晓浩;气象卫星“旁敲侧击”为战争服务[N];大众科技报;2002年

5 张贵银 周毅;呼之欲出的军事气象新领域[N];解放军报;2001年

6 ;能否利用电离层扰动预测地震[N];科技日报;2008年

7 冯卫东;科学家首次发现带有1/4电荷的准粒子[N];科技日报;2008年

8 辛 谷;福井谦一的启示[N];大众科技报;2003年

9 张中桥;西京医院利用离心过滤法制备外切体[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明;非理想氩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和不透明度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李玉;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吴静;射频SiH_4/C_2H_4/Ar放电产生尘埃等离子体及其诊断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陈光明;中低纬顶部电离层O~+场向扩散通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5 孙振国;相平面价电子结构及其在合金研究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6 高丽;J-TEXT等离子体电子密度诊断系统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杨天丽;金等离子体高离化离子双电子复合的理论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张凌;固态工质激光推进的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牛田野;特殊等离子体环境物理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李丽;高温高压金刚石生长机理的价电子理论及热力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坚;固体火箭发动机等离子体发生器理论与实验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2 赵阳;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对Al等离子体特性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刘顺新;真空电弧图像采集系统的设计及特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安士全;微波扫频干涉仪系统及实验室测试[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5 邓红艳;低温低压氢等离子体光谱诊断[D];四川大学;2005年

6 高丽;远红外DCN激光器的输出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史金超;高能量激光诱导等离子体辐射特性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邹慧敏;飞秒激光诱导铝膜等离子体时间分辨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戴尚莉;气液两相滑动弧放电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张华明;闪电通道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的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756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tianwen/18756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6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